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林業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內蒙古自治區林業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2017年1月

前 言

林業既是生態環境建設的公益事業,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在促進國家綠色發展、滿足社會多樣化需求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發展林業既能夠生產豐富的生態產品,為人類生存提供生態支撐,又能夠依託森林資源,生產多樣化的林產品,保障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對綠色林產品的巨大需求。林業產業具有生態、經濟和社會三大效益,是林業踐行綠色惠民富民發展的重要體現。黨的十八大明確了今後一個時期林業工作的方向,對林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要求,推動全區林業產業又好又快發展,根據國家林業局《林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及《內蒙古林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總體佈局及要求,結合地區資源狀況、產業基礎和區域特點,制定本規劃。

第一章 基本情況

一、“十二五”林業產業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全區林業產業保持較快發展勢頭,全區林業總產值從2010年的202億元擴大到2015年的418億元,年均保持15.6% 的快速增長。全區已形成以林木培育、特色經濟林、種苗花卉、野生動物繁育、森林食品、木材和人造板加工、灌木飼料、森林旅遊等產業為主導,以龍頭企業為引領,以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為利益聯結機制的林業產業發展格局,形成一批初具發展規模、區域特色鮮明、產品品牌獨特、市場反響良好的特色產業。湧現出一批輻射帶動作用大、集約經營水平較高、產品質量效益較好、農牧民增收效果明顯的林業產業品牌和發展典型。林業產業在推動綠色增長,促進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改善方面作用明顯。

(一)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供給能力明顯增強

2015年,全區木材產量143萬立方米,鋸材產量761萬立方米,人造板產量49萬立方米,全區以水果、乾果、森林食品、木本藥材等為主的各類經濟林產品總量達58萬噸。特色經濟林、種苗花卉、人工馴養繁育野生動植物等基地建設規模不斷擴大。產品產量不斷增加,種類更加豐富。森林生態旅遊接待規模迅速增長,2015年,旅遊收入31億元。

(二)特色產業迅速崛起,產業集群初步形成

全區乾果、鮮果培育、沙生植物資源利用、特種野生動物人工馴養繁育、果品飲料加工、森林生態旅遊等特色產業發展形成一定規模,產業效益不斷提升。全區不同的自然條件、資源稟賦形成區域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西部區的肉蓯蓉、枸杞、葡萄等,中西部區的沙棘、小型水果、灌木原料等,東部區的食用菌、山野菜、榛子、沙果、錦繡海棠、蒙富蘋果、設施林果業等,滿洲里和二連浩特進口木材加工,以及通遼和赤峰市人造板加工等,成為區域經濟的亮點。

(三)龍頭企業日益壯大,品牌知名度不斷提高

林業龍頭企業是林業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在引導非公經濟投入林業建設、擴大產業規模、提高產業質量和效益、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和農牧民就業增收方面,發揮典型示範帶動作用。全區共有國家級林業重點龍頭企業8家,自治區級林業重點龍頭企業82家。全區已形成一批在區內外市場上具有一定產品知名度和市場佔有率的林產品品牌。烏海“漢森”等5項產品獲中國馳名商標,巴彥淖爾“王爺地”和“遊牧一族”等12項產品獲內蒙古著名商標。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6件、有機食品認證6件、無公害農產品認證3件、地理標誌產品認證1件、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4件、質量體系認證8件。

(四)科技支撐助推產業發展,提升產業效益

全區各地通過推廣豐產栽培等林業適用技術、新品種新模式引進推廣、新產品新技術開發、林業標準制定、林業科技下鄉、農牧民科技培訓等措施,有效支撐了基地集約經營、產品品牌創建、產業質量效益提升。部分盟市與區內外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合作,以龍頭企業為科技創新主體,產學研結合、協作攻關,效果顯著。

二、林業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十二五”,我區林業產業雖然取得了長足發展,但與全國林業產業發展平均增長水平,仍有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產值總量較小,林產品供給能力不足

2015年全區林業總產值418億元,其中,地方林業308億元、森工集團(現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110億元,同期全國林業產值5.94萬億元,全區排位僅排在24位。產業發展速度較慢,地區之間發展不均衡,發展潛力仍有待挖掘。

(二)產業素質整體不高

全區林業加工企業規模整體較小,集約化水平、產業聚集度不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增值率低。低端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低附加值林產品較多,精深加工產品少,產品結構不合理,特色產業發展較慢。知名品牌較少,核心競爭力弱。以種養業為主的第一產業整體質量不高,林地單位面積產出率低,集約化經營程度不高,可發展林業產業的造林比重佔全區造林總任務比重較小;以加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企業規模普遍較小,技術裝備水平普遍偏低,創新能力較弱,產業化程度低,缺乏航母型的龍頭企業,缺少名牌和高附加值產品;以森林沙漠觀光旅遊休閒服務為主的第三產業發展滯後,資源潛力得不到挖掘,投入少,現有旅遊景點規模小,基礎條件差,知名度不高,缺乏品牌效益。

(三)管理體制不適應

林業產業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仍然滯後於市場經濟的要求,國有企業尚未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企業包袱沉重,技術改造和自我發展的能力弱。同時,對作為林業產業發展重要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林業尚未形成支持其發展的政策體系。林地、資本、技術等要素市場不活,缺少規模化、專業化、市場化的生產組織方式。

(四)公共服務體系不完善

林產品質量管理體系不完善,難以適應國內外市場的激烈競爭。林業金融體系難以向林農提供可靠有效的金融服務。科技服務體系還需進一步完善。互聯網和物聯網基礎設施不完備。政府機構、行業協會、產業園區、科研院所、企業等相互協作機制和產、學、研、用協作的產業公共服務體系尚未真正形成。

三、“十三五”林業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當前,我國正處於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和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關鍵時期,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林業是踐行五大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載體,是新常態下轉型升級的重要環節,是建設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支柱,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內容。發展林業產業是推動林業又好又快發展,實現興林富民惠民的重要措施,是打造內蒙古生態文明亮麗風景線的朝陽產業,面臨良好發展機遇。

(一)新形勢下的新要求

新常態下,林業產業正面臨新的發展形勢和發展機遇。一是綠色發展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旋律,是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林業產業與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等一系列綠色發展議題高度契合。二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發〔2015〕12號)倡導發展生物質發電、生物質能源、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森林旅遊等綠色產業,將發展林業產業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措施。三是良好生態環境已成為人民群眾最強烈的需求,綠色林產品已成為消費市場最青睞的產品,精準扶貧、就業增收已成為貧困人口最迫切的願望。發展林業產業能使廣大人民共享綠色文明成果,實現綠色富民惠民。四是國有林區全面禁伐,國有林區和國有林場改革剛剛起步,破解林區產業轉型、幫助林區群眾脫貧、增收致富等難題,對林業產業發展提出更高要求,任務更加艱鉅。

