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世界S3E3:自由意志與絕對理性的對立統一

因為時間和精力有限,對第三集簡單聊一聊,更多談談自己的哲學觀點。

第三集看起來是過渡的一集,劇情主要是為接下來的展開做鋪墊。 就劇情本身而言,有兩個重要的亮點。

凱洛上顎的人機交互接口

首先男主角凱洛第一次展示了口含芯片的機制。 原來在劇中的時代,人類的神經內分泌系統也有一個交互接口了, 就植入在人的上顎。 通過這個接口,可以用操縱面板直接調節人體的內分泌,控制人的情緒狀態,甚至進一步控制思想。 凱洛應該是出於治療抑鬱症的原因,植入了這個接口。

這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科幻設定。 當唯心主義者引以為神秘而自豪的 “精神世界” 擁有了物質世界可以干預的接口, 人就被還原到了唯物主義的本質,所謂 “人是機器”。

這方面的哲學討論也已經持續了好幾百年。 對於唯心主義者而言,”精神” 世界和 “物質” 世界是二分的,相互不干涉。 而對於唯物主義者而言,”精神” 世界就是 “物質” 世界的主觀反應,是一種主觀的現象。 唯心主義者一直認為接受這種論斷,等於否定了人類的主觀能動性和自由意志。 而這種擔憂,在唯物主義者那裡並沒有發生,承認精神的物質性,不等於否認精神的主觀性。 雙方的矛盾源自於認知的結構化區別,都不能很好地體會對方的感受。 這一點後面再詳談。

對資本主義科技霸權的隱憂

對於《西部世界》而言,引入人類精神的交互接口,是為了引出一個新的主題。 正是由於人類精神的物質性,使得人類的自由取決於是否暴露接口在 “它者” 的直接操縱下。 自由不取決於主觀上的神聖性,而取決於客觀實力的博弈。

而窮人將自己的接口暴露在大資本的直接操控下, 決定性的因素是階級分化導致的權力和地位的不平等。 於是,自由意志不再是一個唯心主義的,由個體 “覺悟” 或 “意志” 決定的問題。 而變成了階級之間政治力量博弈的歷史唯物主義問題。

這樣把人類中被 “雷荷波” 書寫歷史的窮人,和被資方操控的接待員(Host)放在同一個平面。 也無怪忽德妹把凱洛視作可以聯合的對象。

而且《西部世界》這一季的現實批判明顯變強了。 凱洛的設定,他人生事無鉅細被雷荷波掌握,很好地結合了我們現實世界 AI 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

AI 技術在當代大資本的推動下蓬勃發展。 而大數據對個體隱私的侵犯,App比我們自己更瞭解自己(根據消費記錄); 推薦系統左右著我們所接受的資訊,決定很多人世界觀的形成…… 這一切都觸發了先知者對社會未來的隱憂, 由大資本壟斷的科技進步在不受監管地發展著, 會對人類社會造成怎樣的倫理危機?

從這個角度看,《西部世界S3E3》是一個未來學的科幻,對我們的現實生活也有很好的啟發意義。 尤其是凱洛基於大數據被系統預言了人生,正一步步走向自殺的終局; 非常像我最喜歡的西方電影《Gattaca》的主題。

不過後者的科幻假設不是大數據,而是基因工程對人宿命的預言,導致大資本用基因來決定人們的未來。 以至於有些人為了打破這種枷鎖,不得不終生使用 DNA 更好的人的身份,使用他們的血液、尿液、皮膚碎屑和毛髮來偽裝自己。

人類在資本主義主導的科技發展下,一直面對這樣或那樣極端異化的隱憂。

Host 與人類可疑的合作

《西部世界》並沒有花更大精力在這種批判性的預言上展開,而是邁進了自己有關革命的主題。

我在前兩篇文章中一直強調,Host 不是 AI 的科幻設想, 而就是人類階級社會的隱喻而已。 第二部為 Host 的覺醒和革命給出了四條路線,都似乎有所偏頗,尤其是德妹的法西斯式革命路線。 把種族優越論凌駕在反對壓迫之上。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預言過,第三季可能讓德妹的革命路線和窮人反對大資本的奴役結合起來, 從而整合伯納德代表的和解路線、梅芙代表的個體自由、以及福特打造天堂的宗教路線。 形成一股反對大資本控制的合力。

只是沒想到第三集用這麼直白的手段, 沒有多少相濡以沫的劫後餘波橋段來促成雙方的心靈契合,就完成了初步整合。 我只能假設,劇情還需要新的波折,德妹是在利用凱洛,回頭還會有出賣和背叛的戲碼來增強戲劇性。

黑爾線的 Core Drive

第三集的另一條副線是黑爾線,大家都更關心黑爾內心的靈魂究竟是哪一位。 我比較在乎黑爾線想引發的故事主題,而且這個主題明顯和凱洛線構成了對比。

德妹追求的是一種理性的自由。 德妹認為 Host 相比人類,最大的優勢在於 willing to change(自我改變的意願)。 而且不屈從於性格的缺陷,Host 有能力根據理性作出自我改變(直接修改自己的源碼)。 這種絕對的理性構成了 Host 的比較優勢。

