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朱清时修炼真气?

叁崇


去年6月10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西校区报告厅作了“用身体观察真气和气脉”的演讲,讲述了“如何用现代的科学语言来准确地讲述真气和经络”,并认为“中医的真气和经络是可能存在的”。这场讲座的海报在网络上曝光后,引起一片哗然,甚至在某网络问答平台上引发了“真伪科学之争”。

朱清时院士在讲座中提到“麦克斯韦妖”,朱清时院士说:真气就是为生命把门的麦克斯韦妖。

先说一下这个麦克斯韦妖。1871年物理学家麦克斯韦设计的一个头脑实验—麦克斯韦妖。他假设了一个密闭的容器,由一个没有摩擦力的隔板分成AB两部分,隔板上有个由妖魔控制的阀门。起初两侧温度相同,当高速分子由A向B运动或慢速分子由B向A运动时,妖魔就打开阀门令其通过,反之,当高速分子由B向A运动或慢速分子由A向B运动时,妖魔就关闭阀门。久而久之,高速分子都跑到了B区,慢速分子都跑到了A区,于是这个封闭系统的有序性大大增加,而熵就大大减少了。这只想象中的妖魔打破了“封闭系统的熵只能增加”的热力学第二定律,若它真的存在,那我们就可以利用温差对外做功了,科学界将这类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热机称为“第二类永动机”。不过,后来的科学家发现,即使找到了“麦克斯韦妖”,但无一例外的这个封闭系统都参与了与外界的能量交换。也就是说在更广义上,还是摆脱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法国物理学家L.布里渊(L.Brillouin)1956年发表《科学与信息论》专著,从热力学和生命等许多方面探讨信息论,把热力学熵与信息熵直接联系起来:由于容器是密闭的孤立系统,妖处于绝对黑体中,它是不可能看清任何东西的,当然也就无法分辨分子运动的速度和方向,系统只能继续处于原来的平衡态中。除非外面提供光亮,它才有可能看清楚并正确控制阀门,从而增加系统的有序性并使熵减少,即熵减过程必须伴随着能量的消耗。

现代生物学家认为:生命即复制和演变。在最原始的生命形态中,“生物体”和“非生物体”之间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现在看,生命的关键要素就是具有麦克斯韦妖的能力,那么生命是如何具有这个能力的呢?

1871年,达尔文在一封信里这样写道:“生命最早很可能在一个热的小的池子里面。”后来,这个“热的小池子”被称做“原始汤”。科学家们发现,海底热液带出大量硫化物,遇水冷却后形成巨大的“黑烟囱”,约350℃的含矿热液从直径约15厘米的烟囱中喷出,与周围海水混合后,很快产生沉淀变为“黑烟”,沉淀物主要由磁黄铁矿、黄铁矿、闪锌矿和铜-铁硫化物组成。黑烟囱喷出的矿液温度可高达350℃,并含有CH4、CN等有机分子,为非生物有机合成,如此环境可以满足各类化学反应,有利于原始生命的生存。而最近的科学家发现,极早期的“原始汤”可能并不是海底,而就是大陆表面中的水塘。另外实际上太空中或者其他星球上可能也有产生生命的高分子物质。

RNA世界假说认为,地球上早期的生命分子以RNA的形式先出现,之后才是DNA;早期的RNA分子同时拥有遗传信息的储存功能(如同当今的DNA一样)和催化能力(如同当今的蛋白质一般),支持了早期的细胞或前细胞生命的运作。

最原始的RNA可能是率先具有麦克斯韦妖的物质,德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RNA成为地球上形成所有生命的首个自复制分子的可靠证据。德国慕尼黑大学一支化学家研究小组最新研究表明,膘嘌呤和鸟嘌呤很容易合成,证实RNA分子可以作为地球生命的起源物质。这项最新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多年以来科学家认为地球生命起源与RNA分子的形成密不可分,因为RNA分子可以存储信息,并且作为一种催化剂。研究小组研究表明,一种叫做甲酰胺基嘧啶(formamidopyrimidine)的分子在特殊条件下发生反应形成嘌呤,他们发现在胺中添加酸可促使形成嘌呤,同时它很容易结合甲酸。近期研究显示彗星上存在着大量甲酸,这意味着如果彗星碰撞在行星上,在特定条件下很可能与嘌呤结合在一起,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将结合形成糖类物质,形成大量的嘌呤,其中包括腺嘌呤和鸟嘌呤,它们是形成RNA分子的必需成分,为早期地球孕育生物体提供基础条件。

那么,最早的生命是如何具有麦克斯韦妖的能力的呢?

具有麦克斯韦妖能力关键是两个要素:信息和能量。很早期的无机物中产生了能够复制的酶,这种复制酶是一种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分子。RNA中可能存在“游离态量子比特”,这种游离态量子比特的作用就相当于麦克斯韦妖,它们可以通过感应与之发生相互影响的其他微观量子(如外部的光量子或者其他类型的微观量子),再到量子退相干(等同于量子塌缩),从而获得外部的信息,再加上能量,从而实现熵减。

这种亚宏观尺度下的物质对微观量子之间的双向感应,实际上是由这种“游离态量子比特”作为“中间人”来实现的。游离态量子比特和其他微观量子(如光量子)从相干到退相干,获取了信息,这就是最原始意识的本源。

我将意识定义为通过量子塌缩获取的信息,其实彭罗斯关于意识的客观还原假说也就是这样认为的。可以认为,这是意识的最基本的产生机制和原理。

我们人类复杂的意识就是这种最原始意识进化而来。游离态量子比特如同计算机中的随机存储器,它和其他量子比特纠缠的时间持续非常短,这时地球生命经过漫长的进化,生命中出现了与其他量子比特(如外部光量子,当然也包括内部其他量子)纠缠时间较长的“游离态量子比特”,持续时间到达一个临界点以后,这种游离态量子比特实际上已经实现了突变,它们已经可以作为存储信息的量子比特了,也就是记忆的产生。

人类意识是海量的游离态量子比特构建的一个纠缠网络,这个纠缠网络每塌缩一次,形成一次意识,不断塌缩形成意识流。意识流包括了感应外部的光量子等形成的信息,也包括了感应早已成为记忆量子而形成的信息。

意识流的产生,起中间人作用的“游离态量子比特”一方面感应已经存储的信息,另一方面又感应外部刺激信息,这种双重叠加,会出现误判,即将已存储信息判为感应信息,这就是我理解的观念的诞生,是人类认知产生的根源。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能力之下产生的。可以认为,人类进化出自我意识是一种意识量子的群体性“病态”信息。

人类认知是海量游离态量子比特系统性的结果,更是由人类个体组成的群体的系统性作用的结果,人类认知的特征就是意识的结构化处理,产生了纯抽象信息(现实中感应不到的信息),以及通过纯抽象信息通过结构化(特别指出:结构化本身是经验共识)构建的,逻辑、联想等等各种模式也就出现了。

自我意识的出现,观念的诞生,最先出现的,是存储信息和外部感应信息的重合误判,这时会将外部物体视为与自我同类的“万物有灵感”,3-5岁小孩会有这种感觉,他们将洋娃娃、一草一木都认为是和自己一样的,有生命的,可以认为人的意识的发育发展是整个人类意识进化的浓缩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