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由沉船坠机的百慕大恶魔到能源新贵

近日,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第二轮试采成功。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创造了“产气总量86.14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2.87万立方米”两项新的世界纪录,给全国人民送上一份捷报。

那么可以燃烧的冰块到底长啥样?有啥用呢?

“可燃冰”的真实身份

天然气水合物也称“可燃冰”,是冰状的晶体矿物,由低分子量气体(如甲烷、乙烷或二氧化碳)与水在低温和高压条件下结合形成。其中大多数由甲烷(CH4)形成,所以“天然气水合物”也可称为“甲烷水合物”。

因为天然气水合物多呈白色或浅灰色晶体,可像酒精块一样被点燃,所以人们叫它“可燃冰”。由于海底的高压,所以可燃冰中的甲烷被高度压缩,1立方米的可燃冰约包含了164立方米的天然气。海床表面沉积的可燃冰如图1所示,由于海底温度压力的波动,可燃冰表面不断释放甲烷气泡。


可燃冰:由沉船坠机的百慕大恶魔到能源新贵

图1 沉积在海底的可燃冰(来自INSPIRE)

通常天然气水合物会被海洋沉积物覆盖,埋藏在海床的浅层,在海底形成土丘状堆积,如图2所示。


可燃冰:由沉船坠机的百慕大恶魔到能源新贵

图2 天然气水合物矿床(来自NOAA)

当土丘发生破坏后,其边缘可以看到暴露出的天然气水合物,如图3所示。在黑色鱼的左侧,可以看到气泡从突出物下方冒出,经年累月形成多孔结构。


可燃冰:由沉船坠机的百慕大恶魔到能源新贵

图3 沉积物覆盖的橙黄色天然气水合物(来自NOAA)

图4中可以看到另一种颜色的天然气水合物,这是因为其中微生物的颜色不同。在照片中可见不断释放的天然气泡流。


可燃冰:由沉船坠机的百慕大恶魔到能源新贵

图4 “可燃冰”释放甲烷气泡(来自NOAA)

“可燃冰”的形成

海洋中的甲烷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形成:热成因和生物成因。当海底深处的有机物被地热降解时产生的甲烷称为热成因甲烷;当海底的古生菌的吃掉有机物质时,会产生生物甲烷。由于海底压力高、温度低,在这种条件下,水分子在甲烷分子周围结冰,就会形成甲烷水合物即可燃冰,如图5所示。图中左上为可燃冰结构,中心的绿、灰色分子是甲烷,四周的红色分子为水。


可燃冰:由沉船坠机的百慕大恶魔到能源新贵

图5 燃烧的冰块(来自INSPIRE)

图6说明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在该温度——深度图上,甲烷水合物在紫色曲线的左侧能够稳定存在。水深每增加100米,压力增加约10兆帕。蓝色曲线表示实际测量的海洋温度。沉积物温度是根据海底油井温度数据估算的。由图可知,天然气水合物从海面600米深处以下,直到海床沉积物的浅层都能够稳定存在。


可燃冰:由沉船坠机的百慕大恶魔到能源新贵

图6 天然气水合物存在条件(来自C. Ruppel)

在合适的压力和温度范围内,甲烷以这种水合物的形式可以稳定的存储很长时间。但是一旦温度或压力发生改变,水合物将变得不稳定,迅速释放大量的甲烷气体。根据美国能源部的数据,一立方米的天然气水合物一旦提取,就会释放164立方米的常规天然气和0.8立方米的水,可燃冰就像一个天然气的“超级压缩包”。

“可燃冰”有啥用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进口国。2007-2018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长190.7亿立方米,天然气产量年均增长82.8亿立方米,供应缺口不断扩大,天然气进口量年均增长达107.9亿立方米。能源对于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国际形势动荡不安,我们必须通过寻找替代燃料来源,以加强能源安全。

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据统计,全球天然气水合物矿床中所含的碳大约是煤炭、石油和常规天然气总储量中的两倍,是极具潜在有价值的能源。中国的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储量相当于约1000亿吨石油,其中800亿吨位于南中国海,如果能有效开采,对于我国的能源自给起到巨大的保障作用。

“可燃冰”的开发难度

如前所述,甲烷水合物是在狭窄的压力/温度窗口内形成的。如果改变了海底的压力/温度条件,这些水合物可能会迅速从固体变成气体,甲烷体积膨胀164倍,引发事故。

有科学家认为,百慕大三角、日本龙三角海域经常出现沉船或坠机事件,元凶就是海底可燃冰产生的巨大甲烷气泡。当海底发生猛烈的地震活动时,可燃冰会因外界压力减轻迅速汽化。巨大的气泡上升并膨胀,使海水失去浮力,此时经过这里的船只,就会像石头一样沉入海底。如果此时正好有飞机经过,当甲烷气体遇到灼热的飞机发动机时,会立即燃烧爆炸,导致坠机。


可燃冰:由沉船坠机的百慕大恶魔到能源新贵

如果海床下方大范围的天然气水合物汽化,有可能会引起海底滑坡,进而导致海啸。同时释放出大量甲烷,因为甲烷是一种会影响地球气候的温室气体,甲烷泄漏将加剧温室效应。所以,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难度极大。

为了打开这个能源宝库,我国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稳步推进了各项相关技术发展。1999年,我国开始天然气水合物调查;2002年,设立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专项;2017年5月18日,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首次试采成功;2020年(本次试采)开展“试验性试采”,重点解决“提高产气规模”的问题。

在本次试采中,通过自主创新的环境风险防控技术体系,对试采过程进行了全方位的监测,结果表明,试采过程中甲烷无泄漏,也未发生地质灾害,表明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参考

科普中国:我国可燃冰再突破:Level 1到Level 2需要多少加成?

人民日报:我国海域可燃冰第二次试采成功 钻采关键技术实现突破

Monica Heintz :Methane in the Ocean

Carolyn Ruppel,Diva Amon: Ice Worms and Gas Hydrate-Encased Bubble Tubes

NOAA:What are gas hydrate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