(二)綠色增長帶來的新動力

近年來,隨著全區生態建設力度的不斷加大,全區林業資源總量不斷增長,全區林地面積達6.6億畝,其中,森林面積3.73億畝,居全國第一。其中,人工林面積4974.75萬畝,居全國第八。在強化生態建設保護的同時,利用我區豐富的林地、沙地、溼地和物種資源,發展特色種養業、林產品加工、林下經濟、生態旅遊等產業,做大規模、提高效益,實現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增強林業發展整體實力和水平。

(三)特色化帶來的新需求

全區枸杞、山杏、沙棘、榛子、小蘋果、文冠果等經濟樹種,肉蓯蓉、甘草等蒙中藥材,食用菌、山野菜等森林食品,這些鄉土特色品種已具備一定產業基礎和規模化發展條件。現有山杏、沙棘、檸條、榛子等大面積的存量資源,需要進行低質低效林改造,通過平茬復壯、嫁接改良等措施,提升經濟效益。各地的種苗培育產業,已形成規模大、效益好、投資主體多元的發展格局,特別是一些鄉土樹種的種苗培育,有巨大的生態建設需求空間。全區森林、林地、溼地、沙漠沙地資源豐富,光熱充足,空氣清新,土壤汙染少,綠色、環保、純天然的特色林產品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發展森林生態旅遊、森林食品藥品加工等產業,契合當今社會崇尚的迴歸自然休閒養生、享受綠色健康產品的消費潮流,有著廣闊的市場需求和發展前景。

(四)信息化帶來的新轉變

新世紀以來,信息技術持續發展,信息化已成為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顯著特徵,不斷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信息技術的運用為林業產業發展帶來強大支撐。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一是有利於實現信息交流共享,解決農牧民信息獲取難題,實現企業採購、營銷、服務管理工作的數字化、網絡化、自動化,促進產品開發,提高企業效率,轉變管理方式,增強企業競爭力;二是有利於運用物聯網、互聯網和雲計算搭建林業電子商務平臺,打破地域限制,拓寬銷售和流通方式,提高流通效率和經濟效益;三是有利於提高政府治理能力與公共服務水平,充分發揮宏觀調控和市場監管作用。

(五)市場準入和資源短缺帶來的挑戰

林產品競爭激烈、環保標準不斷提高是我區林業產業發展遇到的嚴峻挑戰。整體上,我區林業產業不具備比較優勢的高端產品、技術密集型產品,以及資本密集程度低和規模小等因素,在國內外林產品競爭市場中處於劣勢,“十三五”林業產業發展也將受到進一步擠壓。隨著人類社會環保意識的強化,對林產品質量、環保標準等要求更高,林業產業將面臨技術革新難題和更高的准入門檻,林產品與替代產品的競爭也將更加激烈。

國家為維護生態安全,天然林禁止商業性採伐,作為商業利用的資源更加有限。當今世界許多國家相繼出臺和實施限制原木出口政策,木材進口難度逐漸加大。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木材供需矛盾日益尖銳,資源短缺也將制約我區林業產業發展。

第二章 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四、五、六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緊緊圍繞構建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總戰略,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增強林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實現綠色惠民富民為目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政策引導、示範引領、龍頭帶動為抓手,著力建設一批大型產業基地、打造一批特色主導產業,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健全政策支持和市場服務體系,強化科技支撐和品牌創建,紮實推進全區林業產業實現規模化、集約化和專業化發展,不斷提高林業產業化建設水平,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美麗內蒙古做出新貢獻。

二、基本原則

(一) 堅持生態建設與林業產業協調發展的原則。深入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的同時,實現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更好地滿足社會對林產品的多樣化需求。

(二)堅持發揮區域優勢的原則。根據資源稟賦條件,優化區域佈局,發展不同區域各具特色的林業產業,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逐步形成區域特色鮮明、產品豐富、市場競爭力強的產業體系。

(三)堅持市場決定與政府引導相結合的原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發揮好政府外引內聯、引導調控的作用,促進林業產業兼併重組、結構優化、效益提升。

(四)堅持科技創新,提升產業層次的原則。鼓勵自主創新,突出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以科技創新推動結構調整,提升產業層次。

(五)堅持政策扶持與民間資本相結合的原則。建立健全稅費、投融資、保險等優惠政策,盤活資源資產,支持林業產業發展。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林業,加快現代林業產業發展。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努力實現林業總產值比2015年翻一番,達到1000億元的總體目標,農牧民人均林業收入達到1300元。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產品種類更加豐富,產業質量水平不斷提高,產業集中度和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林業產業在促進綠色發展,惠民富民方面效果明顯提高。“十三五”,以特色經濟林、森林綠色食品、生態旅遊、林下經濟等產業為重點,努力建設一批特色化、規模化、優質化林業產業示範基地,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及典型、示範、帶動作用的重點龍頭企業,構建一批特色產業園區、森林文化景區和多元化林產品市場。創建有利於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政策、法規、標準體系和市場環境,初步形成具有我區特色、適應市場經濟、生態主導型的現代化林業產業體系。

四、區域佈局

根據資源、自然、經濟、區位的差異,規劃產業發展空間格局,重點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加快形成產業集群,整合資源,集聚資本,構建以優勢產業帶為聯結、條塊結合、優勢互補、城鄉一體、統籌發展的產業佈局,推動林業產業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東部林區:在呼倫貝爾、興安盟等地區,充分利用大興安嶺得天獨厚的天然林資源,建設國家儲備林和木材戰略儲備基地。不斷深化國有林場改革,加強林業資源基地建設。培育和發展特色種養殖產業、林下采集業和林產品加工業、森林生態旅遊度假和健康養老產業。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為社會提供優質綠色產品,發展林區經濟,提高林區人民的生活水平。

沙地和沙漠地區:在阿拉善、烏海、巴彥淖爾、鄂爾多斯等地區,以防沙治沙為前提,建設灌木飼料林基地、沙生果品基地和沙生中藥材種植基地,合理開發利用灌木、果品、藥用等沙區特色植物資源,以資源轉化增值拉動資源增長,實現沙區生態與產業的良性互動。

陰山、燕山等山地丘陵區:在赤峰、烏蘭察布、呼和浩特、包頭等地區,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兼用林和水源涵養、水土保持與用材兼用林,重點發展特色經濟林,搞好退耕還林及其後續產業的培育與發展,促進丘陵山區經濟持續發展。

松遼、河套平原區:在通遼、巴彥淖爾等地區,積極發展防護用材兼用林,重點搞好速生豐產用材林、工業原料林和經濟林等商品林基地建設,為林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提供資源條件。

城鎮區:在各盟市中心城市及其周邊地區,充分發揮城市區位、交通、市場、資本、人才等優勢,建設資源整合、資本集聚、科技集成的林業產業集群和示範園區,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大力發展林產品精深加工業和種苗花卉產業,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依託滿洲里、二連浩特口岸,發展進口木材儲備加工交易基地。

