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飯,爸爸戒酒了:“年紀大了心臟不好,想多活兩年再幫幫孩子


最近,關於年夜飯在哪裡吃的話題引起了網友的熱議,6萬人的投票中,近5萬人都選擇了“當然是自己家”這個選項。


一年一次的年夜飯,就是一個家庭最高級的儀式感。


儀式感的神奇之處在於,它能夠使得某個日子區別於其他日子,某個時刻不同於其他時刻。


《小王子》中說:我們需要儀式,時間越是接近,我們就越高興。


除夕的腳步聲越來越近,每個人都在憧憬著那頓與家人的年夜飯。


年夜飯,爸爸戒酒了:“年紀大了心臟不好,想多活兩年再幫幫孩子


小時候我們偏愛去飯店吃飯,每次和爸媽出去,看到各色美食餐廳,眼睛都亮了。


那時去飯店飽餐一頓,是考出好成績的獎勵,是父母給我們的一次意外驚喜,是一家人難得一次的“奢侈”。


年夜飯,爸爸戒酒了:“年紀大了心臟不好,想多活兩年再幫幫孩子


如今,我們在外打拼,工作繁忙,時間有限,吃飯大部分時候就是點外賣隨便打發了。


以前嫌棄家裡的飯菜吃膩了,現在才發現,不論我們走到多遠的地方,最懷念的還是爸媽親手做的飯菜,它是刻在我們記憶深處,永遠無法忘掉的“小確幸”。


能夠回家吃飯,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幸福。


中國人總是能用平淡無奇的鍋碗瓢盆創造出各種驚豔的美食,習慣用食物凝聚家庭,慰藉家人。


黃磊在書中說過:記憶因為某些細節才得以清晰地留存,具體到某一天吃過的一輩子也忘不了的滋味,這便是舊時光留給我們的線索。


生活中,最接地氣的幸福不是“我愛你”,而是“回家吃飯”。


我們對家庭的記憶就是通過一頓又一頓吃過的飯菜積累的,最深的感受除了對彼此的愛,可能就是在一起享受食物的美好了。


有一種幸福,叫做在家吃飯。


年夜飯,爸爸戒酒了:“年紀大了心臟不好,想多活兩年再幫幫孩子


年夜飯,是全家都要動員的大餐,一家老小圍坐餐桌旁,共敘天倫,倍感幸福。


“相隔千里終團圓,共坐檀桌前。舉筷入口皆思念,同襯此時意。”


作家艾小羊說:節日,是愉快而美好的記憶。儀式感與風俗習慣都是為了加深這種記憶而存在的。


年夜飯是年前的“重頭戲”,每年除夕,朋友圈都被年夜飯的照片刷屏了。


年夜飯,爸爸戒酒了:“年紀大了心臟不好,想多活兩年再幫幫孩子


北方人吃餃子,一大早就忙活著和麵剁菜拌餡兒包餃子。


煮好的餃子個個晶瑩剔透、皮薄餡大,餃子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餃子形似元寶,有“新年發大財,元寶滾進來”的寓意。


南方地區的年夜飯有兩樣菜不可少,一是有條頭尾完整的魚,象徵年年有餘;二是丸子,南方俗稱圓子,象徵著團團圓圓。


大年三十前就準備好了豬肉和糯米,搓成圓形,一一放進油鍋裡,炸得色澤金黃,外酥裡嫩。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傳家菜,不論外面有多少山珍海味,只有吃到這道傳家菜才知道是真正意義上的過年了。


年夜飯,爸爸戒酒了:“年紀大了心臟不好,想多活兩年再幫幫孩子


《舌尖上的中國》裡有這樣一句話:


不管聚散和悲歡,來得有多麼不由自主,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獨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著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天的來處。


年夜飯,吃的是喜慶,體會的是親情,一蔬一飯的香氣中聞到的是家的味道。


年夜飯,爸爸戒酒了:“年紀大了心臟不好,想多活兩年再幫幫孩子


中國人總是習慣把苦澀藏在心中,把幸福變成食物,呈現在一家人的餐桌上。


作家閻連科說,他不是每年過年都會回家,如果今年計劃回家,會急慌慌寫一封家信告訴母親。


母親會激動地拿著信,在回來路上,逢人就說,彷彿是超常的喜事。


知道兒子要回家了,母親的計劃都變了,肉要多割些,饃要多蒸些,扁食的餡兒要多剁些。


初一這天,母親很忙,進進出出,不斷把他帶回家的東西送給鄰居,回來時又不斷用衣襟包一兜鄰居給的花生、核桃、柿餅......


只要他回來了,母親的過年準備,比任何一年都豐盛,饃裝滿了兩箱,油貨堆了五盆,走親戚的禮肉,一條條掛在半空中......


年夜飯,爸爸戒酒了:“年紀大了心臟不好,想多活兩年再幫幫孩子

我想起小時候年夜飯吃餃子,父母會在餃子裡包硬幣,吃到的時候圖個好彩頭。


我每次都能吃出硬幣,那時以為是運氣好,後來才知道是長輩們特意將包了硬幣的餃子夾到我碗裡的。


父母總是想把最好的留給我們,他們把對我們的寵愛都悄然放在了飯菜中。


聞到那熟悉的飯菜香,冬瓜火腿湯、糖醋排骨、啤酒燒鴨、番茄炒蛋......


雖然不是什麼山珍海味,但沒有什麼比得上這種踏實的安全感更能治癒人心了。


每每飽餐一頓後,渾身上下注滿了能量,給了我無盡的動力和信心。我們努力的最大意義,不過是為了家人生活得更好。


除夕夜我開了一瓶茅臺,給父親倒了滿滿一杯:“爸,今晚我陪你喝點。”


他沒有說話,只是憨憨地笑,把酒瓶拿在手裡把玩了一會。


年夜飯,爸爸戒酒了:“年紀大了心臟不好,想多活兩年再幫幫孩子


我有點納悶,以往父親看到好酒,一定會一飲而盡。


母親一邊炒著菜一邊說:


“你爸都戒酒大半年了。他上了年紀,心臟不好,醫生讓他別喝了。他想多活兩年,替你們幾個多分擔一點。”


父親辛勞一輩子,到了該頤養天年的時候,還是掛念著我們做子女的。


時光流轉,我們長大了,父母也老了。


是父母用一雙巧手,讓日復一日的食物和生活不再單調和乏味,讓家裡充滿人間煙火味。


作家劉娜說:


“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這不是一種詩意的口號,而是一種落地的愛。


《風味人間》的導演陳曉卿在出版的散文集《至味在人間》裡也曾描寫過他的年夜飯記憶:


“總能想起從前的春節,母親、父親在鍋灶和案板之間做折返跑、孩子們最愛爆米花、炒花生,米花和花生仁最後還能被做成點心……”


年夜飯更多的是一種儀式感,一種幸福力,所有這些匯聚成了最難忘的年味!


年夜飯,爸爸戒酒了:“年紀大了心臟不好,想多活兩年再幫幫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