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靜夜思》你掌握了什麼知識?

豆蘇蘇


首先,我們通過學習詩仙李白這首《靜夜思》,懂得了五言絕句的寫作手法:工整對仗、平仄壓韻、託物言情。一首好詩往往是含義雋永,景美言精,引人共鳴,達凡皆懂,千古不衰。其次,我們瞭解到詩人的生活習俗和品位。床即“窗”,也有臥具之意。皎潔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也斜射在敞開的屋門內。詩人客居他鄉,遠離喧鬧的市井,閒坐於居室的寢具上,與月亮相伴,低頭沉思,舉首作吟,寄情家鄉及親人,表達了詩人清高自律、寧靜致遠、不忘初心的高尚情懷;第三,瞭解到節氣時令的轉換。皎潔的明光照在地上,好像鋪了一層秋霜。這說明當時節氣已是中秋之後,寒涼已至,孑然漂泊,更表達了詩人思念牽掛的濃濃鄉愁!


晉侯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靜夜思》

“明亮的床前的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白霜。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好像小時候學的第一首詩就是李白的《靜夜思》。當時讀起來,沒有感想。直到中學學了文學常識才發現原來這首詩中也有好多忽略的東西呢。

小時候都覺得“床前明月光”的“床”表示的就是現在的床,其實很多解釋中都認為“床”是“窗”的通假字,進而又發現床還有很多其他的意思。

比如說,“床”指井臺;指井欄;又指胡床,即輕便坐具,類似小板凳的東西。

從這首詩中,還可以學到一些讀故事的方法,比如說,“疑是地上霜”的“霜”既突出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

這首詩後兩句還運用了動作神態描寫,深化了思鄉之情,“思”字運用的非常好,家鄉的一草一木盡化在一個“思”字中,這便是一種巧妙的手法。

我在讀出思鄉之情的時候,還體味了詩詞的美······


輕瑤


《靜夜思》創作於公元726年(唐開元十四年)九月十五日,詩仙李白當時在楊州旅舍寫下這首千古絕句,同時還作了一首《秋丘旅懷》。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很顯然,這首詩描述的是詩人因身處異地他鄉,夜晚來臨,見月的銀輝灑落在床前,孤獨之感如寒霜般應景而生,不由地心中思念起遠方的故鄉。

對於詩中的“床”,今有五種不同的解釋:

一:指井臺。中國教育家協會理事程實有論文考證並發表在刊物上。

二:指井欄。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水井為木結構,井欄有數米高,成方框形圍住井口,以防不謹。這方框形既象四堵牆,又象古代的床,故井欄又叫銀床。欄還有一種專稱,叫“韓”,《說文》釋:韓為“井垣也”。即井牆的意思。

三:床即窗的同假字。

四:床的本意,即臥榻。

五:馬未都認為,床應該解釋為胡床,也稱交床、交椅、繩床,古代一種可摺疊的坐具。

我們從詩中的“床”一字,就可以學習到詩義之外的許多知識,這也取決於歷代研究者對於詩中“床”之一字的頗多異議。

一首既簡單又直白五言絕句,卻能激起千古傳唱,又怎不教吾輩頂禮而敬?



粵北空谷


《靜夜思》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全詩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抒發了作者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抬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淨。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裡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於沉思之中。


fresh611


《靜夜思》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作品,這是一首五言絕句,全詩共四句,20個字。每個字都是常用字,連字成句,句意通達明瞭,組句成詩。每個字都像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小精靈,打開另一個世界的窗口。

向世人訴說不同時代的思鄉之情。可見,詩人李白運用漢文字己臻化境。千百年來,這首《靜夜思》可謂是婦孺皆知,口口傳頌。

靜夜思 李白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譯文: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下面我們來具體的欣賞一下這首神作。

詩人為什麼寫這首詩

這首詩,創作於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揚州旅舍,當時李白26歲。我們知道,李白是“詩仙”,更是“酒仙”。別人酒後吐“真言”,他是酒後作“詩言”。詩的質量與酒量成正比。

這次一個人在外走天涯,肯定沒少喝。半斤燒酒下肚,詩人隔窗仰望天空一輪明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詩《靜夜思》。

酒後迷幻,遐思冥想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兩句詩是寫實,也是敘事。李白的性格狂放不羈,自由散漫,不是個戀家的主。他崇尚“好男兒志在四方”,經常仗劍走天涯。遍遊名山大川,尋仙訪友,飲酒賦詩是他專業。

這次來到揚州,白天遊西湖,逛寺院,舟車勞頓。回到旅舍喝個小酒,喝得有點高了,人困馬乏剛要休息。忽然,一縷清輝,如水似銀透過窗玻璃,傾瀉進屋內,照射在床前李白的鞋子上。