第三章 主要任務

以提高產業質量和效益為切入點,以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為著力點,強化驅動創新,發展新興業態,實施品牌戰略,加強產業園區建設,搭建公共服務平臺,推動綠色增長,實現興林富民。

一、林業產業轉型升級

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綠色經濟。加快發展特色經濟林、林木種苗花卉、特種野生動物馴養繁育、森林綠色產品加工、森林旅遊等特色產業。提升改造木材加工、木質產品、木漿等傳統產業,鼓勵企業引進先進工藝與設備,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淘汰落後產能。培育林業碳匯、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優化產業佈局,促進產業集聚。通過政策引導和扶持,擴大具有示範作用和輻射能力、競爭力強的林業企業集團和產業園區規模。

二、強化創新驅動

健全產業制度,為林業產業發展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爭環境。強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發產業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加強基層林業科技人員、農牧民培訓和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提高林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確立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建設自主知識產權產業化示範基地。開展龍頭企業創新轉型試點,探索政府支持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的新機制。加快林業中小企業創新服務平臺建設。支持林業高新技術發展,扶持建設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中試基地、林業科技產業示範園區。

三、發展電子商務

加快建設林業電子商務服務平臺,推進林業商業模式創新,開展電子商務綜合示範。引導電子商務企業與林區郵政、快遞、供銷、交通運輸等既有網絡和優勢資源對接合作,對林區傳統商業網絡升級改造。引導特色產業企業或地區在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開設地方特色館。推進林產品“生產基地+社區直配”示範,帶動訂單林業發展,提高林產品標準化水平。加快培養林業電子商務急需的專業人才,加強電子商務知識的宣傳和普及。支持新興經營主體對接電子商務平臺,鼓勵電子商務交易,推動林業電子商務的發展。加強對電子商務合同監管,規避在線交易雙方的風險,促進信用體系建設。

四、林產品質量安全監管

積極配合質量技術監督、食品藥品監督、工商行政管理、衛生行政等管理部門按照相關的法律法規規定的職責分別對食用林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餐飲服務活動實施全過程監督管理。引導、推廣食用林產品標準化生產。鼓勵支持食用林產品生產、加工企業按照國家食品安全標準要求制定企業食品安全標準。逐步建立起行業監管為主導,企業自檢為基礎,第三方檢測為補充的“三位一體”的食用林產品檢驗檢測體系,探索構建部門監管、行業自律和公眾參與監督的三方共管模式,確保生產環節質量有標準,操作有依據,安全有保障。

五、林業品牌建設

鼓勵企業爭創名牌,支持品牌營銷推廣,提高企業的品牌意識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加強林業知名品牌培育,充分發揮中國名牌、馳名商標、綠色食品、地理標誌、森林產品標誌等林業品牌作用。加強品牌文化建設,發揮行業協會的聯繫和紐帶作用,推廣先進的營銷理念、品牌管理模式和方法,引導林業企業建立以質量和信譽為中心的優秀品牌文化。加大知名品牌保護,推進誠信體系建設。貫徹落實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宣傳和推廣中國林業品牌,鼓勵有條件的林業企業在海外開展營銷活動。

六、龍頭企業培育

培育重點龍頭企業,在規劃、技術、信息等方面提供服務,在基地建設、林地使用、林業財政金融保險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落實中央關於支持龍頭企業發展的一系列扶持政策。開展林業重點龍頭企業認定工作。實行動態評價管理,建立和完善淘汰機制,做到有進有出,不斷提高龍頭企業素質,增強輻射能力和帶動能力。

支持專業大戶、家庭林場、農村牧區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等新型林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探索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社與農戶的多種利益聯結機制,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發展模式。

七、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搞活會展經濟。建設功能齊備、配套齊全的會展設施,逐步建立以展覽公司為主、政府參與為輔的林業產業會展經濟發展模式,促進林業會展經濟的市場化、產業化、規範化發展。培養一批熟悉國際通行規則和林業展覽業務、富有管理經驗的專業人才。

強化林業產業售後服務。完善產品“三包”制度,推動發展林產品配送等售後服務,積極運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發展遠程服務支持等售後服務新業態。促進服務模式創新,積極發展專業化、社會化的第三方服務。

第四章 建設重點

一、優勢特色經濟林

(一)水果種植

1.水果種植現狀

現有水果種植面積8萬公頃,其中,基地面積6.6萬公頃。現有水果品種30種以上,主要品種有:沙果、金紅蘋果(123)、葡萄、黃太平、家杏、蒙富蘋果、蘋果梨、南國梨、寒紅梨等。

2.規劃佈局

規劃黃河沿線、烏蘭布和沙漠東部邊緣、科爾沁沙地為葡萄、蘋果梨等重點種植區;大青山南麓及呼和浩特市南部為家杏、123、黃太平等重點種植區;東部興安盟、赤峰市、呼倫貝爾市、通遼市為沙果、123、寒富蘋果、南國梨、寒紅梨等重點種植區。

3.規劃規模

新造水果經濟林5.6萬公頃,低產林改造1.2萬公頃。

4.規劃目標

到2020年,水果種植面積達到13.7萬公頃,其中,基地面積10萬頃。產品產量達到228萬噸,產值90億元。

(二)乾果種植

1.乾果種植現狀

現有乾果種植面積56.7萬公頃,其中,基地面積42.7萬公頃。主要品種有紅棗、山杏、榛子等。

2.規劃佈局

規劃西部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市、阿拉善盟、烏海市重點發展紅棗等種植;東部地區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重點發展榛子等種植。

3.規劃規模

新建乾果基地5.5萬公頃,低產林改造8.5萬公頃。

4.發展目標

到2020年,乾果種植面積達到62萬公頃,其中,基地面積46萬公頃。乾果產量達到72萬噸,產值40億元。

(三)木本油料種植

1.木本油料種植現狀

現有木本油料種植面積4.6萬公頃,其中,基地面積3.9萬公頃。主要樹種有文冠果、柄扁桃、油用牡丹、元寶楓等。

2.規劃佈局

規劃包頭市、呼和浩特市、錫林郭勒盟、赤峰市、通遼市等重點發展文冠果、柄扁桃等種植;巴彥淖爾市、烏海市、阿拉善盟等重點發展油用牡丹種植;元寶楓以赤峰市、通遼市為重點。

3.建設規模

新建木本油料2.7萬公頃,低產林改造0.7萬公頃。

4.發展目標

到2020年,木本油料種植面積達到7.3萬公頃,其中,基地面積6.6萬公頃。產品產量達到6萬噸,產值20億元。

(四)中蒙藥材種植

1.中蒙藥材種植現狀

現有中蒙藥材種植面積15.1萬公頃,其中,基地面積2.4萬公頃。主要品種有沙棘、枸杞、肉蓯蓉、鎖陽、甘草、黃芪、黃芩等品種。

2.規劃佈局

規劃阿拉善盟、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等重點發展肉蓯蓉、鎖陽、甘草、枸杞等藥材;赤峰市、通遼市、錫林郭勒盟、興安盟、呼和浩特市等重點發展沙棘、黃芪、黃芩、金銀花、芍藥等。

