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静夜思》你掌握了什么知识?

豆苏苏


首先,我们通过学习诗仙李白这首《静夜思》,懂得了五言绝句的写作手法:工整对仗、平仄压韵、托物言情。一首好诗往往是含义隽永,景美言精,引人共鸣,达凡皆懂,千古不衰。其次,我们了解到诗人的生活习俗和品位。床即“窗”,也有卧具之意。皎洁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也斜射在敞开的屋门内。诗人客居他乡,远离喧闹的市井,闲坐于居室的寝具上,与月亮相伴,低头沉思,举首作吟,寄情家乡及亲人,表达了诗人清高自律、宁静致远、不忘初心的高尚情怀;第三,了解到节气时令的转换。皎洁的明光照在地上,好像铺了一层秋霜。这说明当时节气已是中秋之后,寒凉已至,孑然漂泊,更表达了诗人思念牵挂的浓浓乡愁!


晋侯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明亮的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好像小时候学的第一首诗就是李白的《静夜思》。当时读起来,没有感想。直到中学学了文学常识才发现原来这首诗中也有好多忽略的东西呢。

小时候都觉得“床前明月光”的“床”表示的就是现在的床,其实很多解释中都认为“床”是“窗”的通假字,进而又发现床还有很多其他的意思。

比如说,“床”指井台;指井栏;又指胡床,即轻便坐具,类似小板凳的东西。

从这首诗中,还可以学到一些读故事的方法,比如说,“疑是地上霜”的“霜”既突出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

这首诗后两句还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深化了思乡之情,“思”字运用的非常好,家乡的一草一木尽化在一个“思”字中,这便是一种巧妙的手法。

我在读出思乡之情的时候,还体味了诗词的美······


轻瑶


《静夜思》创作于公元726年(唐开元十四年)九月十五日,诗仙李白当时在杨州旅舍写下这首千古绝句,同时还作了一首《秋丘旅怀》。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很显然,这首诗描述的是诗人因身处异地他乡,夜晚来临,见月的银辉洒落在床前,孤独之感如寒霜般应景而生,不由地心中思念起远方的故乡。

对于诗中的“床”,今有五种不同的解释:

一:指井台。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有论文考证并发表在刊物上。

二:指井栏。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水井为木结构,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以防不谨。这方框形既象四堵墙,又象古代的床,故井栏又叫银床。栏还有一种专称,叫“韩”,《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的意思。

三:床即窗的同假字。

四:床的本意,即卧榻。

五:马未都认为,床应该解释为胡床,也称交床、交椅、绳床,古代一种可折叠的坐具。

我们从诗中的“床”一字,就可以学习到诗义之外的许多知识,这也取决于历代研究者对于诗中“床”之一字的颇多异议。

一首既简单又直白五言绝句,却能激起千古传唱,又怎不教吾辈顶礼而敬?



粤北空谷


《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净。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fresh611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全诗共四句,20个字。每个字都是常用字,连字成句,句意通达明了,组句成诗。每个字都像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精灵,打开另一个世界的窗口。

向世人诉说不同时代的思乡之情。可见,诗人李白运用汉文字己臻化境。千百年来,这首《静夜思》可谓是妇孺皆知,口口传颂。

静夜思 李白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下面我们来具体的欣赏一下这首神作。

诗人为什么写这首诗

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当时李白26岁。我们知道,李白是“诗仙”,更是“酒仙”。别人酒后吐“真言”,他是酒后作“诗言”。诗的质量与酒量成正比。

这次一个人在外走天涯,肯定没少喝。半斤烧酒下肚,诗人隔窗仰望天空一轮明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诗《静夜思》。

酒后迷幻,遐思冥想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两句诗是写实,也是叙事。李白的性格狂放不羁,自由散漫,不是个恋家的主。他崇尚“好男儿志在四方”,经常仗剑走天涯。遍游名山大川,寻仙访友,饮酒赋诗是他专业。

