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路內和他對時代的慈悲


作家路內和他對時代的慈悲


鐵葫蘆出過一本《代表作•中間代》的書,裡面收錄了十位作家的短篇小說代表作,並將這一批出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作家定義為“中間代”,路內便是其中之一,共同出現在名單上的還有馮唐、阿乙、苗煒、阿丁等。這些人當中,論知名度自然馮唐是最高,但在主流評論界的眼裡,路內應當是最受青睞的一個,他被冠上“最好的七零後小說家之一”的稱謂,並且極為罕見地在《收穫》和《人民文學》上連發六部長篇小說。有人把他和餘華、王小波作比,他的“追隨三部曲”(《少年巴比倫》《追隨她的旅程》《天使墜落在哪裡》)被認為是當代小說作品中描寫成長物語和殘酷青春的佼佼者,《慈悲》這部小說是路內2016年的作品。

路內在《慈悲》裡不再繼續“路小路”的少年故事,也離開了自己虛構的“戴城”,但依然將背景放在工廠,書寫了苯酚廠工人“水生”的人生故事,從上世紀60年代跨越至今。《慈悲》和路內之前的作品不同,在內容和風格上都有所創新,他說希望能把《慈悲》寫成菜刀式的小說,所以這本書的用詞簡潔乾脆,字句明顯地錘鍊過,並且保持了一貫犀利幽默的文風,與“追隨三部曲”每本20萬字以上的磚頭式敘述相比,可以說路內做到了。但如果說菜刀的功能是劃開時代的皮膚,讓我們窺見其脈絡的話,這本書是否算得上鋒利呢?


作家路內和他對時代的慈悲

路內1973年出生在蘇州,父親是化工廠的工程師,路內初中畢業的時候正是1989年,父親覺得讀大學不安全,所以讓他讀了技校。路內技校畢業後進了一家糖精廠,做了五年一線的工人,後來碰上國企改革,工人們紛紛下崗下海自謀生路,路內在廣告行業做了十餘年,在2010年才最終成為職業作家。可以看出,路內所經歷的時代,不是餘華蘇童他們所經歷的饑荒和革命的時代,苦難已經不是主要命題,他所經歷的,是中國城鎮鉅變的時代,是城鎮青年動盪與迷茫的時代,沒有人知道該去哪兒,沒有人知道未來是什麼樣。路內在《慈悲》裡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時代裡的人物命運。

書中有很多情節看似荒誕,實際卻來源於真實生活。比如父親在公社食堂裡找到7顆黃豆,回家炒香了正準備吃的時候生產隊長來了,父親情急之下把7顆黃豆放進“雲生”的帽子裡然後扣在他頭上,最後留下了7個疤。這個故事裡的小孩正是路內的岳父。書中“水生”利用自己的口才,講出各種匪夷所思的理由來替其他工人申請補助,諸如“劉慶芬,兒子是神經病,她老孃也是神經病,她自己精神還好,但如果沒有補助,精神好不好,我們不敢保證”,這些閃著機靈的橋段,正是路內父親在廠裡的事蹟。

《慈悲》裡的 “水生”在饑荒年代失去父母,在叔叔的幫助下讀完技校進了工廠,在師傅的庇護下站穩腳跟,謹慎地過活,在各種鬥爭中安家立命,取了師傅的女兒“玉生”,領養了女兒“復生”,經歷了排擠、升職、下崗、喪妻、退休、致富等,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動盪,一生如履薄冰,尋求幸福而不得,卻又始終保持著樂觀和頑強。這樣的一個故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餘華的《活著》,只不過餘華所敘述的要早一個時代。所有的作家都在試圖表現他的時代,切中要害的,就變成了偉大的作品,《活著》算偉大,《慈悲》還不夠鋒利。

《慈悲》沒有直接切中時代的要害,而是切開了時代的一個側面。主人公“水生”的身上沒有聚焦那麼多的風雲變幻,他更像是一個時代的旁觀者,而叛逆激進的“更生”、投機取巧的“宿小東”、逆來順受的“汪興妹”等人物,才是被那個時代所摧殘或造就的人物。 “水生”所追求的僅僅是“安生立命”,並且秉持這個信念對抗命運,最後路內給他安排了一個還算幸福的結局,也算是一種“慈悲”。


作家路內和他對時代的慈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