3.建設規模

新建藥材基地14萬公頃,低產林改造0.3萬公頃。

4.發展目標

到2020年,中蒙藥材種植面積達到29.2萬公頃,其中,基地面積11.1萬公頃。中蒙藥材產量達到29萬噸,實現產值160億元。

(五)設施林果業

1.設施林果業現狀

現有設施林果種植面積0.1萬公頃,主要品種有葡萄、油桃、櫻桃、草莓、火龍果等。

2.規劃佈局

規劃赤峰市、巴彥淖爾市、烏蘭察布市、通遼市、興安盟、呼和浩特市等為重點發展地區。

3.建設規模

新建設施林果業面積0.5萬公頃,低產林改造0.1萬公頃。

4.發展目標

到2020年,設施林果業水果種植面積達到0.7萬公頃,產品產量達到71萬噸,實現產值30億元。

二、用材林及其它原料林

(一)速生豐產林

1.速生豐產林種植現狀

現有速生豐產林16.7萬公頃,其中,基地面積11.4萬公頃。主要樹種有楊樹。

2.規劃佈局

規劃巴彥淖爾市、呼和浩特市、赤峰市、通遼市等為建設重點地區。

3.建設規模

新建速生豐產林面積4.6萬公頃,現有低產林實施封育、管護、補植補造等措施。

4.發展目標

到2020年,速生豐產林達到21.3萬公頃,其中,基地面積11.4萬公頃。產值8億元。

(二)木材戰略儲備林

1.木材戰略儲備林現狀

現有木材戰略儲備林23.4萬公頃,其中,基地,面積7.7萬公頃。主要樹種為落葉松、樺樹、蒙古櫟、樟子松等。

2.規劃佈局

規劃建設重點為東部赤峰市、通遼市、興安盟、呼倫貝爾市等。

3.建設規模

新造木材戰略儲備林面積11.4萬公頃;對現有低產林實施封育、管護、補植補造等改造培育4萬公頃。

4.發展目標

到2020年,木材戰略儲備林達到34.8萬公頃,其中,基地面積25.3萬公頃。產值43億元。

(三)生物質能源林(木質燃料、油料)

1.生物質能源林現狀

現有生物質能源林(木質燃料、油料)45.5萬公頃,其中,基地面積18.5萬公頃。主要樹種為山杏、文冠果、沙柳等。

2.規劃佈局

規劃建設重點為鄂爾多斯市、包頭市、通遼市、赤峰市等。

3.建設規模

新建生物質能源林(木質燃料、油料)面積11.1萬公頃,現有低產林改造0.1萬公頃。

4.發展目標

到2020年,生物能源林達到56.7萬公頃,其中,基地面積26.9萬公頃。生物質原料產量200萬噸,產值20億元。

(四)工業原料林(木質纖維)

1.工業原料林(木質纖維)

現有工業原料林(木質纖維)10.6萬公頃,其中,基地面積0.8萬公頃。主要樹種為楊樹、柳樹、榆樹。

2.規劃佈局

規劃建設重點為通遼市、赤峰市、鄂爾多斯市、錫林郭勒盟、巴彥淖爾市等。

3.建設規模

新建工業原料林(木質纖維)面積2.4萬公頃,現有林改培1.8萬公頃。

4.發展目標

到2020年,工業原料林(木質纖維)達到12.9萬公頃,其中,基地面積3.1萬公頃。產量100萬立方米,產值5億元。

(五)灌木飼料林

1.灌木飼料林現狀

現有灌木飼料林77.6萬公頃,其中,基地面積21.6萬公頃。主要樹種為檸條、花棒、駝絨藜、黃柳、楊柴、沙棘等。

2.規劃佈局

規劃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呼和浩特市、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市、包頭市、阿拉善盟赤峰市、通遼市等重點發展灌木飼料林。

3.建設規模

新建灌木飼料林(木質纖維)面積16.3萬公頃,現有林改培6.2萬公頃。

4.發展目標

到2020年,灌木飼料林達到93.9萬公頃,其中,基地面積33.4萬公頃。飼料原料產量390萬噸,產值16億元。

三、林木種苗花卉

(一)林木種苗

1.林木種苗現狀

現有林木良種基地34處,面積0.6萬公頃,產種子9.7萬公斤;林木採種基地69處,面積4.0萬公頃,產種70萬公斤。育苗基地18718處,面積4.88萬公頃,生產苗木19億株。

2.規劃佈局

林木良種基地:規劃新建項目分佈在阿拉善盟、赤峰市等;改擴建在包頭市、呼和浩特市、通遼市、鄂爾多斯市等。

林木採種基地:規劃新建在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烏蘭察布市、包頭市等;改擴建在赤峰市。

3.建設規模

新建林木良種基地3處,面積0.06萬公頃;改擴建4處,面積0.04萬公頃。新建林木採種基地5處,面積0.07萬公頃;改擴建1處,面積0.01萬公頃。

4.發展目標

“十三五”期間,林木種子年產量220萬公斤,其中,基地種子160萬公斤。年育苗4萬公頃,年在圃量41億株,年出圃苗木12億株。

(二)花卉

1.花卉現狀

全區現有花卉良種繁育基地4處,年繁育各類花卉種苗7590萬株。 2.規劃佈局

花卉良種繁育及花卉種質資源基地:規劃重點分佈於鄂爾多斯市、赤峰市、包頭市、呼倫貝爾市等。

3.建設規模

新建花卉基地面積0.1萬公頃,其中,花卉種植基地0.05萬公頃,園藝作物種植基地0.05萬公頃;食用與藥用花卉種植0.03萬公頃。

新建花卉良種繁育基地9處,改擴建3處,面積0.2萬公頃;

新建花卉種質資源庫1處。

4.發展目標

到2020年,年產鮮花0.3萬枝、花卉種球2萬粒、花卉種子2.4萬公斤、花卉種苗2.2億株、觀賞花木2.4億株,盆栽植物2.4億盆,花卉生產年產值9億元。

四、人工馴養繁育陸生野生動物

1.人工馴養繁育陸生野生動物現狀

人工馴養繁育陸生野生動物種類主要有野雞、野豬、貂、珍珠雞、獺兔、狐狸、鹿、環頸雉等。現有規模281萬頭(只、箱),其中,現有人工馴養繁育陸生野生動物基地81處,繁育規模6.3萬頭(只、箱)。

