宕昌縣:產業扶貧促增收 富民花開別樣紅

甘肅日報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近年來,宕昌縣巧解產業扶貧“方程式”,多點發力,縱深推進,讓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不斷增強、穩定脫貧更有保障。

據瞭解,自開展脫貧攻堅以來,全縣有196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和深度貧困村、10.68萬名貧困群眾依託各類特色富民產業摘掉了貧困帽子,全縣貧困發生率下降至2.54%,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058.8元。

核心:扶持培育龍頭企業

“我們帶來了最新的生產工藝和經營理念,旨在通過中藥材生產的現代化,倒逼傳統種植業向規模化、高效化、集約化方向發展。”甘肅琦昆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高建軍介紹說。

走進位於宕昌縣哈達鋪鎮的甘肅琦昆倉儲物流基地,工人們正在生產線上忙碌著。倉庫裡鋪滿了新收購的黃芪、黨參、當歸、大黃等道地藥材,空氣中瀰漫著藥香味。

“千年藥鄉”的美譽是助力宕昌縣脫貧攻堅的金字招牌。然而農產品結構不合理、深加工品種較少的困境,曾讓產業扶貧的效果打了折扣。

為了提高中藥材產品附加值,宕昌縣發揮涉農龍頭企業“領頭雁”作用,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生產經營體系。甘肅琦昆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而引進的龍頭企業。

“公司從事中藥材倉儲、加工、產品開發、包裝、銷售、物流配送,已經為36戶貧困戶、168人提供了穩定的工作崗位,季節性就業崗位達上千人次。年銷售額將達3.6億元。”高建軍說。

在推進產業扶貧的過程中,如何讓富民產業效益最優化,是宕昌縣一直在探索的命題。宕昌縣的做法是——積極打造培育龍頭企業,以輕資產方式做好外引。

栽下梧桐樹,引得“金雞”來。在宕昌縣南河鎮金雞產業園,映入記者眼簾的是一排排白牆紅瓦的整潔雞舍。

金雞產業扶貧項目由政府提供政策、財政支持,政策性銀行提供金融支持,貧困人口提供勞動力,科研機構提供核心技術,龍頭企業提供品牌和營銷、加工等全產業鏈管理,共同搭建起政、銀、企、科、農“五位一體”扶貧產業平臺。

這種創新模式,讓宕昌縣扶貧產業有了“1 1>2”的成效。項目負責人李文介紹說:“該項目直接帶動1萬多貧困群眾和336個貧困村獲得固定分紅,同時人均年勞務收入達到2.5萬元以上。”

關鍵:做大做強專業合作社

自從摘掉了貧困戶帽子,宕昌縣哈達鋪鎮召藏村村民楊旭忠幹起活來渾身帶勁兒。在哈達鋪扶貧產業園裡,他仔細地晾曬著黃芪切片。這些道地藥材,是當地群眾脫貧的依靠。

以前靠天吃飯的楊旭忠日子過得清貧。而現在,他在哈達鋪扶貧產業園裡務工,搖身一變成了產業工人。楊旭忠高興地說:“每天能掙100多元,年底收了藥材賣了錢,按照入股協議還有利潤分紅,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為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哈達鋪鎮建成了以基層黨建為引領、以“三變”改革為抓手、以村辦合作社為主體的區域性產業扶貧示範園。園區現有龍頭企業3家、村辦合作社6家、扶貧車間1個、農家樂3家、農家客棧4家。

“我們彙集全鄉鎮資源,聚力打造集種養、加工和電商銷售為一體的產業發展示範園,目的是推動區域內產業高質量發展。”哈達鋪鎮黨委書記楊文輝說。

按照同樣的工作思路,宕昌縣在做實做大336個村辦合作社的基礎上,由25個鄉鎮聯合社牽頭,在每個鄉鎮至少建成了一個扶貧產業園。

根本:發揮群眾主體作用

3月下旬,正是山花爛漫的季節。在精準扶貧行動中,宕昌縣農村到處呈現出端“產業飯”、摘“貧困帽”、走“小康路”的蓬勃景象。

走進宕昌縣拉路梁萬畝中藥材標準化種植基地,田間地頭處處可見村民忙碌的身影。春耕生產以來,種植戶們趕著中藥材種植的黃金時節,忙著播種黃芪、當歸、黨參、大黃。

數據顯示,去年,宕昌縣通過土地流轉種植中藥材3.9萬畝,與貧困戶簽訂種植訂單6.1萬畝。拉路梁2萬畝中藥材核心示範區生產的中藥材獲得綠色甘味農產品認證。

在做好傳統產業的同時,宕昌縣引進食用菌種植、菌棒加工產業,搭建紡織扶貧車間,謀劃了多項新產業,“多條腿走路”讓群眾脫貧步伐更穩健。

“食用菌種植並不是我們的傳統產業,而是這兩年才引進的。”宕昌縣農業農村局局長任科德說,宕昌縣因地制宜,充分挖掘產業扶貧潛能,食用菌產業已經成為了與中藥材、經濟林果等並列的縣域六大優勢產業之一。

在哈達鋪鎮下羅村的河灘地上,一座現代化的工廠十分醒目,選料、發酵、拌料、裝袋、高壓滅菌、接菌、養菌等車間一字排開,這便是宕昌縣專營食用菌的興宕菌業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公司負責人蘇小強告訴記者,縣裡通過大量調研,並徵求群眾意見之後,決定通過“龍頭企業 基地”“龍頭企業 合作社”等方式發展食用菌產業。

蘇小強說:“食用菌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收益穩定,帶動性強。公司完全投產後能讓周邊鄉鎮4800餘名貧困群眾參與其中,掌握一技之長,實現脫貧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