由“疑”字可看出,李白有點迷糊了,恍恍惚惚感覺腳面好像撲了一層白霜,心想:嗯,又喝大了,躺在路邊草叢中和衣而睡……突然一激靈,緩過神來,原來是調皮小月光在捉弄我呀。“霜”字,意味著寒冷,夜深人靜,又由月光想到“霜”,反襯出了李白離家久遠,做客他鄉的孤單寂寞冷。

他雖然想著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尋覓仙蹤,廣交賓朋,但思妻小念家鄉之情,是人之常情,也免不了俗。“霜”字為下文抒情作下鋪墊。

夢想照現實,鄉愁溢於胸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兩句抒情。李白正在遲疑,地上的白光到底是“霜”,還是別的什麼東東時,有意無意一抬頭。朦朦朧朧地一望,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一輪皎潔的明月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淨!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月亮這個特殊的星球,向來受古代文人墨客的青睞,作為寄予情愫的載體。唐朝時尤為盛行,如:孟浩然寫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白居易的“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等,李白是唐代詩人中的代表,把月亮寫到了極致。

秋月分外光明,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情懷,使人感到客居孤寂,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裡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於沉思之中。

短短四句詩,詩人由月光興起,到思鄉結尾。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寫得清新自然,簡約直白。詩的內容是單純的,同時卻又是豐富的。

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言有盡而意無窮。詩人的言外之意比他已經寫出來的要多得多。詩的構思細膩而款曲,卻又是信口拈來、渾然天成。從這首《靜夜思》裡,我的確領會了李白的詩句,“自然”、“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絕妙境界。


楂楂紅


當然是這個“床”字了。

今傳四種說法。

指井臺、井欄

從考古發現來看,中國最早的水井是木結構水井。古代井欄有數米高,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內,這方框形既像四堵牆,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欄又叫銀床,說明井和床有關係,其關係的發生則是由於兩者在形狀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類同。

“窗”的通假字。

從意義上講,“床”可能與‘窗’通假,而且在窗戶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參照宋代版本,‘舉頭望山月’,便可證實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從時間上講,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對作者原意的忠誠度上,更加可靠。

取本義

即坐臥的器具,《詩經·小雅·斯干》有“載寐之床”,《易·剝床·王犢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說,講得即是臥具。

胡床

馬未都等學者認為,床應解釋為胡床。胡床,亦稱“交床”、“交椅”、“繩床”。古時一種可以摺疊的輕便坐具,馬紮功能類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類似物,兩邊腿可合起來。現代人常為古代文獻中或詩詞中的“胡床”或“床”所誤。至遲在唐時,“床”仍然是“胡床”(即馬紮,一種坐具)。


小璆球


靜夜思,幼兒入門級詩歌,是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詩。

“床前明月光”的“床”字頗有爭議,在幾個版本當中我還是最喜歡“窗”這個含義,因為同後面的“地上霜”“望明月”相呼應,站在窗邊才能望到月亮,也符合我們心目中詩人吟詩應該有的樣子。

這首詩前兩句描寫月光,運用比喻手法,將月光撒到地上的樣子比喻結成的霜,後兩句表達思鄉之愁,將月亮作為連接詩人與故鄉的情感寄託,“望月念家鄉,心中不免惆悵”。

整首詩將詩人看到的景色、身體的動作表達、內心的真實情感完全融入其中,像是描寫一個場景裡的連貫動作,自然敘述,無華麗辭藻,卻讓人感同身受。

李白25歲辭親遠遊,這首詩是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26歲的李白離家1年,在揚州寄宿旅舍所做,此時的李白還年輕,與他後來詩詞的豪放風格形成鮮明對比。如同我們現代年輕人一樣,學有所成,滿懷希望外出闖蕩,但奈何想象豐滿,現實殘酷,隻身一人在外,唯家中牽掛尚可寄託,古人同我們現代人的心路歷程相通啊!


杖芒徐行


通過靜夜思,首先我找到了交朋友的方法。

因為很多人都喜歡改編這首詩,在所有的唐詩中,《靜夜思》是被改編次數許多,也是版本最多的,這就教會了我們什麼呢?

就是做人要有才華還要懂得幽默。改編詩,又讓人不反感,這是才華,改的詩讓人接受,一般都離不開幽默,而才華和幽默,恰好是交友必備的品質。

另外,它還教會人欣賞的藝術,窗前的光,疑似地上霜,這就是生活的情趣啊。朱光潛在藝術人生中說人的一生要有趣,要學會欣賞。所以這首詩也讓我們懂得欣賞。

還有就是讓我們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靜靜的夜,看著月亮,原本是多好的意境啊,可是作者沒有享受月景,而是想到了家。古人說,富貴還鄉,作者這種狀態下的想家,其實是對自己狀態的不滿,他難以啟齒回家這件事,這對他來說是有危機感的。

所以,他這種居安思危的意識也值得讓人學習!