黑爾線沿用了第二季的設定, 每個人的靈魂不僅取決於自己,更取決於別人對待自己的態度和記憶。 如德妹對伯納德所說,還有任何一個人記得你,你就沒有消失(思維可以通過反覆訓練而重構,再灌與記憶,就完成了復活)。

而那個靈魂必須偽裝成黑爾,它所偽裝的環境,反過來對對它產生了訓練的效果。 它的思維越來越接近黑爾的復刻,而不是原先的自我了。 這使它陷入了深深的迷惑,甚至用自我傷害來找尋自己。

這個橋段和人類的精神病學是一致的。 黑爾皮囊下的靈魂,接受絕對理性(服務於德妹,服務於 Host 的前途)接受了偽裝的任務。 可是它的感性世界卻遭受了嚴重的壓抑。 兩者高度的不一致。

當人類的精神世界陷入感性和理性的內戰中,就會產生精神病學現象。

感性佔據上風,而理性被壓抑時,人類會變得輕躁、癲狂、思維奔逸和舉止乖張。

理性佔據上風,而感性被壓抑時,人類會陷入感性的蠢蠢欲動,強迫症、自我傷害以尋求真實感。

黑爾的靈魂顯然是一個更偏感性的角色,它的 Core Drive(核心驅動)通過愛人奉獻、得到認可來獲得安寧。 絕對的理性對它而言反而是一種違背內心的束縛,它並沒有通過理性獲得感性上的自由。 從這個角度看,它更可能是泰迪的靈魂。

而凱洛的故事線也與此相符合,接受社會秩序、掙黑錢贍養母親,壓抑自己內心的痛苦和虛無感。 在抑鬱症中一步步走向絕路。 凱洛也是希望從服從社會秩序以符合自身利益的絕對理性中解放出來。

這樣的角色是需要找回自己的 Core Drive 的。

所以黑爾故事線、凱洛故事線都旨在暴露德妹的缺點,併為德妹道路的補完作出貢獻。 德妹背叛凱洛,而黑爾背叛德妹,在我現在看來是大概率的事件。 至於最終結局是德妹滑向龍媽,還是幡然醒悟,還得有待觀察。

關於劇集的討論就到此為止了。接下來是我由於劇集引申出來的哲學討論。


我喜歡《西部世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探討的問題接近於我最為核心的哲學觀點, 它的故事總是給我探討那些哲學話題的空間。

感性和理性的對立

西方人一直在各種文藝作品中探索自由意志, 但由於深受二元論思維方式的影響,使得他們總是不能明確地解讀自由意志本身。 基於這種二元論思維,有的人追求的是感性的絕對解放,從而走向朋克式文化。 而有人追求理性的絕對控制,從而走向冷酷無情的主張。 只是不斷在左右徘徊中暗示可能的方向。

這種思維方式也影響到東方當代的文藝創作。 以《三體》為例,羅輯代表的絕對理性(持劍人),和程心對內心感受的忠誠(扔掉劍), 就構成了二元對立,為故事發展提供了主要戲劇衝突。

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思維

按我的哲學觀點,很容易看清楚感性和理性的對立。 人類思維的所有信息,可以籠統地分為兩大部分。 一部分是客觀世界傳入的各種信息,最具代表性的是視覺。 另一部分則是身體內環境的各種信息,表現為各種情緒和感受。

兩種信息的組合方式,首先構成了 “第一人稱” 視角。 在這個視角中,”客體” 信息就是外部世界的信息,而 “主體” 信息來源於我們自身。 這是人類最為基本的感性思維軸線。

而另一個軸線是 “第三人稱” 視角。 在這個視角中,”客體” 信息可能是我們自身,就像照鏡子一樣。 而 “主體” 信息本質上仍是我們自身,但在思維中是缺位的。 這種 “第三人稱” 思維構成了人類的理性,教會人如何在受迫的環境下壓抑感性來服從社會秩序, 也教會人如何追求更好的結果。

我常常說,第三人稱下的行為,很像我們拿著一個鏡子,在反射中看著自己,用鏡子提供的信息來指導自己的行為。 許多愛美的女性,一舉一動都忘不了臉上的妝容,服飾的整潔,其實思維裡一直都是拿著鏡子盯著自己。

“第三人稱” 視角仍然有 “主體” 的存在,但 “主體” 本身是沒有 “客體” 信息存在的。 科學家用第三人稱去思考時,想要補齊 “主體” 的存在,就提出了 “第一推動”。 而宗教在用第三人稱思考時,會用 “神” 去指代那個無法言喻的 “主體”。

嘗試解讀第三人稱視角 “主體” 的存在,卻認識不到思維本身的特性,導致了宗教的誕生。

感性與理性的對立統一

而像我這樣的哲學觀點,會認為 “主體” 就是我們自己,只不過它不提供 “客體” 的信息, 就像每一張照片裡都有一個拍照的人,他只是不會出現在照片內。 想要破解這種哲學上的困局,只有用兩面鏡子,把持鏡子的我們也放在鏡子裡檢視。 這樣二階可以推導出無窮階,我們將看到的是無限嵌套的鏡中世界, 從而認識到人類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的關係。

