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因削藩而身败名裂,他是如何做的?

希望星晨58298869


明太祖分封诸子为王,以加强边防,藩屏皇室。诸王之中,以北方诸王势力较强,又以秦王朱樉、晋王朱棡与燕王朱棣的势力最大。

为防止朝中奸臣不轨,明太祖规定诸王可移文中央捉拿奸臣,必要时得奉天子密诏,领兵“靖难”(意为“平定国难”)。同时为防止诸王尾大不掉,明太祖也允许今后的皇帝在必要时可下令“削藩” 。

1398年明太祖驾崩,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即明惠宗(亦称建文帝、明惠帝)。明惠宗为巩固皇权,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杀。

在削藩顺序上,齐泰认为应先削实力最强的燕王,时户部侍郎卓敬亦上疏请改燕王封地于南昌 ;但黄子澄反对,认为燕王有功无过,为了争取舆论支持,应该先找有问题的亲王下手。惠帝支持黄子澄,遂先后废除五位亲王。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削周王。因周王是燕王同母兄弟,而朱允炆怕他与燕王呵成一气,于是决定先废周王。时周王次子朱有爋告发父亲谋反,于是派曹国公李景隆以备边之名经过开封,将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废为庶人,迁往云南蒙化 (今云南巍山)。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湘王柏惧,无以自明,阖宫焚死;齐王被软禁在南京;代王被软禁在封地大同。两个月后,削岷王,废为庶人,徙漳州 。

而后,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的精兵,准备削除燕王。结果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靖内难”的名义起兵,最后迂回南下,占领京师,是为靖难之变。朱棣即位,即明成祖,年号永乐。明惠宗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 。


大明人


朱允文最终失败告终。第一,朱允文不善用人。他用的方孝孺,齐泰和王子橙都是一些文人,书呆子。这些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我认为削藩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大事,对付的人也是非常的狡猾,应该用一些阴谋家和军事人才。第二,手下没有人曾善战的武将。没有一个有军事才能的武将。有军事才能的都被朱元璋杀功臣的时候杀光了,一旦你朱棣开战,败多胜少。第三,自己假仁假义。在削藩的时候。如果果断坚决的话,那些藩王基本上就没有反抗的能力。但朱允文指示:不要让我背上杀叔的恶名!导致手下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下手。是下狠手?下死手?还是留一手呢?在犹豫不决中,最终错失了削藩最好的时机,让朱棣占了先机!。


劳熊


朱允炆本来以皇太孙的身份继承大统,抛开家族辈分来说。对于早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叔叔们,不管是政治手段、军队影响力各个方面都有所不及。而明太祖朱元璋的初衷分封各个儿子到地方为王本来是为了贯彻‘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思想。

但是万万没想到太子朱标的早逝,而且偏偏还选择皇太孙朱允炆这样的隔代继承人。再加上朱元璋留下辅助他的齐泰和黄子澄两位大臣,以政治手段整治各地军权在握的藩王,而且推动过程中太过急功近利,一边对朱允炆诉说藩王势力的坏处,一边描述心中所谓的理想抱负。最终导致朱棣以清君侧为名攻入南京导致朱允炆身败名裂。


夕峰说历史


建文帝失败名列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建文帝生性软弱仁慈,没有身为帝王该有的果断谋略。建文帝从小接受严格的儒家教育,最讲究仁义道德,他不愿背负诛杀叔叔的罪名,正是这份仁慈害了他。朱允炆在下令削藩之初便下令不准诛杀朱棣,但是行军打仗最讲究就是擒贼先擒王,建文帝未必不知道这个道理,但是由于他的这一命令,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二是建文帝不善用人。他身边都是一群儒生,这些人往往只会照本宣科,满口仁义,根本不懂军事,更没有一个可以任用的武将,而朱棣从小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既锻炼了他的胆识,又在身边聚集了一批忠臣良将,而朱棣手段高明,牢牢笼络住这些部下,终于在靖难之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建文帝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是建文帝的统治集团内部不和,当时朝廷内部对削藩之事议论纷纷,流言四起,但是建文帝根本不能知人善任,更不会明辨是非,采纳忠臣谏言,而且由于他的软弱,也不能很好的制止这些言论,从而动摇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根基,给朱棣可乘之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