文化人大陳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詩人一個人在這個夜晚裡邊去思念家鄉了,但是又回不去表達了他一個思念家鄉的憂傷之情,只能借月光來寄託回家。


還咳咳咳天籟


看到網上太多對《靜夜思》的解讀,我也不再重複前人的回答了,只是自己單純對這首詩的熱愛,也因周圍朋友在詢問我哪首詩歌是自己最喜歡的時,我會毫不猶豫的回答——李白的《靜夜思》,當看到這個題目更是想以拋磚引玉的文字,跟大家交流。


這首《靜夜思》大概是自己識字之後便開始背誦的幾首古詩之一,還包括李紳的《憫農》、駱賓王的《鵝》等朗朗上口的詩歌,簡單的詞語,押韻的節奏,是每一個人在孩童時期,最容易記住的韻律。



若是問我“通過《靜夜思》你掌握了什麼知識”,除了已有的對“床同窗”的考究外,其實我想回答的一句話是:


最簡單的,才是最真情的。


有人評價李宗盛的歌曲“初識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對於這首《靜夜思》來說,更是再恰當不過了。


少時背誦古詩,大多不能夠完全理解詩人在當時的心情,多是為應付考試而死記硬背,只要保證對偶句正確,沒有錯別字就萬事大吉,而其中的含義,並沒有學生太多在意,是的,因為背誦古詩的人,大都有一個身份——學生。


學生時代的我們似乎都是家中的寶,安心學習而無需考慮生活壓力,家人的陪伴,朋友的圍繞,未曾感受過什麼叫做孤單,孤獨和不安,自然對“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不會產生太多的共鳴。


直到自己背起行囊,遠赴他鄉,以“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身份,打拼事業時,才想起小時候背誦的那首《靜夜思》,也就是在那時,才會感嘆一句“原來這首詩寫的如此真實”。


床前明月光——不就是自己在大城市的出租屋裡,獨自看著窗外的月光,冰冷的月色照進屋內,彷彿更加重了空氣的冰冷,無人交談,無人吐訴,只能看著照射在床鋪上的月光,獨自體會這份孤獨。


疑是地上霜——白天的奔波還能消除自己思鄉的情緒,而到了夜晚,在靜止的空氣裡,彷彿自己被世界遺忘一般,如夢初醒,時長不願對自己一人在這冰冷的城市森林裡獨處的時間,沒有家人的陪伴,沒有親人的問候,這眼前的月光像打在是葉子上的寒霜一樣,冰冷。


舉頭望明月——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地球,同一個地球,更是同一輪明月,想念著此刻故鄉的明月下,也會有親人在思念我吧。在同一個時間段裡,相隔數千公里的距離,以儘可能的方式使自己與家人能夠在同一個空間裡,這樣也許可以撫慰自己思鄉的心情。


低頭思故鄉——當視線離開明月,也彷彿又回到了現實世界裡,特別是在萬家燈火時,無論看到成雙成對的情侶,還是看到三口之家的歡樂,回看自己,才發現,我只剩下“孤獨”作伴,我的父母啊,我的兄弟姐妹,我的家人,我想念的家人們,你們在那裡過的好嗎?


二十個漢字,寥寥幾筆,描寫的卻如此真實。



年少時,常常因為自己多讀了幾本書,在寫作時多有炫技的嫌疑,必須有排比,必須有華麗的辭藻,還得有一些成語、歇後語、諺語穿插其中,甚至寫一些生僻字,以彰顯自己“知識淵博”,現在回頭想想,令人笑掉大牙。


殊不知,最簡單的才是最真情的,就像李白的《靜夜思》,二十個漢字中裡,都是小學生熟知的漢字,其中的語法,幾乎同白話相當,可就是這樣,恰恰把時年二十六歲的李白,在揚州旅館的思鄉之情描寫的淋漓盡致,這才是詩人,這才是大師,這才是能把漢字使用的遊刃有餘的境界。


最簡單就是最真情,在現實生活中也是這樣,愛一個人就去說“我愛你”,想一個人就去說“我想你”,字數是少,筆畫是少,幾乎都不成句子的三個字,卻包含自己最真摯的感情,千言萬語不敵“我可以”,滔滔不絕不如“我願意”。


李白的詩,是純粹的,是普通的,也是高尚的,它單純又豐富,它樸素且自然。


叫我怎能不愛它。




回答僅為一家之言,做拋磚引玉之意,望各位批評指正,相互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