同是乱世,三国为什么有演义?五代十国为何没有人写成演义呢?

快乐的工作当中


五代十国其实也是有演义的,只是不太为人所熟知罢了。

同为乱世,为何三国历史能改编成《三国演义》脍炙人口,广为传唱,而五代十国的演义则寂寂无名呢?

其实,虽说都是乱世,但差异之大,不可同日而语。

首先,五代十国的历史太复杂,找不到一条主线,无法连贯起来。五代十国的国家大多数来自唐朝以后的蕃镇,关系错综复杂,难以理清。写文的人都知道,如果没有一条清晰的脉络,那写出的东西就是一锅粥,作者跟读着都糊涂,所以注定成不了《三国演义》这样的千古名著。

回看三国的历史却恰恰相反,从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开始,到三国鼎立,故事脉络都很清晰。

其次,五代十国,更迭太频繁。前前后后十五个国家,怎么写呢?你方唱罢我登场,脸都没混熟,就已经落幕。

而三国则权利比较集中,时间上的跨度也刚刚好。

其三,五代十国没名人。我们提起三国,总会有很多人从脑子里蹦出来 ,关羽、张飞、赵云、周瑜、诸葛亮、二乔、郭嘉、荀彧、许褚、徐晃…等等等等,数不胜数。但要是提五代十国,你能说出谁?估计一个都想不起来吧。

其四,五代十国的价值观,不符合主流价值观。你仔细去看看五代十国的历史,就不难发现,“父子相残”、“翻上作乱”的事情屡见不鲜。反观三国,我们看到的都是“桃源三结义”、“三顾茅庐”这样的故事。

与传统的价值观想违背,就注定不能广为流传了。


给你讲个故事吧


1、罗贯中被人假借姓名,写了《残唐五代史演义》,有17万多字。只是和《三国演义》成就水平差很多,人们不知道罢了。下文我们稍微说说这部书。


2、另外五代十国太乱,出场政权数量是三国两倍还多。大多数人对其的认知只停留在“五代十国”四个字上,相关的演义小说流行不起来。



一、给您画张图,看看罗贯中的八部作品。



这八部作品《三国演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基本认为罗贯中所做。其他六部均有异议,而《残唐五代史演义》尤有特殊,直接被专家否定是罗贯中作品。


专家否定《残唐五代史演义》成就的原因有二:

1、文笔较《三国演义》差,还有部分抄袭《三国演义》的桥段。如《三国演义》写孙权死:


“太和元年秋八月初一日,忽起大风,江海涌涛,平地水深八尺。吴主先陵
所种松柏,尽皆拔起,直飞来建业城南门外,倒卓于道上。吴主权因此受惊
成疾。次年四月内,权愈加沉重....嘱以后事。嘱讫而薨。”

"《三国志●孙权传》有基本相同的史料记载,罗贯中这么写事有所依。


而《残唐五代史演义》描写周世宗病死一段与《三国》基本相同:

“秋八月初一日,忽起大风,江海腾涌,平地水深数尺。周太祖陵上,松柏尽皆改起,直从空甲飞来下城南门处,倒卓于南路。因此世宗受惊得病,至九月病渐危笃.....更嘱后事.世宗遂崩。”

而《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却没有相关记载。

很明显,残唐没有原史来源,是直接抄袭《三国演义》的。


类似情况很多,具体可看“《残唐五代史演义传》散论、《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非罗贯中所作”等多篇知网论文。


2、前重后轻,虎头蛇尾。

《残唐五代史演义》全书六十回,从黄巢起义开始写,到五代周世宗赵匡胤结束,按理说时间跨度从878-960的82年。

但全书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李存孝(858―894),以及后唐,占据了45回之多。尤其武力第一的李存孝:怎么被李克用发现,怎么桀骜不逊,又怎么打虎,怎么十八骑烧长安,又怎么吊打排名第二的后梁王彦章,最后怎么被害死……

等李存孝死后,全书过去了三分之二,这就导致了忽略五代十国的后期精彩。


后晋有石敬瑭、石重贵、冯道、桑维翰,后汉有刘知远、刘承祐,以及后周的郭威、郭荣(柴荣)、赵匡胤,全都一带而过了。石敬瑭、刘知远、郭威都超过50岁,石敬瑭不写也罢,但后周有广顺、显德年间的苦心经营,有赵匡胤的点检作天子以及陈桥兵变,为什么不写?

