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席地而坐》是胡波和金馬獎的絕唱

最近忙著沒怎麼關注金馬獎,昨晚一查11.25號就頒完獎了,但似乎各個大媒體對今年的金馬獎都沒有太多報道,作為華語三大獎項中歷史最久、公正性最強的電影獎,今年真是星光黯淡,我甚至悲觀地預料金馬獎從今年開始將一蹶不振,唉。

《大象席地而坐》是胡波和金馬獎的絕唱


因為傅榆事件,廣電總局暫停大陸影片參選今年的金馬獎,香港一眾影人也望風而逃,導致今年的頒獎典禮更像是一個“省內獎”,所有獎項都在純粹的臺灣影圈中產生。

今年金馬獎最佳影片是鍾孟宏導演的《陽光普照》,如果今年兩岸三地所有影片參選,最佳影片的角逐應該是在婁燁的《蘭心大劇院》、刁亦男的《南方車站的集會》、王小帥的《地久天長》、萬瑪才旦的《氣球》、麥曦茵的《花椒之味》這幾部當中,我估計得獎的會是《地久天長》。

但所有也僅限於猜測了。此處插一嘴,今年金雞百花獎的最佳影片是《流浪地球》,雖然是意料當中,但真的是太魔幻了。

《大象席地而坐》是胡波和金馬獎的絕唱


臺灣金馬獎1962年創辦,至今已舉辦56屆。

我翻看了一下去年金馬獎的資料,2018年第55屆金馬影帝是徐崢,影后是謝盈萱,最佳導演是張藝謀,最佳原創劇本是《我不是藥神》,最佳影片胡波的《大象席地而坐》。

或許,第55屆已經是金馬獎的絕唱。

《大象席地而坐》是胡波和金馬獎的絕唱


去年金馬獎將最佳影片頒給了胡波的《大象席地而坐》,我一直沒看,覺得可能是實驗影像+導演自殺事件,使得這部電影知名度飆升,形式與意義大於內容。昨晚找來一看,猶如一記悶錘砸在心口。《大象席地而坐》呈現出的是一股極度生猛的原始力量,這種原始、野性、粗糲所產生的影像力度,是無法比擬的。

第55屆是金馬獎的絕唱,《大象席地而坐》是胡波的絕唱,2018年的金馬獎最佳影片選了這麼一部電影,可能冥冥中真的有預兆。這部電影中所散發的陰鬱絕望的氣息,難以名狀。

《大象席地而坐》是胡波和金馬獎的絕唱


《大象席地而坐》並不是如一初我所預想的那種實驗性質的影像,相反,故事性很強,胡波用3.5小時將四個主人公一天發生的故事緊緊交織在一起。這是一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少年的你》+《狗十三》糅合而成的作品,現實性、藝術性俱佳。

很多人批評胡波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極度主觀,情感矯揉做作,陷入了自我偏執的僵局。看了胡波的經歷後,我相信胡波的人格並不健全,他一定是長期處在厭世情結當中。我也同樣堅信好的藝術品可以通過高超的技藝完成,但偉大的藝術品一定是建立在某種意義的殘缺之上。

正因為這一“缺口”,才令藝術並不是高高在上,而產生了與所有人溝通、直擊人心的通道。

《大象席地而坐》是胡波和金馬獎的絕唱


影片中四條故事線並進,一個整天忍受中年失意父親責罵的男孩,一個被混亂母親厭惡的女孩,一個被冷漠愛人隔離的男人、一個被子女拋棄的老人,因為憧憬滿洲里動物園一隻一直坐著的大象而將命運交織在了一起。

蕭瑟寒冬下的石家莊,萬物都籠罩在頹敗無力當中。他們所有人都是這個世界的棄兒,男孩、女孩、男人、老人,甚至男孩的父親、女孩的母親、老人的子女......他們被拋到這個世界上後,卡在縫隙中無法脫身。

掙扎無力、吶喊無聲。

《大象席地而坐》是胡波和金馬獎的絕唱


很多評論說胡波看待世界的方式太狹隘、膚淺,我只能說影片中所有發生的事我都曾親眼目睹過,甚至或多或少地參與過。

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感同身受這回事,沒有處在那一個境地之中,你永遠無法想象什麼是苦難與絕望。“他為什麼不那麼做?”因為那是“他”不是“你”,那是過去所有經歷所造就而成的“他”,或許這就是所謂的宿命。

我相信世間有美好的存在,但我也堅信美好如星光,並不璀璨,只是夜幕籠罩下的星星點點。

我尊敬那些為生活努力拼搏的人,我也尊重如胡波一般自我了斷的人。

在這個世上,存在太多生的懦夫,也存在太多死的勇者。

《大象席地而坐》是胡波和金馬獎的絕唱


我所在的城市最近降溫了,這個冬天一如既往的寒冷。

金馬獎沒了,胡波沒了,不過也沒關係,生命、生活、時間、愛情、信仰都一般的脆弱、易逝,坦然就好吧,畢竟你我消逝離開,也只是或早或晚。

《大象席地而坐》是胡波和金馬獎的絕唱

(胡波 1988.07.20 - 2017.10.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