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精选层之翰博高新:京东方的上游供应商但非常苦逼的生意

所有人都有电视、手机这些产品,这些电子产品的屏幕是由京东方这样的液晶显示器面板企业提供的,京东方制造面板又需要背光模组、偏光片这样的上游产品。

新三板精选层之翰博高新:京东方的上游供应商但非常苦逼的生意


翰博高新(833994.OC)就是提供背光模组、偏光片这类产品的企业。

新三板精选层之翰博高新:京东方的上游供应商但非常苦逼的生意

背光模组占营收比例为77%,是核心收入来源,偏光片为9%,光学膜和导光板占比很低,是制造背光模组所需的上游零件。

LCD 全称即液晶显示器,其构造是在两片玻璃基板中注入液晶,下基板玻璃上设置 TFT(薄膜晶体管),上基板玻璃上设置彩色滤光片,通过 TFT 上的信号与电压改变来控制液晶分子的转动方向,从而达到控制每个像素点偏振光出射与否而达到显示目的。

新三板精选层之翰博高新:京东方的上游供应商但非常苦逼的生意

TFT-LCD 液晶面板制造过程包括三段:前段的阵列制程(Array)、中段的成盒制程(Cell)和后段的模组组装(Module)。其中,阵列制程是 TFT-LCD 工艺中最复杂的部分,类似于半导体工艺,在玻璃基板上制作数百万个薄膜晶体管,包括4-6 次薄膜淀积和光刻成型过程;成盒制程是将前段的 Array 玻璃作为基板,和彩色的滤光片玻璃基板相结合,并且在两片玻璃基板之间灌入液晶(LC),使列阵与彩膜导通,形成液晶盒的过程;模组组装是将成盒的面板与电路、外框、背光板等等多种零组件组装、测试,合格后包装出库的过程。

新三板精选层之翰博高新:京东方的上游供应商但非常苦逼的生意

面板产业属于强周期行业。当某种尺寸的面板获得市场认可后,需求增加,企业利润大幅增长,接着扩大投资,于是产品迅速供过于求,价格大跌,各家企业利润又大幅减少,甚至陷入亏损,面板价格下跌使得液晶显示产品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这又会导致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一个完整的周期包括供大于求、产业景气度衰退、供不应求、产业景气度上升,如此反复。此外,面板企业是一个高投资、回报周期长的行业,购买生产设备、招聘技术人员和组装工人的成本都非常的高昂,例如,建设一条 8.5 代线的面板生产线大约 250 亿人民币的投入。因此显示面板企业需要逆周期而动,在行业底部时逆势扩张才能够在渡过行业低谷后能够在下一轮周期中占领更有利的行业地位。


以最近一轮周期为例,2016 年,三星、LG 等韩资选择在 OLED 上加大布局从而选择性关闭部分 LCD 产能,再加上台湾地震,导致液晶面板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行业由此复苏。但是随着 17 年、18 年国内新建高世代面板产线的

正式投产,液晶面板又重新回到下行趋势中。

新三板精选层之翰博高新:京东方的上游供应商但非常苦逼的生意


面板产业早年主要由日本人主导,90 年代后期韩国企业利用产业周期底部逆势吸纳日本工程师和逆势投资,果断投入几十亿美金建设面板生产线,很快行业的主导地位就由日本转移到了韩国。台湾面板企业也在 2001-2003 年间多次采取相同的策略,市场份额也超过了日本成为全球第二,由友达光电、奇美电子、广辉电子、中华映管、瀚宇彩晶等组成的所谓“面板五虎”曾经风光无限。中国大陆企业自 2009 年开始以京东方为首的大陆企业也采用相同的策略,持续加码高世代线的建设,中国企业全球市场份额持续提升,仅用 8 年的时间大陆面板产能全球占比就从 3%迅速提升到了 28%,超过台湾,成为全球产能霸主。

新三板精选层之翰博高新:京东方的上游供应商但非常苦逼的生意


全球主要 面板 厂商 :

京东方A(SZ:000725)::公司成立于 1993 年 4 月,从 2003 年开始投建大陆第一条 TFT-LCD产线起,包括在产和即将量产的产线在内,目前公司已经拥有 11 条产线,是全球LCD 面板龙头企业。2018 年公司显示面板总体出货量全球第一,出货面积全球第二。2018 年公司全年营收 971.09 亿元,同比增长 3.53%,净利润为 34.35 亿元,同比下降-54.61%。受到 18 年全面价格下行周期的影响,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有一定程度的下滑,分别为 20.39%和 2.97%。


TCL科技(SZ:000100)的华星光电:公司成立于 2009 年,目前包括在产和即将量产的产线在内,公司已经拥有 6 条产线,是全球面板主要供应商之一。在大尺寸面板出货量上,公司位列全球第三。2018 年公司全年实现营收 275.37 亿元,同比下滑 9.6%,归母净利润23.2 亿元,同比下滑-53%。受到 18 年全面价格下行周期的影响,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有一定程度的下滑,分别为 18.4%和 8.4%。


