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討論為何變成你死我活?邏輯能力、思考能力、判斷能力是硬傷

公共討論為何變成“你死我活”?邏輯思維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判斷能力是硬傷

喬志峰

網友@西窗隨記 昨晚發的一條微博成了熱點,我看到時轉發已經超過8000,點贊近15萬。帖子有點長,但我覺得長得有價值,值得各位朋友看看,所以複製粘貼了一下——

公共討論為何變成你死我活?邏輯能力、思考能力、判斷能力是硬傷

就是沒有一個公共討論的環境,所以都沒受過公共討論的訓練,絕大部分人都不明白公共討論是什麼。只知道你和我觀點不同,那就是敵人,就要人肉、舉報、圍攻把你弄死。

記得以前有過關於是否應該接收難民的討論,有個經典的質問就是“你支持接收難民,那咋不把難民都接你家去啊。”這就是典型的不懂什麼叫公共討論。

公共討論是公民就公共政策發表個人意見。比如說,我支持接收難民,這個意思是說我支持把國家財政稅收的一部分用於難民的安置,然後就此談我的理由。你不支持,意思是不同意把稅收用在這裡,你認為應該用在別的地方,你可以談你的理由。這叫公共討論。你讓我把難民接到家裡去,那是斷絕了公共討論,變成私人攻擊了。

同理,我說我支持這個城市修一座橋,你可以反對,但是你不能說我支持修橋就讓我出修橋錢。因為我是對公共政策發表個人意見。

留學生這個問題也是。留學生是這個國家的公民,我認為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不能拋棄他們。你可以不這麼認為,說你自己的理由就行了。

非要變成什麼愛國恨國之爭,變成對個人的攻擊,人肉揭發舉報要求學校開除微博炸號。那就太下作了。

把不同意見都變成你死我活,就再也不存在公共討論了。

這位網友說得很對。現如今的輿論場上,有很多人,其實根本不知道“公共討論”是何物,他們的思維模式和認知水平,還停留在鬥爭哲學的層面上。具體的表現很典型,1,判斷事物極端化,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好像不如此便不足以表明自己“旗幟鮮明”似的;2,明明是公共討論,他們卻第一時間將其轉化為人身攻擊,偏離了公共討論的範疇和意義;3,對不同意見者恨之入骨、戾氣沖天,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

由於歷史、現實的種種原因,很多國人最欠缺的,是最基本的邏輯思維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判斷能力,而這些,才是公共討論存在的基礎和必要前提。有些人,簡直連判斷能力都沒有,就跑出來大放厥詞、要討論問題了,最終除了打打殺殺還能怎麼樣呢。

最後,附一篇我多年前寫的一篇文章——《若“事實判斷”不真實,則“價值判斷”無意義》。之所以要強調是“多年前寫的”,你懂的。

若“事實判斷”不真實,則“價值判斷”無意義

面對紛繁複雜的世界,我們經常要進行“判斷”。具有最基本的判斷能力,是做人最基本的素質。眾所周知,所謂“判斷”一般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事實判斷”,一個是“價值判斷”。而當今中國社會之所以百病叢生,我個人的看法是:部分人的“判斷”能力和“判斷”方法出了問題。

舉個例子。有媒體報道了這麼一件事情:9歲女孩餘玉就讀於南昌市某小學,在一次語文單元測試中,她寫了一篇扶起跌倒老人的作文,不料30分的作文只得了5分。語文老師的評語是:“現在這個社會,老人摔倒了還有人敢扶嗎?”這讓小余玉很茫然,書上都說了看見老人跌倒要扶,自己的想法為啥被老師否定呢?報道一出,輿論譁然,不少評論者更是對當事老師口誅筆伐,有人甚至發出了“不扶摔倒老人這是什麼教育”的激憤質疑。

當事老師的不妥之處,在於過於絕對化——畢竟,現在社會上還是有人敢扶跌倒老人的。但我們不得不承認,老師的評語反映了一部分甚至是一大部分社會現實。這也就是為什麼有很多網友們友支持這位語文老師,覺得他“說了大實話”的原因。“不扶摔倒老人這是什麼教育”的質疑,建立在該老師曾經教育或要求學生“不能扶摔倒老人”的基礎上。很顯然,老師並沒有這麼做,他只是坦誠說出了自己所認知的事實而已。論者之謬,不僅在於將別人的言行曲解化、擴大化,更是將其道德化甚至上綱上線了。

其實,如果想對學生作文下“判斷”應該分兩步走。第一步,是“事實判斷”:其一,學生的作文是真實的,還是胡編亂造?其二,當今社會“不敢扶老人”的現象是否存在,到底有多嚴重。新聞中有如下表述:“雖然此次作文中的事和人並非真事真人,卻是這個9歲女孩的率真想法。”這充分說明,當事老師的“事實判斷”並無太大問題,只是態度上略顯“偏激”罷了。第二步,是“價值判斷”:其一,學生寫作文該不該胡編亂造?其二,“不敢扶老人”對不對?我認為前者更重要,也更容易為人所忽略。胡編亂造的作文居然是“率真想法”,我實在理解不了這種為謊話洗白的邏輯。也難怪有人說世界上有兩種邏輯,一種是邏輯,一種是中國邏輯。如果我是那位老師,在進行了自己的“判斷”後會這樣下評語:其一,你的作文不真實。而真實是為人為文最重要的品質,以後當注意;其二,“不敢扶老人”在當今社會經常發生,但這是不對的;其三,從現在起我們都要說真話、做真實的人,並且從自身做起去改變不好的社會風氣。

