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老城為什麼是“九宮格”佈局?

(宋東澤/文)瀋陽的城市格局實為“九宮格”的佈局。於是,很多文人墨客紛紛依照龍脈之說揣測佈局來源,有“壇域”說、“曼陀羅”說、“蓋天”說等等,最富盛名的當屬“八卦說”。據《東三省古蹟軼聞》記載:

陪都城按周易八卦之勢而建。清之太廟,適居省城之中,謂之太極。太廟之前為十面,其後有羅兒大天,是二者為太極中之陰陽二魚眼也。太極生兩儀(鍾、鼓二樓),兩儀生四象(四塔),四象生八卦(八門),八八生六十四卦(樓櫓),六十四卦生七十二地煞(泡子)。此為故老所樂道,並言其風水之勝者也。


瀋陽老城為什麼是“九宮格”佈局?

中心廟



如依照“八卦說”太極指中心廟,因位於瀋陽城的正中心,四方平衡,是為太極。兩儀指中心廟東北的鐘樓和西北的鼓樓,舊址分別在城內中街與朝陽街、正陽街的交口處。四象指瀋陽城外的東西南北四塔,分立城的東西南北四面,離城內中心廟等距。四塔均為藏式佛塔,分別建有寺廟。四塔鎮守瀋陽城的四方,是為四象。八卦指瀋陽城的八座城門,瀋陽是四方城,四面城牆各有兩座城門,八門正是城內兩橫兩縱的井字街的八個出口。八門分佈均勻,恰似易經中八卦的佈局,是為八卦。城中的角樓明樓各三層,喻為三十六象天罡,瀋陽的內池被喻為七十二象地煞,加之角樓明樓共十二象四時,甕城各三象二十四氣。這些記載對研究瀋陽城的方位、建置、規模有重要價值。


中心廟貴在中心二字,廟坐落在老瀋陽最中心處,如碑文所載“夫在文中心為忠,廟名中心不外當地制垣中心之義”。按照碑文“廟之建遠在明清”所記,廟應建於明朝。明代瀋陽城是東、西、南、北四門,“十”字形街道。中心廟恰好位於“十”字的中心點。是否可以這樣認為,從軍事衛城的設計看,中心廟的設計可以使四門互不相見,便於防守。如果從迷信角度看,也可理解為中心點一來可以起到“鎮制”作用,可“獲撥不祥”;二來中心之地祀忠靈萬古之神,代表盡忠之意。


鐘鼓樓始於皇太極時期的崇德二年。當時,瀋陽已作為都城,統治者處於完備盛京城的需要修剪了鐘鼓樓。鐘鼓樓被修建在城中的東側和西側,遙遙相對。東側也就是現在朝陽街與中街交匯口處修建的是鐘樓,西側也就是正陽街與中街的交匯口處修建的是鼓樓,兩樓直線距離為580米。兩樓修建的規模和形式基本一樣,均是坐北朝南,樓高有兩丈有餘,臺高有兩丈有餘。唯有不同的是兩個建築的兩個功能:鐘樓是敲鐘報時的設施,所以鐘樓上懸掛的是大鐘,這口大鐘來歷不平凡,後文還有專門的交待。鼓樓是擊鼓傳令、報警報更之用,所以鼓樓上架設的是大鼓。兩個建築底座軍事呈正方形城臺式建築。外牆仿城牆,內開呈十字交叉的拱形通道,方便行人及來往車輛通行。通道的出口分東西南北,是四個鑲劵型磚式的拱形孔洞門。城臺仿城牆,設女兒牆和垛口。臺座之上建兩層歇山重簷,上面鋪蓋黃色琉璃瓦,外圍廊柱閣式結構。近處看,鐘鼓樓與城門門樓和角門城樓遙遙相對;遠處看,鐘鼓樓與故宮、王府等宮廷建築佈局相襯,渾然相托。


瀋陽老城為什麼是“九宮格”佈局?

鼓樓


清人繆潤紱有詩記曰:鍾打譙樓第幾更,八方接續聽鑼鳴。狺狺中有誰家犬,吠入深宵不斷聲。這是對鐘鼓樓生動地記述,由此,我們可見鐘鼓樓的功能和地位。清朝時,夜幕降臨,城門要緊閉,當時人們沒有鐘錶,只有憑靠鐘樓每隔一個時辰傳出的鑼聲來判斷時間。鐘樓鑼聲一響,瀋陽八門八關相應的鳴鑼,作為呼應。到了五更時分,城門開放,買賣人家,進出城池辦事人員才開始流動,開始嶄新的一天。到了民國初年,鐘樓又擔負了一項重要功能,就是用來傳遞火警信息。如果東西南北四門哪個發生火災,都會以鐘聲來判斷具體方位,所以當時有“東三西四南五北六緊七慢八”之說。1930年代初,鐘鼓二樓,因城市建設的需要被拆除。鐘樓的大鐘被安放在故宮博物院之內,鼓樓的大鼓因殘損而被丟棄,實為可惜。


瀋陽老城為什麼是“九宮格”佈局?