SDC: :公司是三星电子旗下子公司,前身是日本索尼和三星电子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后被三星电子全资控股。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中小尺寸 AMOLED 厂商,同时也是 LCD 面板的主要供应商。目前公司拥有包括 LCD 和 OLED 在内的 10 条面板产线。


LGD :公司成立于 1985 年,目前包括在产和即将量产的产线在内,公司已经拥有13条产线,是全球 LCD出货面积最大的厂商,也是全球唯一实现大尺寸OLED面板生产的厂商。


JDI :成立于 2012 年 4 月 1 日,由东芝、索尼、日立三家 LCD 部门合资成立的新公司,JDI 拥有全球最先进的 LTPS 制程技术,是全球高端中小尺寸显示领域重要供应商。2017 年以来,受到 OLED 在高端手机的渗透,公司营收有所下滑。JDI 在日本国内有六家工厂,其中石川工厂为 6 代工厂,主要生产智能手机显示屏;鸟取工厂生产车载面板,东浦工厂主要生产可穿戴设备面板。海外共有五家工厂以及六个销售点。


友达光电(NYSE:AUO):公司成立于 1996 年,原名为达碁科技,2001 年与联友光电合并后更名为友达光电,2006 年再度并购广辉电子,目前公司拥有 14 条面板产线。从营收上来看,2018 年友达光电实现营收 3076 亿台币,同比下滑 9.8%,全年净利润为101.6 亿台币,同比下滑 69%。


群创光电:成立于 2003 年,为奇美电子和统宝光电合并后的存续体。目前公司拥有14条面板产线。2018年群创光电实现营收2793.76亿新台币,同比下降15.1%,实现净利润 22.23 亿台币,同比下滑 94%。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 10.73%和0.22%


从供给角度来看,2019 到 2021 年,预计将有大量的液晶电视面板产能形成,主要来自中国的 10.5 代工厂。10.5 代线最适宜切割切割 65 英寸和 75 英寸面板,可分别切割8块65英寸面板或者6块75英寸面板。根据现在各个厂商的产能规划,2019-2021 年预计有 6 条 10.5 代线量产.以 6 条 10.5 代线、切割 65 英寸和 75 英寸面板测算,每年新增产能可以切割 5904 万片 65 英寸电视面板或 4428 万片 75 英寸电视面板。


供给远 超需求,来 未来 2-3 年 年 内 面板产业难言乐观。根据上述的测算,以 65 寸产能来计算,至 2021 年行业将新增 5900 万片 65 寸液晶面板供给,而从需求端来看未来的增量主要来自于液晶电视大尺寸化,至 2021 年行业对于 60 寸以上面板新增需求大约 2000 万不到,新增供给远大于新增需求,因此除非其他行业如物联网、智能家居、车载等市场大爆发以及老旧产能被加速淘汰,否则未来 2-3 年内难以消化如此巨大的产能释放。


新三板精选层之翰博高新:京东方的上游供应商但非常苦逼的生意

在整个LCD产业链中,上游的玻璃基板、光学膜和下游的终端品牌(TCL科技(SZ:000100)、创维数字(SZ:000810)、海信家电(SZ:000921)、四川长虹(SH:600839)、深康佳A(SZ:000016)等)、渠道商(国美零售(HK:00493)、苏宁易购(SZ:002024))利润最高。

背光模组的利润率在8%-12%之间,比下游的京东方A好一些。

新三板精选层之翰博高新:京东方的上游供应商但非常苦逼的生意

背光模组是液晶显示模组的关键组件,其亮度、色度、均匀度和厚度对液晶显示模组的性能具有关键影响。背光模组主要包括背光源、光学膜、导光板等,其在TFT-LCD面板成本结构中的占比最高,约为21%-47%。

新三板精选层之翰博高新:京东方的上游供应商但非常苦逼的生意

背光模组 (Backlight Module;BLM)又称背光板,由于TFT-LCD为非自发光的显示器,必须透过背光源投射光线,依序穿透TFT-LCD面板中的偏光板、玻璃基板、液晶层、彩色滤光片、玻璃基板、偏光板等相关零组件,最后进入人的眼睛成像,达到显示的功能。


背光模组中其关键零组件有反射片(Reflector)、光源( 冷阴极灯管、LED )、导光板(Light Guide)、扩散片(Difusser)及稜鏡片(Prism sheet)等零组件组成。

新三板精选层之翰博高新:京东方的上游供应商但非常苦逼的生意

在TFT-LCD面板所需的零组件成本比重中,以彩色滤光片、驱动IC及背光模组为成本比重较高的项目。传统背光模组结构:反射片、光源、导光板、下扩散板、稜鏡片(聚光片)、上扩散膜构成的。


背光模组依光源位置分成两种结构:

─侧光式(Edge Type):光源在面板四周,利用导光板从萤幕边缘发射的光透过导光板传送到萤幕中央─直下式(Direct Type):光源在面板后方,利用扩散板均匀光源。


目前,背光模组厂商大多集中在中国台湾,因为全球电子产品有90%的在中国台湾代工。


台湾背光模组生产的厂商众多,以中强光电产量最大,其它尚有瑞仪光电(技术来源为茶谷兴业)、华新丽华(技术来源为日本Denyo)、大亿科技(技术来源为Stanley电气)、华荣电缆(技术来源为富士通化成)、兴隆发电子(技术来源为日本桐生)、福华电子(技术来源为茶谷兴业),以及辅祥、科桥、云光、奈普等厂商投入生产。