當事老師並無大錯,卻遭受了鋪天蓋地的指責和質疑。何也?暴露的是當今社會很多中國人在“判斷”上存在的誤區:重視“價值判斷”,忽視“事實判斷”。遇到問題“價值判斷”先行、“事實判斷”靠邊站,首先想到的是“這件事對不對”、“怎麼做才符合主旋律”,而非“這件事是不是真實的”、“這件事的真相是什麼”。因此,中國成為了世界上最獨特的畸形道德大國。很多歷史和事實模糊不清甚至人為地成為“國家機密”,卻總是不斷地生產偉大的道德和劃時代的理論。道德是美好的、理論是高深的,但脫離了事實和實際的道德和理論不過是沙上建塔,只能讓人空歡喜一場。誰能永遠活在口頭上的看起來很美的道德和理論裡呢?

中國人迷信權威。“天地君親師”在封建社會里至高無上,或治國或齊家,號令之下莫敢不從。出現這種局面的前提,是必須堅信“天地君親師永遠都是對的”,無須對其言行進行“事實判斷”,只須按照其指引的方向前進就行了。於是,很多中國人就盲從,就跟風,就懶得動腦子;於是,就出現了一個人代替無數人思考,就出現了“一句能頂一萬句”。可事實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兒,稍有常識者都應該明白,沒有人永遠是對的,沒有人永遠不會犯錯誤。國家和民族亦然。因為一個人或幾個人的錯誤而導致整個民族和整個國家萬劫不復,類似的教訓還少嗎?如果具備了最簡單的“事實判斷”能力,此類低級錯誤是否就能避免了呢?

很多中國人不懂“事實判斷”,並非完全在於他們太傻,也並非完全在於他們不愛動腦子。中國有些聖人和偉人,有意無意地不提倡甚至不允許國民進行“事實判斷”,直接就向其灌輸欽定的“價值判斷”——我說的都是對的,你必須按我的價值觀想問題、做事情。他們為了達到“統一思想”的偉大目標,不惜動用整個國家機器的力量“政治掛帥”,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一個孔孟之道就統治中國兩千多年,堪稱世界奇觀。一旦這種單一的、強制的價值觀有問題,則必釀成大禍。無數歷史也恰恰證明了這一點。推進思想解放和思想多元化,最應該做的,就是允許和教會國民進行自己的“事實判斷”,並且不能對歷史和事實進行人為的處理和歪曲,應將真相毫無保留地公諸於眾。如果公眾都知道了事實,還會輕易眼含熱淚高呼“萬歲”嗎?

判斷是有順序的,“事實判斷”在前,“價值判斷”在後。“事實判斷”是根本,而很多所謂的“價值判斷”,其實是對無數“事實判斷”進行歸納總結後得出來的。任何正確的“價值判斷”必須建立在正確的“事實判斷”的基礎上。顛倒兩者的次序,必然導致偽道德和偽價值的盛行,最終帶來社會道德淪喪、價值觀混亂的惡劣後果。

也許有人會說,先有個“價值觀”擺在那裡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啊,最起碼讓人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以此來指導自己的行動。我不同意這種說法。這世界上沒有哪個“價值觀”完美無瑕,隨著時代的進步,“價值觀”也會隨之改變和進步。限定一種“價值觀”,或者是無知,或者是為了鉗制思想。即使那個所謂的“價值觀”永遠正確,這種違反人類認知規律的“倒推式邏輯”,也很可能會“播下龍種、收穫跳蚤”。肯定有人會為了迎合所謂的主流“價值觀”而削足適履,量身定做符合自己需要的“事實”。說白了就是“造假”。例如糧食畝產幾萬斤幾十萬斤那點事兒,先有個“價值判斷”擺在那裡:糧食產量創造奇蹟是光榮的,我們的制度是最好的;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在這一錯誤的“價值判斷”的倒逼下,有人就將很多畝糧食集中起來,都堆在一畝田裡,然後就意氣風發地開始“放衛星”了……

有人曾提出過一個觀點:“事實判斷”是公共的,“價值判斷”是自己的。這個觀點不一定完全對,但我認為有個底線必須做到:任何人不得對公眾進行正常的“事實判斷”設置障礙,任何人不得把自己的“價值判斷”強加於人。有了正確而透明的“事實判斷”,正確的“價值判斷”自然不期而至。把話題拉回此文開頭提到的那個事例,該教師雖然在“價值判斷”上有所偏頗,卻教會了學生尊重“事實判斷”,“功”大於“過”,比現在很多熱衷於拿虛假說教矇蔽孩子的教育者要強得多。當今社會為何假話、假貨橫行,道德、價值淪喪?無他,“判斷”出了問題,尤其是“事實判斷”出了問題。欲避免社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滑越遠”,請先把真相和“事實判斷”的權力還給大眾。面對一個事物,先要判斷它是真是假,然後才有資格有必要判斷它是好是壞、是對是錯。若“事實判斷”不真實,則“價值判斷”無意義。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