2.規劃佈局

規劃人工馴養繁育陸生野生動物基地分佈於錫林郭勒盟、巴彥淖爾市、赤峰市、呼倫貝爾市、呼和浩特市、鄂爾多斯市、包頭市、通遼市等。

3.建設規模

新增人工馴養繁育陸生野生動物主要品種規模4163萬頭(只、箱);新繁育規模27萬頭。

4.發展目標

到2020年,人工馴養繁育野生動物主要品種規模達到4444萬頭(只、箱),產值12億元。

五、林產工業

(一)鋸材加工

1.鋸材加工現狀

現年加工鋸材770萬立方米,其中,滿洲里和二連浩特進口鋸材加工709萬立方米;其他盟市年加工鋸材61萬立方米。

2.規劃佈局

依託滿洲里、二連浩特口岸進口俄羅斯、蒙古國針葉樹種原木、鋸材,形成原木、鋸材等儲備加工交易基地。通遼市、赤峰市、巴彥淖爾市、烏蘭察布市、包頭市、錫林郭勒盟等重點發展鋸材加工。

3.建設規模

除滿洲里、二連浩特以外的其它盟市,新增鋸材生產能力9.8萬立方米。擴能改造提高生產規模32.2萬立方米,其中,二連浩特口岸擴能改造提高生產能力25.6萬立方米,其他盟市擴大生產能力5.6萬立方米。主要品種有鋸材、板方、板材、層壓板等。

4.發展目標

到2020年,鋸材加工能力達到811萬立方米,其中,滿洲里口岸585萬立方米,二連口岸150萬立方米;其餘盟市鋸材加工達到76萬立方米。產值89億元。

(二)人造板加工

1.人造板加工現狀

全區現有人造板加工廠292處,年加工人造板106.9萬立方米。

2.規劃佈局

規劃重點為通遼市、巴彥淖爾市、烏蘭察布市、錫林郭勒盟、赤峰市等。

3.建設規模

新增生產能力63.8萬立方米;擴大生產能力89.6萬立方米,主要品種有密度板、細木工板。

4.發展目標

到2020年人造板產量達到260萬立方米,產值14億元。

(三)木製品及木質傢俱製造

1.木製品製造現狀

現年加工木製品及木質傢俱7萬件套。

2.規劃佈局

規劃重點為包頭市、巴彥淖爾市、錫林郭勒盟、赤峰市、通遼市等。

3.建設規模

新增木製品及木質傢俱31萬件套,擴大生產規模0.6萬件套,主要品種有門窗、傢俱、木屋等。

4.發展目標

到2020年木製品及木質傢俱39萬件套,實現產值8億元。

(四)生物質能源產品

1.生物質能源產品現狀

現年產生物質燃料3萬噸。

2.規劃佈局

規劃重點為包頭市、鄂爾多斯市、赤峰市等。

3.建設規模

新增生物質燃料4.3萬噸。

4.發展目標

到2020年,生物質燃料產量達到7.3萬噸,產值0.2億元。

(五)灌木飼料

1.灌木飼料現狀

現年生產灌木飼料35萬噸,產值2億元。

2.規劃佈局

規劃重點為阿拉善盟、烏海市、巴彥淖爾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赤峰市等。

3.建設規模

新增和擴大生產規模85萬噸。

4.發展目標

到2020年生物質燃料產量達到120萬噸,產值7億元。

六、森林食品藥品加工

(一)果蔬加工

1.果蔬加工現狀

現年產果蔬加工產品33萬噸,主要品種有山野菜、食用菌、葡萄酒及其他果酒釀造、果蔬飲料、乾鮮果品加工等。

2.規劃佈局

規劃阿拉善盟、巴彥淖爾市、烏海市、鄂爾多斯市、包頭市、錫林郭勒盟、赤峰市、通遼市以葡萄酒、果蔬飲料、乾鮮果品加工為重點;呼倫貝爾市、興安盟以山野菜、食用菌加工為重點。

3.建設規模

新增生產能力61萬噸;擴建生產能力24萬噸。

4.發展目標

到2020年,果蔬加工生產能力達到118萬噸,實現年產值73億元。

(二)人工馴養繁育陸生野生動物產品加工

1.人工馴養繁育陸生野生動物產品加工現狀

現年產人工馴養繁育陸生野生動物產品0.08萬噸。

2.規劃佈局

規劃重點為巴彥淖爾市、烏蘭察布市、呼和浩特市、赤峰市、包頭市、錫林郭勒盟等。

3.建設規模

新增生產規模5.2萬噸,擴建生產規模0.02萬噸。

4.發展目標

到2020年,人工馴養繁育陸生野生動物產品規模達到5.3萬噸,實現產值3億元。

(三)中蒙藥材加工

1.中蒙藥材加工現狀

現年產各類藥材1.7萬噸,主要生產中蒙藥飲片、中蒙成藥、生物藥品等。

2.規劃佈局

規劃重點為包頭市、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市、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市、呼倫貝爾市等。

3.建設規模

新增中蒙藥材加工能力4.2萬噸。

4.發展目標

到2020年,年產量達到5.9萬噸,實現產值21億元。

七、林業生態旅遊

1.生態旅遊現狀

現有森林公園47處,其中,國家級24處、自治區級22處,建立國家生態公園(試點)2處。溼地公園21處,其中,國家級13處、自治區級1處。自然保護區87處,其中,國家級28處、自治區級31處。沙漠公園7處,其中,國家級4處、自治區級1處。

2.規劃佈局

根據我區生態旅遊資源分佈特徵,規劃佈局:以阿爾山、額爾古納、根河、牙克石、扎蘭屯為中心的大興安嶺原始林區生態旅遊區;以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為中心的大興安嶺餘脈、燕山山脈次生林及輻射渾善達克沙地疏林的環京津冀森林生態旅遊區;以呼和浩特和包頭為中心的大青山、烏拉山次生林區及輻射烏蘭察布市與山西交界處次生林區和庫布齊沙漠的森林生態旅遊區;以巴彥浩特和額濟納為中心的賀蘭山次生林區、巴丹吉林沙漠及額濟納胡楊林的森林(沙漠)生態旅遊區。

3.建設規模

新增森林公園13處,其中,國家級7處、自治區級6處;溼地公園18處,其中,國家級9處、自治區級9處;自然保護區11處,其中,國家級8處、自治區級3處。


4.發展目標


到2020年,全區林業生態旅遊接待規模達到500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82億元。涉及農戶戶數達到5.6萬戶。

八、林下經濟

(一)林下種植

1.林下種植現狀

現有林下種植涉及林地面積32.8萬公頃,產量1.8萬噸,發展模式:林-藥、林-菌、林-草、林-苗、林-糧、林-果、林-花、林-菜等。

2.規劃佈局

林-藥模式:全區12盟市均有林藥模式,主要品種有肉蓯蓉、鎖陽、枸杞、甘草、麻黃、蓖麻、黃芪、苦豆子、苦參等。

林-菌、林-草模式:重點為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等,主要品種有黑木耳、蘑菇、猴頭等菌類及苜蓿、黑麥草、三葉草等。