(五代史是哑铃,不能虎头蛇尾)

五代史是哑铃型,笔墨都在前头,让人不知道五代乱世怎么结束,读后不明所以,有虎头蛇尾之感。


2、残唐五代史怎么写。

《残唐五代史演义》的选材不错,但作者“写瓢了”。我曾打算写五代历史,这样谋篇:

1、唐末无道:唐懿宗的离奇继位,荒淫延游;唐僖宗游玩无道,最后导致黄巢起义。

2、黄巢起义:攻进首都长安;各地节度使却心怀鬼胎,最后朱温反叛农民军,攫取了最大利益,建立了后梁。

3、梁晋争霸:朱温想在上源驿烧死李克用,无奈被晋王死里求生,双方成为死对头,展开了持续30年陕西河南争霸。这里可以多写写李存孝、李存勖、李嗣源、周德威、李嗣昭等等。

(黄河以北最重要的防线——幽云十六州)


4、儿皇帝出卖幽云十六,契丹南侵:这段没啥意思,卖国求荣的儿皇帝。

5、后汉又从河东出发,赶跑契丹,入主中原:这段一般人也不感兴趣,主要原因是后汉史一个暴短的朝代。

6、广显之治,烛影斧声,遗憾四百年:郭威、郭荣励精图治,隐隐有统一天下之感;无奈周世宗北伐关头,病倒再征再病倒,留下“三十年计划”的宏大志向撒手尘寰。赵匡胤陈桥兵变欺负孤儿寡母,不过基本继承了周世宗的战略方针,无奈历史第二次出现悬案,49岁的壮年赵匡胤在烛影斧声的疑案中死去,赵光义军事才能不及郭荣、赵匡胤,幽云十六州成了唐末、宋人永远的痛,直到400多年后,明朝徐达、常遇春收回。


涛说精彩历史


我是十二十页,我来回答,三国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五代十国是唐朝到宋朝之间,三国与五代十国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两者都差不多80-100年,三国是黄巾起义,五代十国是黄巢起义,都是农民起义打击了当时的王朝,建立起来的。从写小说的角度来看则有很大不同,十二十页认为,《三国演义》之所以写三国不写五代十国,是因为三国的文化价值观更让人津津乐道,三国主角的德行比五代十国要强很多。

三国指的是:曹魏、蜀汉、东吴,五个朝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十国指的是: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

对五代十国的文化,许多人不认可

从黄帝开始,到明末崇祯皇帝,每个朝代的文化、政治、经济都被二十四史记载,其中由欧阳修所写的《新五代十国史》,他认为五代是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而宗庙朝廷人鬼皆失其序”的“乱世”,分裂割据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封建道德的败坏。同时,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也对这个时期进行了否定。

所以说,这两部史书直接就把五代十国的文化上了一个“文化差”的标签,而《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写,所以说,小说写的是故事,而故事体现的是文化,自然不会写五代十国,虽然小说不是历史,故事可以渲染,但文化是根据现实来写。

三国时期文化传承并没有中断相反还有所发展,各国基本上还是保持着比较完整的文官体系。而五代前期对知识分子进行大规模的迫害。也是导致大部分人不认可五代时期的原因。

《三国演义》很多故事体现忠义之情,而五代十国很少有这样的故事

桃园三结义体现的是兄弟情义,三顾茅庐体现的是诚意,三英战吕布体现的是团结,挥泪斩马谡是无奈和不舍,类似这样的故事体现出了正确的价值倾向。

同时三国里的主要人物要么是枭雄,要么是英雄。大多数也是名门贵族,比如袁绍、袁术,曹操。刘备和公孙瓒也算是没落的贵族,这样的贵族豪门,身边自然聚集了一帮能人异士。而且想曹操这样的枭雄,不仅是军事家、政治家,还是文学家。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例如《观沧海》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

而五代的枭雄们则大多是草莽英雄,像三顾茅庐、桃园三结义这样的故事少之又少,不仅如此,还出现了一些匪夷所思的行为,比如说后梁的皇帝朱温,朱温55岁的时候掌握大梁政权、当上皇上以后私生活非常混乱。每天只顾得贪图享乐,甚至还和他的儿媳们发生了不伦之恋。无论是文化还是君王,五代十国与三国时期都相差甚远。

与三国历史比起来,大部分人对于五代十国的历史的确较为陌生,《三国演义》作为著名小说,传递的是文化,三国与五代十国虽然都是战乱时期,相同点都是军阀互相吞并,强大的一方替代了原来的朝代。一个被晋统一,一个被北宋统一。但五代史不符合传统价值观,所以三国内容更受作家青睐。