这次来到扬州,白天游西湖,逛寺院,舟车劳顿。回到旅舍喝个小酒,喝得有点高了,人困马乏刚要休息。忽然,一缕清辉,如水似银透过窗玻璃,倾泻进屋内,照射在床前李白的鞋子上。

由“疑”字可看出,李白有点迷糊了,恍恍惚惚感觉脚面好像扑了一层白霜,心想:嗯,又喝大了,躺在路边草丛中和衣而睡……突然一激灵,缓过神来,原来是调皮小月光在捉弄我呀。“霜”字,意味着寒冷,夜深人静,又由月光想到“霜”,反衬出了李白离家久远,做客他乡的孤单寂寞冷。

他虽然想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寻觅仙踪,广交宾朋,但思妻小念家乡之情,是人之常情,也免不了俗。“霜”字为下文抒情作下铺垫。

梦想照现实,乡愁溢于胸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抒情。李白正在迟疑,地上的白光到底是“霜”,还是别的什么东东时,有意无意一抬头。朦朦胧胧地一望,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一轮皎洁的明月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月亮这个特殊的星球,向来受古代文人墨客的青睐,作为寄予情愫的载体。唐朝时尤为盛行,如:孟浩然写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白居易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等,李白是唐代诗人中的代表,把月亮写到了极致。

秋月分外光明,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情怀,使人感到客居孤寂,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短短四句诗,诗人由月光兴起,到思乡结尾。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写得清新自然,简约直白。诗的内容是单纯的,同时却又是丰富的。

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人的言外之意比他已经写出来的要多得多。诗的构思细腻而款曲,却又是信口拈来、浑然天成。从这首《静夜思》里,我的确领会了李白的诗句,“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绝妙境界。


楂楂红


当然是这个“床”字了。

今传四种说法。

指井台、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窗”的通假字。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取本义

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胡床

马未都等学者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小璆球


静夜思,幼儿入门级诗歌,是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诗。

“床前明月光”的“床”字颇有争议,在几个版本当中我还是最喜欢“窗”这个含义,因为同后面的“地上霜”“望明月”相呼应,站在窗边才能望到月亮,也符合我们心目中诗人吟诗应该有的样子。

这首诗前两句描写月光,运用比喻手法,将月光撒到地上的样子比喻结成的霜,后两句表达思乡之愁,将月亮作为连接诗人与故乡的情感寄托,“望月念家乡,心中不免惆怅”。

整首诗将诗人看到的景色、身体的动作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完全融入其中,像是描写一个场景里的连贯动作,自然叙述,无华丽辞藻,却让人感同身受。

李白25岁辞亲远游,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26岁的李白离家1年,在扬州寄宿旅舍所做,此时的李白还年轻,与他后来诗词的豪放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如同我们现代年轻人一样,学有所成,满怀希望外出闯荡,但奈何想象丰满,现实残酷,只身一人在外,唯家中牵挂尚可寄托,古人同我们现代人的心路历程相通啊!


杖芒徐行


通过静夜思,首先我找到了交朋友的方法。

因为很多人都喜欢改编这首诗,在所有的唐诗中,《静夜思》是被改编次数许多,也是版本最多的,这就教会了我们什么呢?

就是做人要有才华还要懂得幽默。改编诗,又让人不反感,这是才华,改的诗让人接受,一般都离不开幽默,而才华和幽默,恰好是交友必备的品质。

另外,它还教会人欣赏的艺术,窗前的光,疑似地上霜,这就是生活的情趣啊。朱光潜在艺术人生中说人的一生要有趣,要学会欣赏。所以这首诗也让我们懂得欣赏。

还有就是让我们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静静的夜,看着月亮,原本是多好的意境啊,可是作者没有享受月景,而是想到了家。古人说,富贵还乡,作者这种状态下的想家,其实是对自己状态的不满,他难以启齿回家这件事,这对他来说是有危机感的。

所以,他这种居安思危的意识也值得让人学习!