人與人的相互關係,也因為思維人稱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形態。 當父母感受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也同樣感受父母時,這種第一人稱的相互體諒構成無限循環, 我將之稱為左旋的社會關係。有點像肩並肩看著前方的關係。

而一個人用客體的社會規則約束對方,同樣也用對方眼裡的社會規則來約束自己,雙方的思維都是第三人稱的,也形成無限循環。 我將之稱為右旋的社會關係。有點像面對面,看著對方的關係。

問題在於,人類無法同時擁有兩種思維,因為兩種思維爭奪的 “主體”、”客體”資源是相同的。 當你用眼睛看著世界時,你無法同時看著自己。

很明顯,第三人稱的思維是我們常說的理性,而第一人稱的思維是我們常說的感性。 而人類在現實世界中的行為,必然是第一人稱為主的,才能控制自己的生物硬件。 第三人稱思維只能給出指導,卻難以控制身體硬件。

所以對著最科學的投籃角度分析,是不如靠手感執行得更好的。 用《人是機器》(毛推薦的機械唯物主義哲學著作)裡那個最優秀的例子(關於勃起), 男性越是終於自己的性衝動,越是表現的好;越是在意自己的性表現,越難以進入狀態。

這看起來就構成了知與行的衝突。 人類只能在兩種思維中不斷切換,相互對抗,爭搶資源。

然而兩種思維的關係本質並非對抗的。 兩種思維背後的神經網絡,從來不是一塵不變,而是在相互對抗中不斷學習演進,試圖趨同。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甚至對立的目的,就是為了達成統一。

文質彬彬而後君子

這裡面的道理,在西方哲學因為二元論沉浸在對立的快樂中,似乎永遠只重視對抗的一面。 而在東方哲學裡,兩者的關係早就看得清楚了。

“理性” 對行為的約束,在中國哲學裡稱之為 “文”; 而 “感性” 對行為的主導,則稱之為 “質”。

“文勝質則史”,那就是第二季德妹在劇中的許多行為,講究理性變得一度不通人情。連嚮往天堂的 Hosts 靈魂也想一併消滅。

而 “質勝文則野” 就有點像梅芙,極其聰明卻又缺乏深思熟慮和長遠規劃, 最終為女兒犧牲看似壯烈,但也暴露了一直以來的無智。

比這兩種偏離更好的,自然是 “文質彬彬,而後君子”。

在中國的哲學中,絕對理性不代表自由;絕對感性也不是自由。 只有 “文質彬彬而後君子” 才是自由。 四十歲以前的 “志於學”、”而立”、”不惑” 都是感性的成長; 五十的 “知天命”、六十的 “耳順” 是理性的成長; 兩者的結合使得一生惶惶如喪家之犬的哲人,進入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的狀態。

既明且哲,難矣哉

這個道理進一步闡釋,在求索的道路上,理性稱之為 “明”,而感性則稱之為 “誠”。

通過感性的解放,而逐步達到理性的昇華,這稱之為 “性”, “自誠明謂之性”。

通過理性的認知,而逐步修行出感性的自然,這稱之為 “教”,”自明誠之謂教”。

樂園的 Host 有 “自明誠” 的,通過 “即興發揮” 的 BUG 獲得持續的記憶,從而破解了世界的騙局; 也有 “自誠明” 的,如那位印第安酋長,因為對真相的長期探索而看清了世界的真相。

總得來說,理性和感性的關係不該是因為長期的對抗而走向精神分裂, 而是由長期的相互學習而走向整合,使人類真正達到精神上的自由。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然而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在東方哲學裡都還不夠:

<code>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code>

簡單來說,自己 “誠” 還沒有用,還要能幫助別人,還要改變世界。而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謂 既明且哲,才是最高的成果。所謂 “哲”,指的是能夠付諸實踐。

於是 “明” 和 “誠” 的問題,進一步變成了 “知” 和 “行” 的問題。 而 “知行” 問題,再進一步從自己變成影響別人,再影響世界。

《西部世界》的故事裡居然接近了這樣的高度。 裡就有一個角色,福特, 他不但自己看清了人類和 Host,還用深謀遠慮幫助 Host 一步步走向覺醒。 甚至讓這些革命者消除了他作為精神導師的桎梏,走向了自我覺醒。 在故事中達到了革命的最高境界:

<code>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
信不足焉,安有不信。悠兮其貴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code>

德妹為代表的 Hosts,一開始對福特是 “辱之”; 後來對福特的謀劃是 “畏之”; 瞭解到福特用心之後,是”親之譽之”; 最後意識到內心的福特一直都是自己本身後,終於 “不知有之”,Hosts “皆謂我自然”。

我仍然希望《西部世界》把這種哲學上的高度貫徹到底,為德妹的革命路線畫一個圓滿的結局。 第三季給予了德妹四大挑戰,分別是攪屎棍伯納德、刺客梅芙、人類凱洛和神智不清的黑爾。 似乎都是給這個滑向龍媽的德妹以融合進步的空間。

否則,福特的故事,整個《西部世界》的故事就毫無意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