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老城为什么是“九宫格”布局?

(宋东泽/文)沈阳的城市格局实为“九宫格”的布局。于是,很多文人墨客纷纷依照龙脉之说揣测布局来源,有“坛域”说、“曼陀罗”说、“盖天”说等等,最富盛名的当属“八卦说”。据《东三省古迹轶闻》记载:

陪都城按周易八卦之势而建。清之太庙,适居省城之中,谓之太极。太庙之前为十面,其后有罗儿大天,是二者为太极中之阴阳二鱼眼也。太极生两仪(钟、鼓二楼),两仪生四象(四塔),四象生八卦(八门),八八生六十四卦(楼橹),六十四卦生七十二地煞(泡子)。此为故老所乐道,并言其风水之胜者也。


沈阳老城为什么是“九宫格”布局?

中心庙



如依照“八卦说”太极指中心庙,因位于沈阳城的正中心,四方平衡,是为太极。两仪指中心庙东北的钟楼和西北的鼓楼,旧址分别在城内中街与朝阳街、正阳街的交口处。四象指沈阳城外的东西南北四塔,分立城的东西南北四面,离城内中心庙等距。四塔均为藏式佛塔,分别建有寺庙。四塔镇守沈阳城的四方,是为四象。八卦指沈阳城的八座城门,沈阳是四方城,四面城墙各有两座城门,八门正是城内两横两纵的井字街的八个出口。八门分布均匀,恰似易经中八卦的布局,是为八卦。城中的角楼明楼各三层,喻为三十六象天罡,沈阳的内池被喻为七十二象地煞,加之角楼明楼共十二象四时,瓮城各三象二十四气。这些记载对研究沈阳城的方位、建置、规模有重要价值。


中心庙贵在中心二字,庙坐落在老沈阳最中心处,如碑文所载“夫在文中心为忠,庙名中心不外当地制垣中心之义”。按照碑文“庙之建远在明清”所记,庙应建于明朝。明代沈阳城是东、西、南、北四门,“十”字形街道。中心庙恰好位于“十”字的中心点。是否可以这样认为,从军事卫城的设计看,中心庙的设计可以使四门互不相见,便于防守。如果从迷信角度看,也可理解为中心点一来可以起到“镇制”作用,可“获拨不祥”;二来中心之地祀忠灵万古之神,代表尽忠之意。


钟鼓楼始于皇太极时期的崇德二年。当时,沈阳已作为都城,统治者处于完备盛京城的需要修剪了钟鼓楼。钟鼓楼被修建在城中的东侧和西侧,遥遥相对。东侧也就是现在朝阳街与中街交汇口处修建的是钟楼,西侧也就是正阳街与中街的交汇口处修建的是鼓楼,两楼直线距离为580米。两楼修建的规模和形式基本一样,均是坐北朝南,楼高有两丈有余,台高有两丈有余。唯有不同的是两个建筑的两个功能:钟楼是敲钟报时的设施,所以钟楼上悬挂的是大钟,这口大钟来历不平凡,后文还有专门的交待。鼓楼是击鼓传令、报警报更之用,所以鼓楼上架设的是大鼓。两个建筑底座军事呈正方形城台式建筑。外墙仿城墙,内开呈十字交叉的拱形通道,方便行人及来往车辆通行。通道的出口分东西南北,是四个镶劵型砖式的拱形孔洞门。城台仿城墙,设女儿墙和垛口。台座之上建两层歇山重檐,上面铺盖黄色琉璃瓦,外围廊柱阁式结构。近处看,钟鼓楼与城门门楼和角门城楼遥遥相对;远处看,钟鼓楼与故宫、王府等宫廷建筑布局相衬,浑然相托。


沈阳老城为什么是“九宫格”布局?

鼓楼


清人缪润绂有诗记曰:钟打谯楼第几更,八方接续听锣鸣。狺狺中有谁家犬,吠入深宵不断声。这是对钟鼓楼生动地记述,由此,我们可见钟鼓楼的功能和地位。清朝时,夜幕降临,城门要紧闭,当时人们没有钟表,只有凭靠钟楼每隔一个时辰传出的锣声来判断时间。钟楼锣声一响,沈阳八门八关相应的鸣锣,作为呼应。到了五更时分,城门开放,买卖人家,进出城池办事人员才开始流动,开始崭新的一天。到了民国初年,钟楼又担负了一项重要功能,就是用来传递火警信息。如果东西南北四门哪个发生火灾,都会以钟声来判断具体方位,所以当时有“东三西四南五北六紧七慢八”之说。1930年代初,钟鼓二楼,因城市建设的需要被拆除。钟楼的大钟被安放在故宫博物院之内,鼓楼的大鼓因残损而被丢弃,实为可惜。


沈阳老城为什么是“九宫格”布局?

