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那麼多城裡人嚮往農村的生活, 卻又不願意回到農村呢?


為什麼那麼多城裡人嚮往農村的生活, 卻又不願意回到農村呢?

湖南衛視《嚮往的生活》挺火的,好評如潮,讓很多人叫嚷著想回農村。

節目裡,黃磊、何炅和劉憲華三人在北京郊區租了一個叫蘑菇屋的農宅,然後招呼好友來做客吃飯。在這過程中大家自己搭灶,種菜扒菜,體驗一日三餐自給自足的農家生活。

為什麼那麼多城裡人嚮往農村的生活, 卻又不願意回到農村呢?


隨著節目的熱播,許多觀眾對田園風光充滿了憧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吃上純天然的食物,晚上抬頭滿天星星,自給自足,回到農村,遠離城市的緊張與喧囂,似乎這才是生活原本的模樣。

然而那並不是農村,

只是有錢閒人為遊戲搭建的場景,

一場風雅趣味的農家樂。

知乎上面的一個問題,問的非常有趣:

為什麼那麼多城裡人嚮往農村的生活,

卻又不願意回到農村呢?

節目給出了答案,看看“城裡人”真正向往的是什麼樣的農村生活?

居住的房屋要有設計美感,屋裡裝修的簡潔大方,屋前有個乾淨的小院,院裡種點花,養些小動物,在院外有幾畝地種點菜,自在地躺在院子裡的躺椅上,逗著貓貓狗狗,享受愜意的生活。

為什麼那麼多城裡人嚮往農村的生活, 卻又不願意回到農村呢?


想吃油燜竹筍就扛著鋤頭去山上的竹林裡挖,想吃魚就搬著小凳子,帶上釣魚的工具,依靠在池塘邊的大樹下,一坐就好幾個小時,等著自願上鉤的魚崽。

偶爾有朋友來拜訪,隨意從田裡摘些蔬菜,為他們做一頓正宗的農家菜,飯後喝點茶談天說地,生活不緊不慢,不需要考慮生活中那些繁瑣的事情,也不用追趕城市裡的快節奏。

這樣的生活就像海子詩中描繪的那般: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周遊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可是現實中的農村,怎麼可能是他們臆想的這樣,你說那些“城裡人”怎麼會願意回去呢?

鄉村建設≠打造大型農家樂

依照城裡人觀點改造農村

不過是一場無稽之談

在城裡人眼裡,

農村人可一直是一種神奇的存在,

他們大聲講話,隨地吐痰,

不守規矩,人情太重,觀念愚昧……

但是城市中的中產階級又覺得:城市生活壓力那麼大,還有空氣汙染,食品安全,交通擁堵問題這麼多,難以解決。

這時候他們就會把目光轉到農村.。

為什麼那麼多城裡人嚮往農村的生活, 卻又不願意回到農村呢?

改造建設農村的關注焦點,從來不該是如何緩解現代城市人的焦慮,將農村打造成城裡人的大型農家樂。因為城裡人不住在農村,也無法體會到農村現在切身性的問題,比如實際生活的困境,才是真正非面對和思考不可的。

鄉村建設更該靠農民

因為農民才是農村的主人

如何建設農村,還需要發掘農村內生的群眾力量和文化力量。因為農民才是農村的主人。

在當下返鄉的種種敘述中,們很少見到農民的身影,彷彿他們沒有能力探索自己的未來。

全社會都在參與和討論,

包括政府、市場和知識分子,

可是唯獨聽不到農民的聲音。

然而對農村衰落的體會,沒有誰比農民更深切;對重建農村美好家園的慾望,沒有誰比農民更為強烈;至於農村文化復興的途徑,也沒有誰比農民更瞭解農村的歷史、當下與未來的各種資源。

農民才是農村的主人和文化的主體。

只是在精英主導的時代,

農民無法和知識分子、

政界要員和商業大腕

在公共媒體平臺上平等的分享話語權。

在一起,鄉村才能振興

互相理解,共同建設

既然,我們同在一片霧霾之下,在壓迫型的社會結構中,不知風在哪一個方向吹;既然,我們曾經有過團結的歷史,在延安,高唱南泥灣,同吃同住同勞動?為什麼我們要彼此隔離呢?

所以不要再光看《嚮往的生活》,大家都回到真正的農村去吧,看看那片孕育了我們所有人的土地,共同去認識它,理解它。只有我們都在一起建設,鄉村振興的未來才會真正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