其中中强光电生产导光板的历史较为悠久,主要客户为友达奇美及彩晶;辅祥为友达集团旗下背光模组大厂,是仅次于奇美的台湾第二大导光板厂,主要客户为华映;瑞仪为NB背光模块领导厂商,其背光模块产品主要基于高速射出成型导光板技术基础;大亿则主攻中国大陆白牌和美系客户。


大陆地区的厂商有:合力泰、同兴达、星源电子

弘信电子(300657)、东旭光电、深纺织A



作为国产平板电视目前市场占有率排名较靠前的创维和海信,也是较早布局LED背光模组的两家企业,除了海信自主开发的LED背光模组得到电子信息产业基金扶持外,创维的LED背光模组在2009年的出货量就已经基本自足。而TCL是国内首家建立起“液晶面板——背光模组——电视整机”一体化优势的企业。使国产彩电企业对LED液晶模组产业链的控制率从此前的30%提高到70%。随后,在LED背光模组产业链布局稍晚的国产平板巨头纷纷加入到弥补上游短板的行列中来。


新三板精选层之翰博高新:京东方的上游供应商但非常苦逼的生意

产业链上游是光源、导光板和光学膜片。

相关企业有:锦富技术(SZ:300128)、华宏,宏森,山太士,尚达,杨旭等

下游企业是京东方、三星、LG、海信、TCL等面板制造商。


背光模组定制化程度高、门槛相对较低。


背光模组的生产制程主要分为产品设计及组装两大步骤,设计阶段为产品量产前皆需经客户认证的部分,包含光学、模具及结构等,投入量产后则以组装制程最为繁琐,由于无法自动化生产,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组装与品管工作,通常一条12人的生产线,一天仅能组装出约500片背光模组,且技术人员的养成需经数月的训练,在人工比例高的情况下,生产经验的累积与作业流程的规范等管理能力,才是衡量背光模组生产厂商竞争力高低的关键所在。


因此,背光模组产业属于劳动力密集产业。


从当前产业发展形势上看,内制化与垂直整合日益盛行,电视厂和面板厂也具备更多的运营资源和经济实力。因此由电视厂、面板厂组建液晶模组厂,或者为电视厂、面板厂配套生产,最终形成产业集群。

随着面板厂的规模愈来愈大,竞争亦越来越激烈,大部分面板厂商都希望投资或收购背光模组厂商,掌握产能供应,尤其是进入门槛并不高的电视背光模组是面板厂切入自组的首选。


所以,背光模组一方面在上游核心零部件厂商面前议价能力弱,另一方在下游客户面前也抬不起头, 还面临着下游客户成为竞争对手的风险。

这是一个很差的行业。


偏光片也是类似的。因为收入占比不高,就不展开讲了。

偏光片的前期投入高,建设周期和回收周期长,

上游的核心膜材被日企垄断。偏光片上游主要为构成其的光学材料,PVA 膜和 TAC 膜 为原材料中的核心,基本被日本企业垄断。其中,PVA 膜成本约占偏光片的 12%,主要供应商为日本可乐丽(约 70%的市占率)。TAC 膜是成本最大的组成部分(约 50%),主要供应商为日本富士写真(约 47%的市占率)、柯尼卡美能达(约 17%的市占率)等,中国乐凯部分实现国产化。

下游又都是京东方专业的大客户,并且下游集中度还在不断提高,因此偏光片行业也很差,对于上下游都没有议价权。

目前生产偏光片的企业主要包括 LG 化学、三星 SDI、住友化学、日东电工、奇美材料等,主要生产技术由日本、韩国、台湾掌握


国产偏光片公司仅三利谱和盛波光电具有全工序生产能力,其中三利谱是绝对龙头 。国内偏光片龙头三利谱 2017 年全球市占率仅在 4%左右,约占国产偏光片公司的50%


新三板精选层之翰博高新:京东方的上游供应商但非常苦逼的生意

反映到财报上,翰博高新(OC:833994)虽然利润额很高,但是毛利非常低,净利更是只有3%左右,显然是个苦逼生意。

新三板精选层之翰博高新:京东方的上游供应商但非常苦逼的生意

ROE看起来还不错,但是都是靠杠杆堆起来的,资产负债率达到近70%,前几年甚至达到了90%,随时有资不抵债的风险。

果然,现金流也是很差。

新三板精选层之翰博高新:京东方的上游供应商但非常苦逼的生意

这种公司顶着高科技光环,但真心做的是苦逼生意,赚不到什么真金白银。京东方A 也是。

根本没办法回馈股东。

新三板精选层之翰博高新:京东方的上游供应商但非常苦逼的生意

再加上周期性很强,咱们普通投资人很难把握。企业看起来不错的时候,很吸引投资人的时候,一般都是景气高峰,如果这时候投资了,很容易陷入万劫不复的局面。

强烈建议新三板投资人不要介入此类股票。因此,估值也不必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