林-苗模式:重點是興安盟、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市、烏蘭察布市、呼倫貝爾市、赤峰市等。

林-糧模式:重點是巴彥淖爾市、包頭市、赤峰市、通遼市等,主要品種有豆類、蕎麥、莜麥等。

3.建設規模

新增林下種植面積31.4萬公頃。

4.發展目標

到2020年,林下種植涉及林地面積達到64萬公頃,林下種植產品140萬噸,實現林下經濟產值69億元。從事林下經濟種植農牧民28萬戶。

(二)林下養殖

1.林下養殖現狀

現有林下養殖區域涉及林地96.3萬公頃,養殖規模335萬頭(只、箱),林下養殖發展模式為林-禽、林-畜、林-蜂、林-蛙等。

2.規劃佈局

林-禽、林-畜:全區範圍內,主要品種為雞、鴨、鵝等家禽和牛、羊、豬、兔等家畜以及鹿、狍子等人工馴養繁育野生動物。

林-蜂:鄂爾多斯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興安盟等為重點。

林-蛙:規劃呼倫貝爾市、赤峰市、興安盟為重點。

3.建設規模

新增林下養殖規模1670萬頭(只、箱)。

4.發展目標

到2020年,林下養殖涉及林地面積111萬公頃,養殖規模達到2005萬頭(只、箱),產值26億元,林下養殖惠及農戶3.3萬戶。

(三)林下產品採集加工

1.林下采集加工現狀

現有林下產品採集加工涉及林地面積237.4萬公頃,產量4.4萬噸。主要採集加工品種:食用菌、山野菜、中蒙藥材、乾鮮果品、灌木飼料、柳編等。

2.規劃佈局

食用菌、山野菜採集加工:規劃重點為呼和浩特市、赤峰市、呼倫貝爾市、錫林郭勒盟、興安盟等。

中蒙藥材、乾鮮果品採集加工:規劃重點為包頭市、阿拉善盟、巴彥淖爾市、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市、錫林郭勒盟、赤峰市、呼倫貝爾市、興安盟等。

柳編、灌木飼料加工:規劃重點為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呼和浩特市、錫林郭勒盟等。

3.建設規模

新增林下采集加工能力19.6萬噸。

4.發展目標

到2020年,林下產品採集加工產量達到24萬噸,實現產值13億元。

(四)森林景觀利用

1.森林景觀現狀

現有林下森林景觀673處,經營範圍內林地面積34萬公頃。

2.規劃佈局

採擷園、森林人家、觀光休閒、生態體驗區、城鎮周邊林家樂等佈局:全區12個盟市。

3.建設規模

新建採擷園、觀光休閒及生態體驗區、城鎮周邊林家樂、森林人家等1340處。

4.發展目標

到2020年,林下景觀利用達到2013處,經營面積達到44.8萬公頃。實現產值18億元。

九、林沙產業

我區具有發展林沙產業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境內分佈有毛烏素、渾善達克、科爾沁、呼倫貝爾、烏珠穆沁五大沙地和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齊、巴音溫都爾五大沙漠。長期以來,沙區人民在防沙治沙、改善生態的基礎上,從當地實際出發,合理開發利用灌木資源,沙生藥用植物資源等,發展人工種植肉蓯蓉、鎖陽等沙生中藥材種植業,建設灌木飼料林基地,開展沙漠生態旅遊業。把發展林沙產業作為重要產業,以資源轉化增值拉動資源增長,實現沙區生態與產業協調發展。據統計,全區林沙產業產值已達到161億元。規劃到2020年,林沙產業產值達到400億元。

(一)中藥材種植

發展肉蓯蓉、鎖陽、枸杞、甘草、麻黃等中藥材種植基地。合理利用梭梭和白刺等資源,積極擴大肉蓯蓉和鎖陽人工嫁接面積,研究和改進人工栽培技術,提高人工栽培成功率,提高單產量。到2020年,沙區中草藥種植基地建設規模達到11萬公頃,其中,肉蓯蓉基地6萬公頃。

(二)乾果水果種植

發展紅棗、山杏、葡萄、小蘋果等種植業。到2020年,乾果水果種植基地建設規模達到41.8萬公頃。

(三)灌木飼料林基地

建設檸條、楊柴、黃柳等灌木飼料林基地。到2020年,灌木飼料林基地建設規模達到10萬公頃。

(四)林下產品加工

發展肉蓯蓉等中藥材和乾鮮果品加工。研發利用新技術,不斷推出新產品,生產蓯蓉、鎖陽、甘草、麻黃、枸杞等藥品、保健品、飲品、口服液、切片、釀酒等系列產品,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求。到2020年,林下產品加工規模達到46.5萬噸。

(五)沙漠生態旅遊

發展沙漠生態觀光、休閒和度假旅遊,以及野營、野外探險、攝影等活動。到2020年,沙漠生態旅遊年收入達到23億元。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組織領導

各級政府要成立分管領導牽頭,相關部門參與,合力推進林業經濟發展的組織機構。把林業產業發展作為富民惠民的重要任務,擺上議事日程,落實工作責任制,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相關部門各負其責的工作機制。要加強對林業產業的宏觀指導和組織協調,將林業產業建設納入當地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把經濟總量指標和對區域經濟增長貢獻率指標納入政府責任目標考評體系。旗縣是整合農、牧、林、水、扶貧等涉農資金建設重點項目的基礎平臺,盟市要做好協調工作,爭取把特色林產業納入當地發展農村牧區經濟的重點領域,扶持發展一批重點林業產業項目,形成政府引導、相關部門支持、各方面力量共同推動林業產業發展的整體合力。

二、政策扶持

政府財政扶持政策。各級政府要將林業產業項目納入當地產業發展資金扶持範疇,實行財政貼息、政策性貸款、專項資金優惠政策,逐步建立以政府支持為導向、社會資金為主體的林業產業投入機制。支持林業產業基地和基礎設施建設,鼓勵林產品精深加工產業發展。依託扶貧攻堅計劃,積極引導貧困林農發展特色產業,推進林業精準扶貧。整合林業重點工程項目資金,向龍頭企業和造林大戶傾斜,同時加強監管,保障各項優惠政策落實到位。

金融業服務政策。推動金融機構改革,優化林業貸款業務,加快森林資源資產評估體系建設,推進森林保險業務開展,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鼓勵銀行根據地區特點和行業優勢,支持區域特色產業發展。鼓勵引導其他市場主體投入,發揮政府投融資的導向功能,建立多元化的林業融資體系。鼓勵各類擔保機構開辦林業融資擔保服務,推行以專業合作組織為主體,由林業企業和林農自願入會或出資組建的互助性擔保體系。

