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五娘》與淮劇之美!


《趙五娘》與淮劇之美!

一個好的地方劇種影響一個地域,一部優秀的劇目影響人的一生,傳統文化具有持久的時空穿透力,其生命力是張揚和不息的,而傳承悠久歷史且帶有濃郁地域色彩的淮劇正是如此,在江淮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植根於此沃土的淮劇《趙五娘》以其獨特的唱腔和唱詞,讓人不禁深為感嘆。

  《趙五娘》是《琵琶記》演化而來,千年以來,一直深受廣大老百姓的喜愛,是有名的悲劇,更多地帶有鄉土味,較崑曲《牡丹亭》之雅麗,越劇《梁祝》之悠致,黃梅戲《女附馬》之歡快,而以《趙五娘》為代表的淮劇自成一家之美,雖沒有超凡脫俗之姿,但有鄉村質樸之風。

《趙五娘》與淮劇之美!

淮劇之美,美在其詞句。與全國絕大多數地方劇種一樣,淮劇具有相當鮮明的地域色彩,它流行於高郵、寶應裡下河以及淮安、鹽阜一帶,當然裡上河與裡下河之間風格稍異。從劇情看,趙五娘生活在陳留郡,既今天淮揚、徐州一帶,但表現更近為江淮之音。現代淮劇名家淮劇公主陳澄唱腔委婉,原汁原味,家鄉戲原來可如此演繹,令人對家鄉親切感油然而生。如,有位大嫂說俏皮話,荒年辰哪個還梳妝;一翅飛到個堂屋裡,啃去了神櫃就上屋樑。銅勺鍋瓢它啃不動,蓋啃的塘靠塘,等等,屬於典型的裡下河口語。主人公對白更是如行雲流水,了無刀鑿斧削的之痕,獨具天然去雕飾,清水出芙蓉之風。

《趙五娘》與淮劇之美!

(圖片為淮劇表演藝術家陳德林,黃素萍夫婦)

淮劇之美,亦美在其人格。劇中許多情節感人肺腑,將主人公趙五娘的賢惠、善良、忠貞。如,“苦侍公婆”一段,趙五娘唱道:白米煮湯公婆吃,自己在廚房咽粗糠。並通過公婆疑心疑心五娘不賢良唱開去,東鍋膛搜出一碗水,西鍋膛搜出一瓢糠,直至讓公婆親自說出說親身的兒子不如你,對不起媳婦趙五娘,烘托出趙五娘賢惠備至,將自身置之度外苦侍雙親的感人情節。“上京尋夫”一段, 趙五娘滴血描圖,琵琶街唱,庵堂巧遇,可謂道盡了尋夫的辛酸,對愛情之忠貞,情感之真摯催人淚下。劇中還有諸如牛小姐開明大義,蔡伯喈知錯即改,等等,表現得淋漓盡致,令人唏噓不已。

淮劇之美,美在其民風。江淮地區,自古民風淳樸,劇中亦時有表現。如,“恩公贈糧”一段,凸顯恩人張公樂善好施,趙五娘唱道:五娘我百般無法想,只好樹林去懸樑,人不該死派有救,多虧恩公本姓張,自己的糧食贈給我,叫我回去奉爹孃。在喪葬民俗上,在江淮地區猶存,至今還能找到這些民俗的歷史印記。如倒頭飯、引路燈、蒙臉紙、打腰布、捧孝杖等,在裡下河、鹽阜一帶的農村還有,儘管帶有封建迷信的成分,但藉民俗弘揚孝道對心理潛化的積極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再則,“一翅飛到個廂房裡,把書籠篦子都啃光,一翅飛到個廚房裡把灶公老爺啃的嘴光張”,在江淮,廂房一般是家眷居住的房間,而灶公老爺自然指的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灶王爺,這些民間元素的組合,恰好可以反映出古陳留郡地區的民風民俗。

《趙五娘》與淮劇之美!

當然,古代文化優秀與糟粕並存,但籍之汲營養,棄敝屣,化為我用,悟古人心境,入劇之意境,領略國學之美學效果,“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千秋去”,獨具其妙,水過無痕,亦可怡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