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五代词的创作趋势以及艺术上的特征

导语:唐末五代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即花间词。花间词派的词人们也在这一时期登上了历史的文学舞台,创作出了较为多样而且独特的作品,对宋词、元曲的发展也产生了较为深远的意义和广泛的影响。清代的学者刘熙载曾经在作品《艺概》中,对花间词进行了这样的评价:"虽小却好,虽好却小"。这一评价十分贴切而且精准地概括出来了花间词在艺术上的特点以及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之处。

一、唐五代词

1、唐五代词的艺术特征

在这一时期的唐五代词表现出来了很强的音乐性和艺术性,构成了音乐与语言的和谐统一。唐五代词的成就之高、影响之大主要还是体现在构思、语言、格律这三个方面。首先,在构思方面,比以往更加精致巧妙,体现了词人独特的思想体征和精神意趣。其次,在语言方面,更加玲珑小巧,用词造句都别有意蕴。最后,在格律方面,相比之前,更加规范整齐,有了音乐的美感。

而且,在唐五代时期,出现了物质文化总结艺术特征的这一现象。唐五代词的语言精致秀美,富丽堂皇,是以"词为艳科"为感情基调的,所以用词造句也免不了会使用一些华丽、侧艳的字词。但是由于太过频繁的使用,反而会给人造成堆砌之感。除此之外,唐五代词热衷于书写爱情、想念、思妇、游子等题材,尽管用情饱满,但是词作的深度并不够。

2、唐五代词的不足之处

唐五代词在用词造句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开创了用词侧艳的先河。但是,这样的词作风格也有着轻浮、编织滥造的缺点,这一缺点也是常常被后世学者所诟病的。唐五代词饱含着真挚的感情,令人读之泫然欲泣。但是,这也造成了唐五代词没有办法脱离个人情感世界,去进行抒发书写的缺点。唐五代词精巧玲珑的结构特点,使得词人们的眼光往往不能长远,始终关照着个人的得失和个体命运的走向,形成了较为狭促的境界。这也是唐五代词中无法承载更为深远宏伟的气象格局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花间词人韦庄

1、韦庄的生平

在花间词派中,以温庭筠和韦庄的成就最高,影响力最为广泛,被称为"温韦"。然而,在提及花间鼻祖的时候,仍然是以温庭筠为首的。韦庄出身于世家大族,即京兆韦氏,是出宰相最多的一个世家大族。十分可惜的是,虽然是一个世家大族,但是在唐末五代之际,正值军阀藩镇战乱,其家族早已经衰落颓败了。

唐末五代词的创作趋势以及艺术上的特征

温庭筠画像

2、韦庄的科举经历

韦庄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终于在第三次科举考试的时候进士及第。虽然考了多次科举考试,但这并不能说明韦庄的才能不高。实际上,在唐末五代之际,进士及第看中的是一个人的声望。如果声望不高,那么大概率是不可能考中进士的;反之,如果声望足够高,那么通过科举实现进士及第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唐末五代词的创作趋势以及艺术上的特征

科举场景

韦庄的科举经历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没有考中,其过程颇为曲折。在一次长安应举的时候,恰巧爆发了黄巢起义,大批大批的起义军攻入长安,搅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韦庄在这时候,很不幸地被卷入了乱军贼子之中,周遭的一切都是混乱不堪、危机重重的,科举考试自然也是不能如期进行的。深陷乱军之中的生活必然是苦不堪言、水深火热的。在两年之后,韦庄终于得以逃出长安,寓居在了洛阳。

唐末五代词的创作趋势以及艺术上的特征

黄巢起义

在此之后,韦庄并没能够安定地生活下来,反而一直处于漂泊之中。漂泊中的生活,让韦庄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接下来,韦庄第二次去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十分不幸的是,韦庄仍然没有考中。直到第二年,韦庄终于进士及第,被授予了校书郎的职位,走上了他的仕途之路。

三、韦庄的词作风格

1、唐五代词词风

在唐五代时期的文学史上,形成了一种带有着普遍性和代表性的群体创作倾向,即"诗庄词媚",意思是说诗作应当庄重典雅,而词的风格应当是婉约妩媚的。"诗庄词媚"已经成为了文人群体的创作倾向,这是从"花间词"以及"花间词人"开始的。唐五代词的创作风格由此形成了。

2、韦庄的词风

韦庄的词风并不像大多数的花间派词人那样,热衷于婉转侧艳的词作风格。韦庄的词风在花间词人中独树一帜,他的疏朗的词风在花间词中有了较为独特的地位,并且被后人称为是"花间别掉"。韦庄在词作方面的主要成就以及他对于词史的重要贡献,还表现在了个性化的显现和抒情性的加强上。

唐末五代词的创作趋势以及艺术上的特征

韦庄的画像

韦庄开创了唐五代词个人色彩化的抒情,在韦庄之后,文人词开始逐渐地进行过渡,出现了以个人化抒情、白描为主要手法的创作趋势。韦庄不仅在词作的风格方面有着自己的特色,在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等方面也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韦庄词作的语言清丽自然,并且以白描见长。在结构上意脉连贯,有着水到渠成的畅快之感,令人读来一气呵成。除此之外,韦庄用到了较为稀少被用到的写作手法----顶真。这些个人化的色彩,使得韦庄在唐五代词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四、韦庄具有创造性的词作