龍頭企業扶持政策。對於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林業標準化示範企業、擁有知名品牌或馳名商標的企業、產業示範園區的企業、國家級企業中心的企業、作為產業聯盟核心成員的企業等,嚴格執行國家已出臺的各類林業稅費減免優惠政策,對企業從事農林生產經營項目的所得免徵或減徵企業所得稅;對企業從事境外投資、境外林業合作等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業務予以資金、信貸等支持;鼓勵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利用資本市場募集經營資金,支持符合條件的重點龍頭企業在國內資本市場上市。

三、深化改革

打破非公有資本投資林業資源培育業的制度機制障礙,明晰資源行政管理權與企業經營管理權,鼓勵發展國有、集體、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改革森林資源授權經營體制,發展國有林資本投資公司。深化林業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逐步分類放開林木採伐管理、林權流轉審批,盤活森林資源,釋放林業產業市場主體活力。

加快林業資源資產化和資本化進程。完善林業資源產權保護制度,保障合法權益的獲取、處置和讓渡,促進資源資產化。逐步推行林業生態資源的有償使用,發展森林環境服務業。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在主板上市,扶持中小型林業企業在中小企業板塊上市,積極穩妥地發展林業創業板市場,推進發展林業期權和金融衍生品市場,促進資源資產資本化。

四、社會化服務

引導和組建各類專業合作組織、行業協會、中介服務機構,完善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提高林業產業的服務能力。鼓勵為經營者提供市場和生產要素信息服務的平臺建設,加強市場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預測、發佈等工作,強化政府政策信息服務功能。支持和引導林業諮詢機構、規劃評估和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以及各種專業合作組織建設,為生產者提供從原料、生產到銷售、消費等全過程、全方位服務。

五、發揮部門職能

要充分發揮林業部門的職能作用,在政策諮詢、業務指導、科技推廣、標準使用、品牌培育、市場信息等方面,林業部門應向企業、林農提供相關政策、科技、信息和融資等方面的指導、支持與服務。建立和完善林權交易服務、林權抵押貸款、政策性擔保和保險等平臺,加強與金融機構合作溝通,拓寬和暢通融資渠道,有效改善企業和林農貸款、融資難題。在支持引導非公經濟進入林業產業的同時,要按照公平、有償、互利原則,做好國有林場和林農合法權益的保障。要組織開展專家團隊諮詢、科技下鄉、林農培訓等活動,加強基層技術支撐和服務。

第六章 環境影響評價

我區已形成以林木培育、特色經濟林、種苗花卉、林下經濟、生物質能源林、灌木飼料、野生動物繁育為主的種養殖業;以木材和人造板加工、森林食品藥品加工為主的加工業;以森林、溼地、沙漠旅遊為主的旅遊業等三大產業體系九大重點產業,分別從種養殖業、林產品加工業、森林生態旅遊業闡述規劃對環境的影響。

一、自然環境現狀

(一)自然環境現狀

1.地質地貌。我區地處我國北部邊疆,氣候帶跨越了溫帶溼潤區、半溼潤區、半乾旱區、乾旱區和極端乾旱區5個類型,地帶性植被呈現森林、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草原化荒漠和典型荒漠6種景觀類型。全區主體屬於內蒙古高原,高原分佈著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龍首山等山脈,構成內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樑。境內分佈有五大沙漠和五大沙地,還有嫩江西岸平原、西遼河平原、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黃河南岸以及黃土丘陵和石質丘陵,其間鑲嵌有低山、谷地和盆地。

2.氣候水文。全區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年平均氣溫為0℃~8℃,年總降水量50~500毫米,蒸發量1200~3200毫米。大部分地區年日照時數大於2700小時,全年大風日數平均10~40天。全區境內有大小河流l000餘條和近千個大小湖泊。全區地表水資源為671億立方米,除黃河過境水外,境內自產水源為371億立方米,佔全國總水量的1.67%。地下水資源為300億立方米,佔全國地下水資源的2.9%。扣除重複水量,全區水資源總量為518億立方米。年人均佔有水量2370立方米。

3.土壤植被。全區土壤分為9個土綱,22個土類。土壤在分佈上東西之間變化明顯,土壤帶基本呈東北—西南向排列,為黑土壤—暗棕壤—黑鈣土—慄鈣土—棕壤土—黑壚土—灰鈣土—風沙土—灰棕漠土。全區植物區系組成由種子植物、蕨類植物、苔蘚植物、菌類植物、地衣植物等不同植物種類組成。共有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2351種,分屬於133科,720屬。

(二)主要環境問題

1.土地荒漠化、沙化嚴重。荒漠化、沙化是影響我區環境質量的主要因素,荒漠化、沙化土地遍佈全區12個盟市90個旗縣。

2.水土流失比較嚴重。我區大部分地處乾旱草原區,全區 12 個盟市60 個旗縣,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現象。

3.土地退化普遍存在。我區各業用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現象,表現在:耕地肥力下降、土壤汙染加大、土地鹽漬化加重、大面積的草原退化。

4.水汙染嚴重。我區大部分河流、湖泊和水庫屬劣 V 類或 V 類水質;城市及工業“三廢”向農村蔓延,鄉鎮企業汙染由點到面擴張,破壞農業生態環境;來自農業內部的農藥、化肥、農膜等化學物質的過度施用也造成農業生態環境的自身汙染。

二、規劃實施對環境可能造成影響的分析

(一)種養殖業生態環境影響分析

1.水環境影響分析

(1)水資源供需分析

種植業中一部分需要利用地下水進行灌溉,過量抽采地下水可能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影響地下水漏斗區周邊植被的生長,可能會造成植物生長枯死。由於項目分佈於全區各個旗縣,對於旗縣用水量不是很大,形成漏斗問題的可能性小,可以滿足建設灌溉用水的需求,不影響當地國民經濟的發展。

(2)水汙染分析

化肥對水汙染:土壤中的化肥通過農田排水和地表徑流等方式進入地表水,一方面會造成化肥的損失,另一方面也會造成地表水體富營養化和地下水體硝酸鹽汙染等。

農藥對水汙染:由於施藥時散落在田間的農藥隨灌溉水或雨水的沖刷流入河道、湖泊,可能造成水環境受汙染。

2.土壤環境影響分析

化肥對土壤影響:大量施用化肥或施用不當會對農田土壤重金屬的積累、水體的富營養化以及對農田土壤結構等造成影響。

農藥對土壤影響:土壤生物的丰度是沃土的重要標誌,農藥在土壤中的長期殘留積累會對土壤生物產生影響,導致土壤環境發生改變和農作物產品中出現農藥殘留。殘存於土壤中的農藥將對土壤中的微生物等產生不同程度的危害。

