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職場中有人說“管理不論對錯,只解決問題”?

破局三板斧


管理不論對錯,只解決問題這句話與不看過程,只看結果這個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兩種說法本身都沒錯,人在職場本身就是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

企業招一個人進來做管理崗位,並不是讓你去做你的下屬都能做的事情的。梳理開展工作遇到的問題用任何手段去解決它才是目的。

但是目的歸目的,題主補充說明中的不論對錯都不追究責任也是不可取的。

責任是一種壓力,壓力也是前進的動力。不進行追責即犯錯的人沒有受到任何懲罰,他下一次還會犯同樣的錯誤,然後又要花時間去解決問題。

這樣做反而會造成工作效率的低下。

同時,犯錯不追究還會導致優秀員工的加速出走。優秀的人不犯錯,不優秀的人經常犯錯,但他們的待遇又是一樣的,長此以往,你的手下就都是不優秀的人了。

所以出現問題優先解決問題是對的,回頭再收拾犯錯的人也是對的,這兩者並不互相矛盾。

因為越少的犯錯同樣可以幫助更快的解決問題。


劍雨流光


有一家裝修公司的售後服務部門接到客戶的電話,乳膠漆牆面需要售後服務。

裝修公司都是採取的提成制,只要出現售後服務,公司的售後服務部門首先要明確責任,這次售後服務所產生的費用由誰來承擔,要先論對錯,有出現錯誤的一方拿出這筆錢後,售後部門再為客戶提供服務。

這次不巧,售後服務部門無法找到犯錯的這個人(本來應該是工長,但是工長已經不幹了),無奈之下找了個“替罪羊”出維修費。客戶本來使用的是進口乳膠漆,為了節約成本,私下用國產乳膠漆替代。

狸貓換太子的事被客戶抓住了現行,客戶封存了證據對裝修公司進行了投訴。裝修公司不僅重新更換進口乳膠漆進行修補,而且賠償了客戶2萬元。

事後裝修公司認為是售後服務部“犯了錯”,賠償客戶的2萬元直接從售後服務部工資扣除。

本來的問題是“裝修公司在第一時間幫助客戶進行牆面修補”。可是裝修公司非要先爭辯個“對錯”(由犯錯的一方承擔費用),沒有人承擔這筆費用,售後服務部只能拖著時間搪塞著客戶,導致客戶嚴重不滿。

事發之後,裝修公司依然要論“對錯”,由犯錯誤的一方承擔2萬元的賠償費。

其實這個時候,裝修公司的問題是:“接到客戶的保修後,售後服務部在第一時間先完成修補,費用的事情公司另行解決”。

不久之後售後服務部全體員工辭職,倉促補充的新人導致公司口碑嚴重下滑。

搞不清楚,為什麼裝修公司非要把售後服務部變成一個“經營部門”(要負責找出承擔費用的人),而不能把它當成一個“履約部門”(只要符合合同約定,就直接完成售後服務,不管這筆錢該由誰來承擔)。

瑞幸咖啡店就是履約中心,咖啡店只管按照訂單做出咖啡,至於是客戶到店自取還是外賣,一概不管,也不考慮房租、營收等事情。


破局三板斧


你好題主,你提到的如何理解職場中有人說“管理不論對錯,只解決問題”問題,我是這樣看的:

首先,這種只解決問題,而不管對錯的說法是隻顧眼前不顧長遠的短視管理行為。

為什麼?有一個成語大家應該耳熟能詳。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出現問題以後,除了解決問題,還要汲取教訓,堵塞漏洞,總結經驗和教訓,同時要問責相關責任人。這樣的做法是引以為戒,防止類似的事情再次出現。

其次,管理沒有對錯,只解決問題,如果用的是不正當手段甚至是違法的手段解決問題,也可以順理成章了?

再次,所有的管理,一定是建立在一定規則的基礎上,如果沒有了規則限制,很容易導致個人意志凌駕於規則基礎之上。

管理是一門科學,同時也是有章可依有法可循的。企業法,公司法,勞動法,都是對企業管理的規則約束。

當然,如果作為管理者願意奉行所謂“管理不論對錯,只解決問題”的原則,最後的結果是,一旦出了問題,沒人願意擔責,詬病的還是企業。(圖片來自網絡)


煙波漁人


管理沒有對錯,只有面對事實,解決問題。

絕大多數人都感覺自己已經非常努力地工作

但結果卻不盡如人意

到底問題出在哪兒?

第一,管理就是讓下屬明白什麼是最重要的

管理所要求的合格決策,就是讓下屬明白什麼是最重要的。我們常常看到企業的管理者每日忙於他們認為重要的問題,但是對於下屬應該做什麼,對於每一個崗位應該做什麼卻不做分析、不做安排,結果每一個員工都是憑著自己對於這份工作的理解,憑著自己對於企業的熱情和責任在工作,出現的工作結果就很難符合標準。

第二,管理不談對錯,只是面對事實,解決問題

管理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管理之所以是藝術,是因為管理需要面對的是充滿個性的人,而管理是一門科學,就意味著管理是有規律可循的,管理者所要做的是要符合管理的規律。我們管理中常常犯錯誤,就是忘記了管理這一條基本的規律。

如果我們一開始就是訓練解決問題,而不是尋找原因和責任,那麼大家不管遇到什麼問題都知道要馬上去解決--這就是管理的思維方式。

第三,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大部分人對於管理的理解是“管人理事”,所以中國的管理一直處於“人治”的狀態,不管如何學習管理理論與方法,管理行為卻是依據對人的判斷來進行的,而根本的事實是--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大部分人對於管理的理解是“管人理事”,所以中國的管理一直處於“人治”的狀態,不管如何學習管理理論與方法,管理行為卻是依據對人的判斷來進行的,而根本的事實是--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事實上,人是無法管理的。從人性的角度來看,每一個人都是希望得到尊重而不是管理,每一個人都本能地認為自己有自我約束的能力,尤其是具有自我實現能力的人,更加覺得提供平臺給他發揮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第四,衡量管理水平的唯一標準是能否讓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合二為一

評價管理水平高低的標準其實只有一個,就是能否透過管理,讓組織裡的每一個人的個人目標與組織發展的目標合二為一。

在管理中,人們都感覺到一個問題:有能力的員工常常不會受組織目標的約束,更為可怕的情況是這些有能力的員工會背離組織的目標。其解決之道就是需要不斷地關注人們的個人目標的變化,讓組織目標不斷得以實現的時候,個人的目標也能夠不斷地實現並提升。

第五,管理就是讓一線員工得到並可以使用資源

管理需要資源,對於管理的資源而言,最重要的是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而管理的關鍵在於要讓一線員工得到資源並有權利運用這些資源。在管理的架構中,管理者因為處在結構的上層,因此擁有了資源以及資源的分配權,但是越是處於上層的管理人員,就離顧客越遠,而與顧客接觸的一線員工,反而沒有資源以及資源運用的權利。





飛說免費


您好,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在管理中不追求責任是不合適的。

管理的最終目標是為了更快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務,而一旦出現那種違反工作職責,導致工作任務無法完成的,肯定是需要對進行追責。

當然,追責的目的不是追責本身,而是為了更好的杜絕漏洞,讓工作得到改善。

因此有獎有懲才是管理,所謂管理不分對錯,是與管理的本質相違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