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英:援鄂第63天,我们奋战在金银潭医院的最后一天

周海英:援鄂第63天,我们奋战在金银潭医院的最后一天

周海英,民进会员、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呼吸科副主任。除夕夜随上海首批医疗队飞赴武汉金银潭医院战斗在“抗疫”第一线,她也是金山区首批援鄂医疗队的队长。


周海英:援鄂第63天,我们奋战在金银潭医院的最后一天


3月27日


援鄂第63天,奋战两月余,今天是我们最后一天奋战在武汉金银潭医院。所有的病人该出院的都出院了,剩下的6个病人为了统一管理,今天全部转移到集中的病房。病人转移后,我们医疗队还主动留下来把病房打扫了一遍,队员们说:“我们得留下一个干干净净的病房,清扫掉仅剩的一点阴霾,我们一起迎接崭新的明天。”

黎明来临之前总有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昨天我是查房班,早上晨会决定先要把两个插管病人(其中一个是我们第三组的病人)转去南六楼ICU病房,郑领队、周教授和陈教授反复强调转运途中要确保安全、各个环节一定要衔接好。我正和往常一样在穿戴防护服,只听呼叫器在喊“**床抽搐了”,在办公室的医生通过对讲机向里面的护士了解发病情况,我们穿好防护后进入病房,这个病人新冠病毒核酸已经连续多次阴性了,因为患者去年确诊小细胞肺癌,所以我们这几日一直在联系医务科转到综合性医院治疗基础疾病。待我们进去的时候他已经不抽搐了,但是查体发现他一侧肢体肌力减退,双眼还是紧闭的,神志模糊,叫不醒,血压脉氧正常,心率快。

周海英:援鄂第63天,我们奋战在金银潭医院的最后一天

患者60多岁,有小细胞肺癌史,目前出现癫痫症状,难道是肿瘤颅内转移?还是脑梗塞?或是脑出血?这些都需要行头颅CT检查进行鉴别,但是检查途中万一再次出现癫痫发作,就有窒息的风险,后果不堪设想。经慎重考虑,周新教授和陈德昌教授一致决定还是先行气管插管,确保气道通畅,于是吴志雄主任娴熟地给他插好管,连接上呼吸机,我呼叫外面的医生联系CT室做好准备,护士备好抢救药品,备好氧气瓶,但是由于没有转运呼吸机,只能连接简易呼吸器,一路上陈护士长不间断地捏着气囊,我们几个推着床,一路奔向CT室,到了CT室门口,突然发现患者氧饱和度直线下降至70%!我们赶紧把病人推进去,接上CT室里的氧气瓶,同时让同行的护士赶紧回病房拿几个氧气袋来,75%、80%、90%,脉氧终于上来了,大家松了口气。我们几个人又合力将病人搬到CT检查床上,陈护士长继续给患者捏着气囊直到检查结束,我们再将病人转移到床上,接上氧气袋,返回病房。整个路程也就几百米的样子,可回程中我已经感觉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了。回到病房,还没坐下来喘口气,接到医务科通知我们组的插管病人可以转科到ICU病房了,这次我们准备更充分,有条不紊地把病人安全地送到南六楼,安全移交给那边ICU的医生和护士。

周海英:援鄂第63天,我们奋战在金银潭医院的最后一天

中午12点时才空下来,待我走出病房脱下防护服时,发现里面的工作服已全部湿透了。想想抢救时的惊心动魄,又想想病人们逐步安全移交,我的心里还是极其欣慰的。回到酒店快速洗了个澡,拿起冰箱里两罐饮料一下子“牛饮”光,才终于感觉舒坦多了。更值得欣慰的是,工作群里发来了信息,队员们说我们抢救的那个突发癫痫病人下午也安全转移到集中病房。

周海英:援鄂第63天,我们奋战在金银潭医院的最后一天

今天是最后一天在金银潭医院上班了,因病人的减少与归家的心切,感觉大家都比较轻松,我们组还剩两个病人需要转科,我把转科记录写好,把前期出院的病史整理好。没多久,医务科来电通知床位已经安排好可以转科了,大家最后一次穿上防护服进入病房,把病人一个个安全转送到综合楼后,回到我们曾经战斗过的病房,里面只有空空的病床和呼吸机监护仪等设备,此时的我们既有胜利的喜悦,又有点莫名的不舍。

周海英:援鄂第63天,我们奋战在金银潭医院的最后一天

我将归矣,望你们一切都安好!


周海英:援鄂第63天,我们奋战在金银潭医院的最后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