十二十页


中国历史上面公认的大分裂时期一共有三个,分别是春秋战果、魏晋南北朝以及五代十国,题中的两个时代分别是第二以及第三个大分裂期,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在大分裂时期有太多太多的英雄人物出现, 至于为什么三国有演义而五代十国没有演义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查找:

乱世缘由

三国以及五代十国都是盛极而衰的结果,不管是国祚绵延了四百多年并且成功将外族阻拦在长城之外的汉朝还是令所有人都心生向往的三百年盛唐都是强势型的国家,这种国家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以武立国,在那个时代武力以及兵源那就是权利的象征,因此才会有大分裂时期的诞生。

时代背景

三国是从黄巾之乱开始到280年以魏代晋不过九十六年,称帝的国家也不过是三个。而五代十国更是只有五十三年,但是在这五十三年之间却整整有数十个国家,分别是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以及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统称十国。

最后总结

其实从战争的残酷角度来讲三国要远远的大于五代十国,但是为什么三国会有《三国演义》这种根据历史史实流传于民众之间的话本呢?我觉得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文化的发展以及传承。三国虽然因为战争而遭受了重创,但是各个世家大族却拥有完善的传承,但是五代十国的却没有这个优势,毕竟在唐朝时期世家就已经成为了历史当中的一抹尘埃,文化的传承已经由国家接管了。再加上频繁的战乱,很多东西都在战争中被毁灭或者遗失了,即使侥幸留存下来一点但那也只是沧海一粟而已。


逍遥贞观


三国时期虽然也是动乱,但那是在汉王朝存在下的军事纷争,谱写了忠义、抱负、谋略等经典文学故事。五代十国之所以没人去写演义故事,主要有以下几点分析:

1、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黑暗时期

唐朝灭亡后,国家分裂政权割据,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也从鼎盛时期极速的转为衰败。想想唐朝时期的盛世繁华,不觉得使人有些遗憾,感觉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黑暗时期,我想没有任何人喜欢写全是悲哀的故事。

2、五代十国时期没有英雄代表人物

五代十国战火纷飞政权更替,几乎没有什么大家能够记得住的人物。不像三国时期人才济济英雄辈出,涌现流传出很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五代十国没有英雄人物,没有动人故事,所有根本就没法写成演义。

3、五代十国时间短朝代多国家多

五代十国总共分两个时期,一共存在仅仅的77年,战火连年不断,政权更替频繁,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的文化遗产与历史文物古迹。不像三国里面,文化典故代代相传,历史古迹游览众多。所以五代十国就根本无法写出经典的演义故事。

4、五代十国没有对中国历史做贡献

中国历史上的各朝各代,无论是从经济、军事、文化和疆域上,都会或多或少为中华民族做出杰出的贡献,但是五代十国却是似乎一点贡献都没有,还导致了西夏的独立,越南脱离中央集权统治,所以才使后期宋朝的国土面积急剧减少。

5、五代十国是容易被人遗忘的时期

五代十国,似乎在中国历史上是被遗忘的时期,没有任何的文化历史传承。唐宋元明清,在历史朝代歌曲里面,它也是处在唐宋的夹缝之间,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被一下子跨越过去,被人们所遗忘。所以就没有人去写演义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另外一个类似五代十国的时期,那就是五胡乱华。三国后期司马家族建力晋朝,昏君无能国力衰退,导致北方匈奴、鲜卑、羯、羌、氐等五大游牧民族纷纷入侵中原长达一百多年,这是华夏民族的浩劫与灾难,致使北方国土沦陷、人口急剧减少,经济颓废民不聊生。直到隋朝的统一才改变历史的局面。

希望历史永远不要重演,让我们携手同行,各族人民一家亲,全国人民一条心,共同建设我们繁荣昌盛的伟大祖国!


周志国


残唐五代史演义看一下,虽然托名罗贯中写的,但是文笔差了三国好几百年


王潇刚


感人的事迹没有三国精彩吧,


白起兴


五代十国怎么没有?残唐演义啊。而且其精彩程度不亚于三国,只是时间段不长而已,但里面的人物如李克用黄巢李存孝王彦章高思继杨滚等也是脍炙人口的。


ALEX888


据传罗贯中写过《五代残唐演义》,但是读了新、旧五代史和《三国演义》,基本上可以断定这本书不是罗贯中所写,很多地方写的都是一些完全背离事实的民间野史,虽然三国演义也多有改动的地方,但是大体还是尊重历史,但是五代残唐演义逻辑、文笔与三国演义相比差了不是一个档次。


玩古董的赵半仙


蔡东藩难道跳过五代十囯没写写这段历史?怎么还称《中国历朝演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