文化人大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一个人在这个夜晚里边去思念家乡了,但是又回不去表达了他一个思念家乡的忧伤之情,只能借月光来寄托回家。


还咳咳咳天籁


看到网上太多对《静夜思》的解读,我也不再重复前人的回答了,只是自己单纯对这首诗的热爱,也因周围朋友在询问我哪首诗歌是自己最喜欢的时,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李白的《静夜思》,当看到这个题目更是想以抛砖引玉的文字,跟大家交流。


这首《静夜思》大概是自己识字之后便开始背诵的几首古诗之一,还包括李绅的《悯农》、骆宾王的《鹅》等朗朗上口的诗歌,简单的词语,押韵的节奏,是每一个人在孩童时期,最容易记住的韵律。



若是问我“通过《静夜思》你掌握了什么知识”,除了已有的对“床同窗”的考究外,其实我想回答的一句话是:


最简单的,才是最真情的。


有人评价李宗盛的歌曲“初识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对于这首《静夜思》来说,更是再恰当不过了。


少时背诵古诗,大多不能够完全理解诗人在当时的心情,多是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只要保证对偶句正确,没有错别字就万事大吉,而其中的含义,并没有学生太多在意,是的,因为背诵古诗的人,大都有一个身份——学生。


学生时代的我们似乎都是家中的宝,安心学习而无需考虑生活压力,家人的陪伴,朋友的围绕,未曾感受过什么叫做孤单,孤独和不安,自然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会产生太多的共鸣。


直到自己背起行囊,远赴他乡,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身份,打拼事业时,才想起小时候背诵的那首《静夜思》,也就是在那时,才会感叹一句“原来这首诗写的如此真实”。


床前明月光——不就是自己在大城市的出租屋里,独自看着窗外的月光,冰冷的月色照进屋内,仿佛更加重了空气的冰冷,无人交谈,无人吐诉,只能看着照射在床铺上的月光,独自体会这份孤独。


疑是地上霜——白天的奔波还能消除自己思乡的情绪,而到了夜晚,在静止的空气里,仿佛自己被世界遗忘一般,如梦初醒,时长不愿对自己一人在这冰冷的城市森林里独处的时间,没有家人的陪伴,没有亲人的问候,这眼前的月光像打在是叶子上的寒霜一样,冰冷。


举头望明月——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地球,同一个地球,更是同一轮明月,想念着此刻故乡的明月下,也会有亲人在思念我吧。在同一个时间段里,相隔数千公里的距离,以尽可能的方式使自己与家人能够在同一个空间里,这样也许可以抚慰自己思乡的心情。


低头思故乡——当视线离开明月,也仿佛又回到了现实世界里,特别是在万家灯火时,无论看到成双成对的情侣,还是看到三口之家的欢乐,回看自己,才发现,我只剩下“孤独”作伴,我的父母啊,我的兄弟姐妹,我的家人,我想念的家人们,你们在那里过的好吗?


二十个汉字,寥寥几笔,描写的却如此真实。



年少时,常常因为自己多读了几本书,在写作时多有炫技的嫌疑,必须有排比,必须有华丽的辞藻,还得有一些成语、歇后语、谚语穿插其中,甚至写一些生僻字,以彰显自己“知识渊博”,现在回头想想,令人笑掉大牙。


殊不知,最简单的才是最真情的,就像李白的《静夜思》,二十个汉字中里,都是小学生熟知的汉字,其中的语法,几乎同白话相当,可就是这样,恰恰把时年二十六岁的李白,在扬州旅馆的思乡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这才是诗人,这才是大师,这才是能把汉字使用的游刃有余的境界。


最简单就是最真情,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爱一个人就去说“我爱你”,想一个人就去说“我想你”,字数是少,笔画是少,几乎都不成句子的三个字,却包含自己最真挚的感情,千言万语不敌“我可以”,滔滔不绝不如“我愿意”。


李白的诗,是纯粹的,是普通的,也是高尚的,它单纯又丰富,它朴素且自然。


叫我怎能不爱它。




回答仅为一家之言,做抛砖引玉之意,望各位批评指正,相互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