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俞敏洪看教师读书,我有话说!

最近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直播中说出这样的一翻言论“我们很多中国的中小学老师,一年都不读三五本书,而且一辈子就只教你一点点东西,不断地重复,自己就被掏空了。所以我们就会发现有不少中小学老师到最后知识面很狭窄,他们远远没有能力把当代的中国学子教好。当然,不是全部的中小学老师。”本着看问题不能人云亦云的态度,专门去了解了一下。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想对于这段言论,我是可以从我的现状去好好解析一下的。

关于俞敏洪看教师读书,我有话说!


首先对于这句“我们很多中国的中小学老师,一年都不读三五本书,而且一辈子就只教你一点点东西,不断地重复,最后被掏空了”我是认同的,因为我周围现实的状况就是这样的。周围很多老师基本不怎么看书,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处在农村教育的教师来说。可能就是一辈子去教那些以前所教过的东西,反反复复。有些是因为没有读书的习惯,有些是因为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好好读一本书。这样长此以往,没有新知识的注入,在教学上没有思考、不主动去学习,是确实会掏空自己。只是简单机械的去教授学生知识。

那么为什么会有现在的状态呢?

  • 在我们之前老一辈的教师,有很大一部分老教师,只是当地的师范中专毕业的。现在状况好多了,到了这一代教师,基本都是师范院校毕业的。那么课堂上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就是普遍现象了。但可惜的一点是,在这里老师严重缺乏,导致的结果是,学校里缺什么老师带什么课,这种情况很普遍,所以有些专业特别好的老师,我个人感觉很可惜。他们很多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
  • 现在的老师和以前的老师不同了,就我们现在的状态来说说。每天早上七点多起,但实际上课时间就是八点半左右。起床洗漱、签到、上早操、发放营养早餐、吃营养早餐,有些时候早餐还没吃完就匆忙去上第一节课了。每天早上两节课,剩下两节课不是在写教案就是在写其它的东西。总之没闲着。中午吃过饭简单休息下,两点多就开始下午的课程。或美术或科学等副课或者讲配套练习(没办法老师缺)下午就是各种批作业,我们班一个班六十多人,光生字批改就差不多一小时,如果遇到配套练习,那就得晚上加班。每天放学后,才可以喘口气。吃过晚饭后,如果没有作业批的话,或者散会步或和其他老师聊会天。晚上八点之后我通常会写点教案,为了白天不那么赶,也因为我写教案习惯思考借鉴,就比较慢,还有一点为了不回宿舍就躺床上刷手机。通常九点多准备洗漱。我本人喜欢看书,在村小的时候因为一天到晚都有课,那么在守学生写作业的时候会选择看看书。但自从来到了这所大学校里,基本没有精力去看书了,但还是保留着闲了去听听书,学习学习的习惯。
  • 在学校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以外,也有很多琐事让我的精力被分散。如果领导来检查,那必定是很忙碌的一天。作业、卫生、每个都需要花时间去管理。如果孩子之间有矛盾或者在学校发生意外磕了碰了,那么注定这一天我会更忙,甚至跟着家长去处理。身为老师最怕学生安全出问题了。
  • 还有很多除过教案以外的东西要写。政治笔记、业务笔记、会议记录、营养餐的表(三种)班会记录、等一系列吧,总之挺多的东西要写。对了还有农村学校的特点,控辍保学工作,也是老师的工作之一,有时候要做挺多表册。当然如果校长可以允许我不做班主任的话,就会清闲很多。那么部分老师就有时间去好好看看书了。

说这么多不是想要找借口,只是想说现在的教师工作除了教书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琐事。这些事不断的压缩了老师的很多有效时间。所以闲暇的时候,看书的人就会显得很少。

关于俞敏洪看教师读书,我有话说!


对于读书,我有一些自己的见解,曾听别人说过,人为什么要读书。就是为了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然后在茫茫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我觉得很有道理,老师在教学生的过程中,最基础的就是教他们读书认字,这是因为现在整个中国教育体制的影响。但教育除了教学生这些以外,还要育人。老师在热爱这份职业的同时多读书。那么对很多事物会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情感也会丰盈,这些会影响他对于学生的人格、性格、身心的培养。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学习很好,但心智不健全的孩子,比如前两天那个因为和母亲发生矛盾却对一个两岁的孩子下手的残忍大学生。再比如当时震惊国人的马加爵案、药家鑫案。这些都是鲜明的案例。我们难以想象这些受害人家属的心情,但如果可以,这样的人如果可以少一点再少一点,是不是这种悲剧就不会发生。如果一名老师在教育学生的事上,可以做到寓情于理,在重视孩子的学习之外也可以重视他们的身心,那么,这才是最重要的。或许很多本身水平一般的老师教不出高成绩的学生,但可以教出身心健康的学生。当然现状是考核的时候只看学生的成绩。但读书确实可以让老师的眼光独到,让他变的乐于思考,关注的地方也比常人更敏锐。所以,我觉得,读书是终生的事,尤其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更应如此。没时间读,可以听书,前提是你想。

对于 “中小学老师到最后知识面很狭窄,他们远远没有能力把当代的中国学子教好。”这一点,我觉得。有没有能力把学子们教好,真的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的区别。如果只是单纯的教书本知识,那么老师都已经把书本知识反反复复教了很多遍,除了个别能力不足的,相信大多数老师是有能力教好这些学子的。尤其是一些学校领导器重带毕业班的那些老师,他们很明白但哪些是考点哪些是热点。但是个人认为学习成绩并不是评判学生是否教好的唯一标准,据我观察的情况来说,我觉得学生在学习之外还要懂得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懂得社会的规则、要有健康的心理、正确的三观……这些是学生步入社会后一直潜移默化影响他一生的东西。学校最终向社会输出人才的同时,也要输出身心健康的人,可以适应社会规则的人,而这些除了家长需要努力之外,还有老师的付出。我个人希望类似于文中那样案例的孩子,不要再出现。所以,如果老师读了很多书,那么在他的教学中体现的同时,也会体现在他育人的过程中。

最后,愿老师的工作中可以少点琐碎的其他形式主义的事,多点有质量的培训、学术交流、专业领域的提升……当然,还有高质量的阅读。任何时候,学习都是伴随一生的,世界那么大,如果目前看不了,那么先通过文字去了解。当阅读成为习惯,你会越来越享受的,它会让你更有想法,更睿智,更有独到的见解,在教育工作中明白教书和育人同样重要,即使教学工作的路上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 我愿每个老师都因为热爱这份职业而坚持着,努力着。

关于俞敏洪看教师读书,我有话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