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拥模范城创建】闫京生:对军人的感情 早已融入我的血液

一张密密麻麻的时间表上,写满了70岁抗战老兵后代闫京生的行程。

  由闫老发起的晋绥儿女红色文化“万里行”活动,历时12个月(2018年8月-2019年8月),途经两省(山西省、河北省)八市(北京市、石家庄、太原市、吕梁市、介休市、汾阳市、古交市、榆次市)十一县(交城县、清徐县、娄烦县、文水县、祁县、太谷县、平遥县、临县、兴县、岚县、方山县)四处爱国教育基地(西柏坡革命纪念馆、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刘胡兰纪念馆、关头村晋绥八分区机关驻地旧址),行程约万余里……

  闫京生喜欢这样介绍自己:“你好,我是抗战老兵的儿子。”

  从2015年至今,交城县庞泉沟镇抗战老兵纪念馆馆长闫京生,根据父母生前的遗言,用两位老人一生的全部积蓄,在交城县庞泉沟镇大草坪村兴建了一座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累计投入100余万,收集整理抗战文物史料,组织老兵讲故事、慰问抗战老兵等各种老兵活动,广泛弘扬爱军拥军精神,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对军人的感情,早已融入我的血液” 闫老常说。

  一张在抗日战场上留下的珍贵夫妻照片,一个褪了色的八路军军服,至今被闫京生珍藏着。那是他的军人母亲,留给他最后的念想。

  “我对于军人的了解,都是从母亲开始的。”闫京生出生在交城县庞泉沟镇大草坪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父母曾参加过抗日战争,母亲曾在当时作为延安通向全国各抗日根据地的主要红色军事秘密交通线上,执行护送首长从蔡家崖到洪赵地区的秘密任务。

  “小时候,总感觉母亲走的非常快,怎么也追不上,就好奇地问能不能慢点,母亲细细地给我讲述了那次护送两名党的重要干部过黄河,和敌特进行了殊死搏斗,最后蹚水上岸的经历。”

  正是常年的奔走的经历,母亲的双腿落下了病根。但当时母亲的言语中不仅没有丝毫抱怨,甚至还满脸骄傲,让年幼的闫京生第一次感受到了“信念”的力量。

  2016年11月,闫京生老人带领广大志愿者踏着父母亲的足迹,亲身感受那段信念坚守的岁月留给我们的军人精神。

  2017年8月,30多名老兵后代齐聚交城县庞泉沟镇大草坪村,在庞泉沟镇吕梁抗战老兵纪念馆开展了“追寻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系列活动。

  2018年5月,闫京生和抗战老兵后代在交城县委、政府的支持下,完成在红岩山分水岭交城县——方山县遗址和腰庄则交通站遗址两处景点立碑和修复保护工程。

  老交通员后代李德武说:“当年因为有汉奸告发,他家的房屋(交通站)被日寇烧毁过,他感慨,如今立碑纪念非常有必要,它既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又可以给后代留下寄望。当后人来到这里时,他们就能想起历史,想起革命军人们在险恶环境下的顽强斗争意志,进而励志发奋图强。”

  随着纪念馆的不断发展壮大,闫京生的思考也越来越深,“革命军人们枕戈待旦练兵备战,才换来我们安宁幸福的生活。然而,现在社会上一些人国防意识淡化,对军人作出的贡献视而不见。这让我想到,爱军拥军,既要实实在在,也要大张旗鼓,要让军人真正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

  “爱军拥军要从娃娃抓起”。连续多年,闫老在老兵纪念馆开展了无数次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在“细雨润无声”中立下报国志。闫京生的拥军脚步也越走越带劲,“对军人的感情,早已融入我的血液。个人的力量虽然微薄,我却愿意倾情以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