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生哺乳動物的三種行走方式之蹄行


如果說選擇趾行的動物是為了追求爆發力和短時間內快速奔跑的能力,那麼蹄行動物則是追求持久力和更為優秀的奔跑速度。為了滿足這一需求,蹄行動物的趾甲進化得堅固而寬厚,變成了我們所說的“蹄”。從骨骼方面來說,蹄行的行走方式更加特別,連趾骨都不再著地了,而是“趾甲”著地。

陸生哺乳動物的三種行走方式之蹄行


大家可以仔細觀察下面圖中斑馬的後腿,向後突出的骨節是跗骨(跟趾行動物一樣),蹄子是特化後的趾甲,而蹄子往上是逐漸變細的一小節,然後是變粗的關節,再往上則是長長的“小腿”,這一截小腿就是蹠骨,蹄子上面那較細的一小截則是高度癒合的趾骨。

陸生哺乳動物的三種行走方式之蹄行


蹄行動物有鹿、羊、馬、羚羊等,雖然它們在行走時的短時間爆發力不如趾行動物,但它們的耐力卻比趾行動物更加優秀,其奔跑速度也往往更勝一籌。

陸生哺乳動物的三種行走方式之蹄行


不過,並不是所有帶蹄的動物都是蹄行動物,比如豬、河馬、象等。雖然它們有著寬厚的趾甲,但它們並非只靠趾甲走路,它們的腳趾較短,有時候也會貼在地面上行走,只是人們難以看出來而已,因此它們的行走方式可稱為“半蹄行”或“半趾行”。

陸生哺乳動物的三種行走方式之蹄行


這些動物要麼皮糙肉厚,要麼身寬體胖,要麼有長長的獠牙防身,要麼很會游泳,不需要極速奔跑,而且體型圓潤,只用蹄尖著地的話會很不方便行走,也無法完全承受體重,所以趾骨也會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

陸生哺乳動物的三種行走方式之蹄行


陸生哺乳動物的三種行走方式之蹄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