1、《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这首词篇幅短小,表达的含意和感情却是深厚而令人感动的。"人人尽说江南好",首句开篇便是在赞美江南的风景秀美、清丽自然。然而下一句,来了一个转折,"游人只合江南老",从这句词便可得知这是一首以游子为题材的词作了。"江南好"与"江南老",进行了较为强烈而直观的对比,作为游客,也许会觉得江南风景秀美,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然而,如果是作为久未归家、思念亲友的游子来说,那么江南再美好的景色对他来讲不过是他乡风景,都比不上自己的家乡。

唐末五代词的创作趋势以及艺术上的特征

江南美景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这一句赞美了江南景色的秀美如画,然而"画船听雨眠",反衬出了游子内心的哀愁和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听雨"才能入眠,这是内心思念成疾的一种表现,用美景反衬哀情,这些不过是难以归乡的自我安慰之语罢了。游子难以归乡,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自我排解和自我安慰。

唐末五代词的创作趋势以及艺术上的特征

画船听雨眠

2、《菩萨蛮》下片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这是对江南女子的描写和赞美,写出了江南美女的娇美动人。那一个个江南女子就像月光那样皎洁、纯白无暇,她们的肌肤也像霜雪那样吹弹可破。然而,再秀美的江南风景、再清丽的江南女子,都没有办法消解掉自己心里的感伤和无奈之情,也没法停止自己对家乡的思念。


唐末五代词的创作趋势以及艺术上的特征

江南美女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一个"断"字,将自己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首词语言简洁自然、风格清新疏朗,而且有着极强的概括力。通过一两句词就概括出了江南风景和江南女子的秀丽,也用极短的句词表达出了自己的思乡之强烈。这首词一气呵成,没有一句晦涩难懂的话,浅显易懂,但其中表达的感情却是深远厚重的。

这首词是韦庄作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首词,词风疏朗清新,情感婉转哀切,伤感至极。除此之外,这首词的结构也十分精妙,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可以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菩萨蛮》这首词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词人的个人抒情性的加深和强化,感情充沛且饱满,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五、韦庄作品中音乐单元和语言单元的体现

1、《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这是韦庄的一首怀念洛阳的作品。在这首词中,韦庄实现了音乐单元和语言单元的和谐统一。在花间派词人中,温庭筠对于音乐还是颇有造诣的,在音乐方面才能很高。因为词是需要和乐而歌的,所以如果词人对音乐方面也有所了解的话,那么作出来的词在格律方面会比其他词人更胜一筹的。

韦庄称自己为"洛阳才子","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这是韦庄在回忆当年洛阳城里的美好春光,而今自己却只能身老他乡。这其中颇有无奈、伤感之意。在韦庄的词中,经常会用到这种反衬的手法,用景物的美好、灿烂来反衬自己心中的悲情和伤感。"好"、"老"二字,也是韦庄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字眼,"好"和"老"进行对比,更加凸显了自己内心与秀美风景格格不入的那份忧愁。

"柳岸魏王堤,此时心转迷",这时候的词人韦庄仍然沉浸在对洛阳城的思念之中。词人运用了想象的手法,设想在这个时节,洛阳的魏王堤上,杨柳应该都可以连成树荫了吧。然而,再联想到自己,虽然是"洛阳才子",但是要在他乡漂泊流荡,顿时心里充满了迷惘伤感之情却无法排解,只能自我安慰。

唐末五代词的创作趋势以及艺术上的特征

洛阳美景

2、洛阳景色与内心情感的对比

"桃花春水绿,水上鸳鸯浴",这句是对眼前景色的描绘,到处桃红柳绿、春意盎然。"凝恨对斜晖,忆君君不知",这一句又将眼前之景转入了对内心情感的外现。这首词没有任何晦涩难懂的字句,全词明白易懂,然而旨远遥深,表达的情感却是真挚感人、令人感概万千的。这也正是韦庄"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的特点所在。

在《菩萨蛮》中,很少见到对仗的句子,然而却能够达到语意连贯的效果,通篇语如贯珠、畅快自然。虽然韦庄在词中经常写到自己的苦闷和愁绪,但是这种愁属于"闲愁闲恨",也体现出文人自身的敏感多情和多愁善感。韦庄的词大多数都是直抒胸臆的,将其中的丰富情感尽数展现出来。

总结:在韦庄之后,唐末五代词的创作以个性化抒情、白描为主要手法为主要趋势。词人韦庄以"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的特点,在唐末五代文人词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与温庭筠并称为"温韦"。除此之外,韦庄为唐五代词作出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的词实现了音乐单元与语言单元的完美统一,通篇少用对仗却能够做到语意连贯。这一点,不仅对于唐末五代词有着重大的意义,对于后代词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王步高《唐诗宋词鉴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