瀋陽北塔


四塔是清太宗皇帝皇太極敕建的東、南、西、北四座塔寺。盛京四面各建莊嚴寶寺,每寺大佛一尊,左右佛二尊,菩薩八尊,天王四位,浮圖一座,東為慧燈郎照,名曰永光寺;南為普安眾遮,名曰廣慈寺;西為虔祝聖壽,名為延壽寺;北為流通正法,名曰法輪寺。四塔寺象徵四大金剛威鎮四方,護國安民,護佑 “國無祲災”、“五福齊來”。


皇太極即位後改明城的四門為八門,即撫近門(大東門)、內治門(小東門)、德盛門(大南門)、天佑門(小南門)、懷遠門(大西門)、外攘門(小西門)、福勝門(大北門)、地載門(小北門)。城門形制為:下面為磚築基座,中闢券洞門。洞門上面裡外都嵌有門額,上書門名,城門外書滿文,城門內書漢文。城門之上和角樓處,各建三層歇山式門樓,上鋪灰瓦,四面出廊,梁枋彩繪,硃紅地杖,宏偉壯觀。城門前有護城河,河寬十四丈五尺,周長十里二百零四步。城池的面積是東西寬三百九十三丈八尺,南北長四百二十五丈六尺,合計一千六百七十六萬零一二八平方尺,為兩千七百九十三點四畝。


瀋陽老城為什麼是“九宮格”佈局?

大南門


到了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政府撥款維修盛京城垣,並在盛京城外圍增築郭牆,即環繞磚城再修建由夯土築造的關城牆。關城牆高七尺五寸,周長三十二里四十八步。城牆與關牆中間地帶稱為關廂,廂內設立八關,即大東關、小東關、大西關、小西關、大南關、小南關、大北關、小北關。隨著廂內八關的出現,與八座城門相對應,在關牆四周建有八個邊門,即大東邊門、小東邊門、大西邊門、小西邊門、大南邊門、小南邊門、大北邊門、小北邊門。關門建造比較簡單,即用磚砌兩個高大門柱,上面築起一條橫枋,其上蓋有起脊灰瓦。這樣,盛京城就有了“八門”、“八關”、“八邊門”,從此盛京城就更加氣派了。


依照“八門”、“八關”、“八邊門”,按照滿族八旗統治需求,瀋陽城被劃分為八個區域。撫近門內及大東關為鑲紅旗界;內治門內及小東關為正紅旗界;德盛門內及大南關為鑲黃旗界;天佑門內及小南關為鑲藍旗界;懷遠門內及大西關為鑲白旗界;外攘門內及小西關為正黃旗界;福勝門內及大北關為正藍旗界;地載門內及小北關為正白旗界。這種皇宮佔據中央的一個區域,由清代軍政合一制度產生的八旗分據周圍的八個區域,讓每旗各守一方。宮廷與八旗間,都有著嚴格分界。而且宮廷內有御林軍護衛,外有八旗軍隊的雙層保護,加強了統治力量。


瀋陽城門歷經清代二百餘年,在康熙、乾隆年間,都曾經歷不同規模的重修、擴建。在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在日俄奉天會戰中,在大西門、小東門、大北門等處均有激烈戰事發生。俄軍把大炮架在城頭,日軍用排炮猛轟城垣,轟毀了幾座城樓和角樓,並將西南城炸開了大豁口。到了光緒末年,大東、小東關門皆圮毀,甕城上的城樓也先後頹廢,有的由三層改建為二層或一層,只有小西門城樓仍保留三層原貌。當時還在小西邊門重建一座門樓,上嵌“陪都重鎮”四字門額。


瀋陽老城為什麼是“九宮格”佈局?

復建後的懷遠門


按有關資料記載,1936年9月,開始拆毀大西城門。1941年扒掉了大東門。1951年7月,小西門、大南門,先後被拆除。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瀋陽古城的城樓、角樓、城門和城牆大都相繼被拆除。到20世紀90年代,瀋陽古城遺址,僅存東北角及西北角之間的四段牆基,總長約九十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