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喜歡的專業與父母希望的不一樣,怎麼辦?

自己喜歡的專業與父母希望的不一樣,怎麼辦?| 自由的含義是什麼

有同學問我:

父母和自己想選的專業不一樣怎麼辦?

父母希望我選擇經管、計算機等比較好就業的專業;而我對文史/藝術等更感興趣,想選擇這些專業,但也不太確定自己將來會不會依然保持熱情。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在專業選擇問題上面臨困境的人,往往是在以下兩個選項中抉擇:大眾眼中的好專業,還是自己喜歡的專業。困境的存在意味著兩個選項各有吸引我們的地方,卻又不足以讓我們完全說服自己。


所謂好專業,比如金融、計算機,多是通往那些公認穩定、收入高、社會地位高的職業。這進而意味著財富、健康、尊重、自由等幸福的源泉會來得比較容易。這種選擇的思路恰符合功利主義的思想——我們的每一個行動都應該以福祉和效用的最大化為依據。不要被中文裡「功利」一詞的貶義傾向所迷惑,功利主義其實是道德哲學裡非常重要也得到許多哲學家支持的立場,也反映了許多實際場景下人們決策判斷的依據。


但即使在「功利主義」的框架內,好專業不是顯而易見的答案。因為幸福並不簡單,效用的計算也很複雜。他人眼中的好專業、好職業,或許確實能帶來經濟利益、社會地位,可這不代表你就能收穫內心的充實、喜悅、成就感——正所謂「千金難買我開心」。你完全有可能手握大把鈔票,內心卻痛苦不堪。尤其是在你對熱門行業毫不感冒甚至頗覺反感的情況下,我們憑什麼假定你能順利完成學業、得到僱主賞識、在這一行業有所成就呢?


自己喜歡的專業與父母希望的不一樣,怎麼辦?| 自由的含義是什麼

漫畫 | 《尾文字魚》

另一個選項又如何?跟隨本能、喜歡什麼就學什麼,這一條思路會更好嗎?


推崇這種思路的哲學家甚至比功利主義更早,2400 年前的希臘人伊壁鳩魯(Epicurus)就是其發端,這種思路也被稱為伊壁鳩魯主義


伊壁鳩魯認為,在判斷是否應該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最好的指引就是本能。人是自然的產物,一切應當效法自然。給我們帶來快樂(pleasure)的東西,人自然而然地就想追求;給我們帶來痛苦(pain)的東西,人自然地就想躲避——也許快樂和痛苦本身就是好與壞的指示劑。所以,如果我覺得學習藝術、文史給我帶來快樂,那我就應當去學習它,不用考慮其他複雜的功利、效用的計算。


可是我們還得知道,伊壁鳩魯同時強調,一時歡愉不應該成為行為準則;人生的目的應該是追求快樂的最大化。這樣一來,也許你還是不應該選擇給你帶來快樂的這些專業,因為或許你求學期間會很快樂,可是一旦畢業,工作沒有著落,就會帶來更多痛苦。


說到底,問題沒有解決啊!

自己喜歡的專業與父母希望的不一樣,怎麼辦?| 自由的含義是什麼

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會說,沒錯,在你該做怎樣的選擇、成為怎樣的人這個問題上,並不存在哲學家或者任何其他人能提供給你的所謂的正確答案。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完全取決於你自己。


所謂「存在先於本質」,即是說人首先來到這個世界上存在著,然後再為自己尋找本質,尋找自己究竟要成為是什麼樣的人。畢竟人不像鐘錶、汽車、筆,這些事物被髮明製造出來是有其要實現的目的的——鐘錶服務於計時,汽車可以代步,筆則用於記錄。


而人呢?

沒有人可以為我們劃定一個目的,除了我們自己!


薩特進而說,如果人作出的決定不是源自自己,而是隨波逐流、未加反思,把他人的理想和道路採納為自己的目標,那就是在「

沉淪」。我們為自己作出選擇的時候,該清楚地知道選擇的理由,併為之負責到底。


這意味著,如果你選擇了好專業而最終過得不快樂,你得接受這是自己的決定;如果你選擇了喜歡的專業,而最後與財富、地位無緣,你也得接受這是自己的選擇。


這就是自由的含義——它寶貴,卻也沉重。

自己喜歡的專業與父母希望的不一樣,怎麼辦?| 自由的含義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