3.植被影響分析

種植項目施工期會對原有植被局部遭到破壞,植被均為廣佈種和常見種,且分佈較均勻,因此,不會使植物群落的種類組成發生變化,也不會造成某一植物種的消失。

4.動物影響分析

項目施工期會對野生動物棲息地有一定的破壞,但是不會使野生動物物種數發生變化,其種群數量也不會發生明顯變化。

項目建成後,原來的天然草地變成人工種植地,減少了原有野生動物棲息與活動的範圍,迫使一部分野生動物向四周遷徙。區域植被經過3-5年的生長與自然恢復,區域內總體的植被覆蓋度將提高,從而為野生動物的棲息與生存又重新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林業生態旅遊環境影響分析

1.生態環境影響分析

(1)生物多樣性影響

旅遊業的開發可能造成水體汙染,引起水體富營養化,單一植物過度生長,影響水生植物和水生動物的多樣性;人為活動使動物棲息地減少和生境發生變化,干擾斑塊增多和增大,使野生動物的適應性降低,導致動物種類和數量減少,食物鏈等環節的改變間接導致生物多樣性降低;由於旅遊開發和旅遊者導致外來物種的侵入機會增加,增加了本土物種的生存壓力, 有可能導致部分不能適應的本地種滅亡, 降低林區的生物多樣性。

(2)森林植被的影響

旅遊業的開發對森林植被會產生一些破壞,因此導致土壤流失;人為活動的增加、植物生長環境發生改變及亂採亂挖等現象,影響森林植物的生長髮育和更新。

(3)野生動物的影響

旅遊對野生動物形成較大幹擾,引起野生動物行為發生改變,尤其是馴化動物行為的改變;人為活動,造成旅遊區內的野生動物處於緊張,導致野生動物的逃亡遷移,尤其是引起大中型野生動物因受驚而遷移。

2.森林資源保護的影響

旅遊業的開展,對森林資源保護最大就是人為火災的發生,大量的人為活動,火源的增加、火種保管和使用不當,容易造成火險,尤其在防火期內,加大了林區火災的風險。

3.配套設施環境影響分析

旅遊區內基礎設施建設,管理用房、餐飲娛樂場所、修建簡易路等,均為永久性建築佔地,施工中粉塵揚塵、運輸和機械噪聲對大氣環境造成一定程度影響,會對景觀造成一定程度影響,同時會對生物生境造成一定程度影響。

4.固體廢棄物的影響分析

遊客和景區工作人員的生活垃圾,尤以塑料包裝製品的“白色汙染”,對土壤環境及景觀環境、水環境都產生影響。

(三)林產品加工環境影響分析

1.大氣環境汙染分析

林產品加工項目生產過程中鍋爐產生的廢氣、汙水處理廠處理汙水時產生的臭氣、人造板和傢俱產生的木質粉塵均會對空氣環境造成影響。

2.水環境汙染

林產品加工項目生產過程中產生廢水、生活汙水和化水車間廢水均會對水環境造成影響。

3.噪聲汙染

林產品加工過程中生產機械運行產生的噪音,不同機器設備產生的噪聲的強度不同。

4.固體廢棄物汙染

林產品加工項目的固體廢棄物汙染主要來自於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料、廢渣等。

三、預防或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

(一)種植業、養殖業

1.嚴格投入品的使用

化肥農藥的使用是產生環境汙染的主要來源,嚴格控制農藥、化肥的施用量,根據環境質量監測結果,及時調整農藥化肥的適用量,有效控制生產、生活造成的環境汙染。借鑑國外的管理經驗並結合實際,嚴格農藥登記管理和使用是保護環境、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和人體健康的重要手段。

2.嚴格項目環境管理

把合理開發與資源保護結合起來,對於種植養殖為一體的林業項目,應做好資源的綜合利用。通過養分管理措施、病蟲害綜合管理、灌溉水管理、減少汙染,建設項目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有條件的項目應實施無公害、綠色、有機等認證,提高項目的管理水平。

3.動物保護措施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教育,發現有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時,施工作業應避開,不得干擾和破壞野生動物的棲息、活動場所。嚴禁對周圍林、灌木進行亂砍濫伐,破壞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嚴禁對野生動物的濫捕濫殺。

4.水資源保護合理利用措施

合理控制地下水開採,做到採補平衡。防止出現大面積地下漏斗。控制化肥、農藥別的施用量;嚴格按照節水灌溉技術,進行灌溉,制定合理灌溉措施,根據土壤類型建立分區灌溉管理制度。

(二)林業生態旅遊

1.旅遊區保護措施

為預防和減輕生態環境影響,必須依據規劃嚴格控制旅遊空間範圍、旅遊項目、旅遊時間、遊客容量和開發強度,對森林旅遊區實施嚴格的保護。

2.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

根據旅遊設施位置和狀況不同,對生活用水要經過處理,處理達到能保證地表水環境質量所要求的濃度後再排放。加強動物植物的保護宣傳教育,嚴格控制對動物的干擾,最大限度的防止動物的生活環境變化,對破壞森林植被行為要嚴厲打擊。


內蒙古自治區林業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3.固體廢棄物處理措施

林業生態旅遊項目中產生的生活垃圾應進行分類收集,食物類垃圾就地堆肥處理,可回收廢物送往廢物回收利用部門,不可回收廢物送往中轉站或垃圾處理場處理。

4.森林防火保護措施

森林旅遊項目中設置專職護林防火員,配備防火設施和設備,防火期內禁止遊人入內。

(三)林產品加工

1.大氣環境保護措施

林產品加工項目要選擇效率高、環保性能強的設備,配套防護淨化裝置等措施,減少對大氣的汙染。

2.廢水處理措施

林產品加工項目要根據項目建設實際,合理設計汙水處理站,處理規模、處理工藝,滿足生產用水的指標要求,加強自有汙水處理廠收集管網的維護和管理,最大限度地收集工業廢水。

3.降噪措施

在設備選用時,應儘量選用低噪聲設備,對主要的噪聲源應採取減振、消聲、隔聲等措施,在項目所在廠區及廠區周圍應加強綠化,通過物理方式減少噪聲的傳播,減少對周圍村落居民的影響。

4.固體廢棄物處置措施

林產加工項目產生的固體廢棄物應該做好分類收集和管理工作。對於可回收利用的固體廢棄物應回收利用,對於不可回收垃圾收集後,由當地環衛部門統一處置。

四、環境影響評價

《內蒙古自治區林業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實施,對增加農牧民經濟收入,安置農村剩餘勞動力,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優化林業產業結構,促進林業可持持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同時,將增加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加大我區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公約中的貢獻率。

規劃的建設內容對對全區自然環境沒有重大的負面影響。部分可能產生的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只要在項目運行過程中採取必要的預防、減輕或補救措施,是可預可防。林業廳將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的統一部署,密切關注林業產業生產技術過程中的環境影響因素,積極制定相關規程、辦法,有效促進全區林業產業健康發展,對建設工程中對自然環境有一定影響的因素,加強項目建設全過程環境管理,嚴格執行各項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將環境影響不利因素降到最低。

綜上所述,對社會和環境的正面影響是主要,負面影響在可預可控範圍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