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您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文化内涵?

聿剑培训师


慎终追远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大意是:曾子说:“对亲长送终要尽礼尽哀,对远祖祭拜要诚敬追思,这样才能使社会风气归于敦厚。”

时代在发展和变化,我们从古圣先贤的总结和思想中,可以提炼出适合现代化的内容!

社会风气的和谐、融洽,应该从我们自己做起!

我们必须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去孝敬父母,真正去懂得自己的父母;我们必须真正的去改善自己,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修养;我们应该牢记自己家庭的历史,真正尊重先人的品德和奋斗,为自己能拥有幸福美好的生活而感念、感恩于先人。

我们只有做好自己,他人才会尊重我们。当每一个人,都做好自己的时候,社会风气自然就会好起来、变得更加和谐与融洽!



我们理解曾子这段话,可以获得许多启发。我们想改善社会和他人,不是去改变别人,不是对社会现象直指的;而是去提高自己、改进自己、使自己更受他人的欢迎和尊重。当大家都去改进自己的时候,社会已经得到了改善!


聿剑培训师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注释】

▲慎终:人死为终。终也指结果。

▲追远:远指祖先。远另一层意思指很远的远因。相当于佛家的因果,佛学里有一句话:“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慎重地对待死亡、办理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追念前贤,这样百姓的道德就会变得仁厚了。

中国人自古以来非常重视对祖先和先贤的祭祀,这是中国人独有的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中国人的祖先就相当于其他国家的神灵,祭祀祖先就相当于祭祀神灵,求神灵保佑。中国人对于死亡和远去的亲人都是非常慎重的,《诗经》中就有很多关于祭祀祖先的篇章。在纪念祖先和历代先贤的过程中,有很多礼仪能起到教育后代的作用,所以才会“民德归厚矣”。

儒家非常重视丧祭之礼,他们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认为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只要做到忠与孝,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他没有提到过人死之后是否有灵魂存在的问题,而是通过祭祀亡灵,来实行教化,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曾子对于慎终和追远的重视,是在于对死的敬畏和对过往的崇敬。因为生死是相对的,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也就无所谓生。而人从过往的历史中可以获得借鉴,也就是古可以鉴今。历史有传承的作用,忘记历史的人也必将被历史所忘记。

《朱子集注》:“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盖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谨之;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故以此自为,则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则其德亦归于厚也”。

“德”。圣贤施教,以孝为本。孝经:“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此章即是讲孝道,厚德由行孝而来。这是通篇第一德,所以我来说道说道。李炳南先生《论语讲要》:“天地人号为三才,天地皆有好生之德,人为天地之心,应具天地之德,始可称之为人,此为中国文化。”上位者对先人尊重有礼,此乃道德教化之举也。民德,民众以家为主,家者则主孝悌,而得仁之本,而成民德。

孔子把丧祭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慎终追远,可以体现一个人对父母和先祖的情感。孝最能打动人心。丧祭之礼,乃孝道之最后表现。如果能做好这最后一点,就是有始有终,做成圆满。即成圆满,则无可指摘,是为德之圆满,民德归厚矣。


古意新知


这句话提现了儒家非常注重祭祀之礼,通过祭祀培养对父母尽孝的情感。人民如果都能做到对父母孝敬,这样民风也会变得淳朴,不会做些有伤道德底线和违法的事。



砺砺前行


能够慎重的追念已故的英灵,则人的德望高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