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五娘》与淮剧之美!


《赵五娘》与淮剧之美!

一个好的地方剧种影响一个地域,一部优秀的剧目影响人的一生,传统文化具有持久的时空穿透力,其生命力是张扬和不息的,而传承悠久历史且带有浓郁地域色彩的淮剧正是如此,在江淮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植根于此沃土的淮剧《赵五娘》以其独特的唱腔和唱词,让人不禁深为感叹。

  《赵五娘》是《琵琶记》演化而来,千年以来,一直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是有名的悲剧,更多地带有乡土味,较昆曲《牡丹亭》之雅丽,越剧《梁祝》之悠致,黄梅戏《女附马》之欢快,而以《赵五娘》为代表的淮剧自成一家之美,虽没有超凡脱俗之姿,但有乡村质朴之风。

《赵五娘》与淮剧之美!

淮剧之美,美在其词句。与全国绝大多数地方剧种一样,淮剧具有相当鲜明的地域色彩,它流行于高邮、宝应里下河以及淮安、盐阜一带,当然里上河与里下河之间风格稍异。从剧情看,赵五娘生活在陈留郡,既今天淮扬、徐州一带,但表现更近为江淮之音。现代淮剧名家淮剧公主陈澄唱腔委婉,原汁原味,家乡戏原来可如此演绎,令人对家乡亲切感油然而生。如,有位大嫂说俏皮话,荒年辰哪个还梳妆;一翅飞到个堂屋里,啃去了神柜就上屋梁。铜勺锅瓢它啃不动,盖啃的塘靠塘,等等,属于典型的里下河口语。主人公对白更是如行云流水,了无刀凿斧削的之痕,独具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之风。

《赵五娘》与淮剧之美!

(图片为淮剧表演艺术家陈德林,黄素萍夫妇)

淮剧之美,亦美在其人格。剧中许多情节感人肺腑,将主人公赵五娘的贤惠、善良、忠贞。如,“苦侍公婆”一段,赵五娘唱道:白米煮汤公婆吃,自己在厨房咽粗糠。并通过公婆疑心疑心五娘不贤良唱开去,东锅膛搜出一碗水,西锅膛搜出一瓢糠,直至让公婆亲自说出说亲身的儿子不如你,对不起媳妇赵五娘,烘托出赵五娘贤惠备至,将自身置之度外苦侍双亲的感人情节。“上京寻夫”一段, 赵五娘滴血描图,琵琶街唱,庵堂巧遇,可谓道尽了寻夫的辛酸,对爱情之忠贞,情感之真挚催人泪下。剧中还有诸如牛小姐开明大义,蔡伯喈知错即改,等等,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唏嘘不已。

淮剧之美,美在其民风。江淮地区,自古民风淳朴,剧中亦时有表现。如,“恩公赠粮”一段,凸显恩人张公乐善好施,赵五娘唱道:五娘我百般无法想,只好树林去悬梁,人不该死派有救,多亏恩公本姓张,自己的粮食赠给我,叫我回去奉爹娘。在丧葬民俗上,在江淮地区犹存,至今还能找到这些民俗的历史印记。如倒头饭、引路灯、蒙脸纸、打腰布、捧孝杖等,在里下河、盐阜一带的农村还有,尽管带有封建迷信的成分,但藉民俗弘扬孝道对心理潜化的积极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再则,“一翅飞到个厢房里,把书笼篦子都啃光,一翅飞到个厨房里把灶公老爷啃的嘴光张”,在江淮,厢房一般是家眷居住的房间,而灶公老爷自然指的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灶王爷,这些民间元素的组合,恰好可以反映出古陈留郡地区的民风民俗。

《赵五娘》与淮剧之美!

当然,古代文化优秀与糟粕并存,但籍之汲营养,弃敝屣,化为我用,悟古人心境,入剧之意境,领略国学之美学效果,“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千秋去”,独具其妙,水过无痕,亦可怡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