沈阳北塔


四塔是清太宗皇帝皇太极敕建的东、南、西、北四座塔寺。盛京四面各建庄严宝寺,每寺大佛一尊,左右佛二尊,菩萨八尊,天王四位,浮图一座,东为慧灯郎照,名曰永光寺;南为普安众遮,名曰广慈寺;西为虔祝圣寿,名为延寿寺;北为流通正法,名曰法轮寺。四塔寺象征四大金刚威镇四方,护国安民,护佑 “国无祲灾”、“五福齐来”。


皇太极即位后改明城的四门为八门,即抚近门(大东门)、内治门(小东门)、德盛门(大南门)、天佑门(小南门)、怀远门(大西门)、外攘门(小西门)、福胜门(大北门)、地载门(小北门)。城门形制为:下面为砖筑基座,中辟券洞门。洞门上面里外都嵌有门额,上书门名,城门外书满文,城门内书汉文。城门之上和角楼处,各建三层歇山式门楼,上铺灰瓦,四面出廊,梁枋彩绘,朱红地杖,宏伟壮观。城门前有护城河,河宽十四丈五尺,周长十里二百零四步。城池的面积是东西宽三百九十三丈八尺,南北长四百二十五丈六尺,合计一千六百七十六万零一二八平方尺,为两千七百九十三点四亩。


沈阳老城为什么是“九宫格”布局?

大南门


到了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政府拨款维修盛京城垣,并在盛京城外围增筑郭墙,即环绕砖城再修建由夯土筑造的关城墙。关城墙高七尺五寸,周长三十二里四十八步。城墙与关墙中间地带称为关厢,厢内设立八关,即大东关、小东关、大西关、小西关、大南关、小南关、大北关、小北关。随着厢内八关的出现,与八座城门相对应,在关墙四周建有八个边门,即大东边门、小东边门、大西边门、小西边门、大南边门、小南边门、大北边门、小北边门。关门建造比较简单,即用砖砌两个高大门柱,上面筑起一条横枋,其上盖有起脊灰瓦。这样,盛京城就有了“八门”、“八关”、“八边门”,从此盛京城就更加气派了。


依照“八门”、“八关”、“八边门”,按照满族八旗统治需求,沈阳城被划分为八个区域。抚近门内及大东关为镶红旗界;内治门内及小东关为正红旗界;德盛门内及大南关为镶黄旗界;天佑门内及小南关为镶蓝旗界;怀远门内及大西关为镶白旗界;外攘门内及小西关为正黄旗界;福胜门内及大北关为正蓝旗界;地载门内及小北关为正白旗界。这种皇宫占据中央的一个区域,由清代军政合一制度产生的八旗分据周围的八个区域,让每旗各守一方。宫廷与八旗间,都有着严格分界。而且宫廷内有御林军护卫,外有八旗军队的双层保护,加强了统治力量。


沈阳城门历经清代二百余年,在康熙、乾隆年间,都曾经历不同规模的重修、扩建。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日俄奉天会战中,在大西门、小东门、大北门等处均有激烈战事发生。俄军把大炮架在城头,日军用排炮猛轰城垣,轰毁了几座城楼和角楼,并将西南城炸开了大豁口。到了光绪末年,大东、小东关门皆圮毁,瓮城上的城楼也先后颓废,有的由三层改建为二层或一层,只有小西门城楼仍保留三层原貌。当时还在小西边门重建一座门楼,上嵌“陪都重镇”四字门额。


沈阳老城为什么是“九宫格”布局?

复建后的怀远门


按有关资料记载,1936年9月,开始拆毁大西城门。1941年扒掉了大东门。1951年7月,小西门、大南门,先后被拆除。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沈阳古城的城楼、角楼、城门和城墙大都相继被拆除。到20世纪90年代,沈阳古城遗址,仅存东北角及西北角之间的四段墙基,总长约九十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