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土地”到“金土地”——我市農業譜寫高質量發展篇章

吳忠網記者 丁寶萍

大河流潤,沃野千里。

黃河九曲迴腸,天下聞名。黃河在這裡順勢而為,秦、漢、唐時“引黃灌溉”的黃河灌區,千年來為吳忠人民帶來了富庶和美好。

春日的吳忠大地上,一條條平整筆直的“村村通”公路、一片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一個個不斷崛起的農業特色產業,讓人真真切切感受到農村經濟發展給這片土地帶來的勃勃生機。去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73.9億元,同比增長3.8%,增速位居全區第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37.3元,同比增長10.7%,增速位居全區第二。

推進“五優”蔬菜基地建設,加快蔬菜外銷市場建設,全面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開展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不斷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今年,我市農業農村工作重點圍繞做好調、轉、增、融“四篇文章”,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確保順利完成全年農業農村工作各項目標任務。

農業興則根底強,農業福則地方盛。從“傳統農業”到“設施農業”,從“單打獨鬥”到“知天而作”,從“看天吃飯”到“知天而作”,從“單一生產”到“多元發展”,吳忠正沿著規模化、產業化、科技化、品牌化經營的路子,開啟現代農業新徵程……時下,吳忠農業產業正以嶄新的姿態、源源的活力,回饋著這方土地。

從“黃土地”到“金土地”——我市農業譜寫高質量發展篇章

品牌助推 土裡長出“金疙瘩”

農產品的“金”字招牌是一個地方現代農業的閃亮名片。利通區千方百計加強綠色農業品牌建設,著力補齊農產品品種多、品牌少、名牌缺的短板,促進由“農產品小區”向“農產品品牌大區”轉變。

春日的吳忠,萬物生長。在利通區郭家橋鄉山水溝村特色產業示範園的溫室大棚內卻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一顆顆泛紅的草莓從葉蔓中探出頭來,讓人垂涎欲滴。一個個紅彤彤的西紅柿躲藏在綠色的葉子裡,像是害羞的小姑娘的臉龐,讓人喜愛。

以豐富居民“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為重點,我市著力打造精準高效、休閒觀光農業,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提供了新動能。多年來的持續發展,我市形成了以吳忠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蔬菜產業高新技術引領示範,利通區和青銅峽市為重點的設施蔬菜發展區域,紅寺堡區、鹽池縣、同心縣為重點的露地蔬菜、黃花菜發展格局,以日光溫室、大小拱棚為主的設施農業和露地瓜果蔬菜相互結合、相互補充的循環生產模式,產業呈現出強勁發展勢頭。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有效推進了設施農業的發展,溫室大棚的種植率和利用率大大提高。

從“黃土地”到“金土地”——我市農業譜寫高質量發展篇章

今年,我市種植業將抓好“三穩一減一增”,畜牧業抓好“三增一恢復”。因地制宜優化種植結構,調減籽粒玉米種植面積20萬畝,改種青貯玉米、苜蓿等飼草。鼓勵發展“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突出發展小雜糧、中藥材等富民鄉村產業,多渠道促進農民持續增收。鼓勵“出戶入園”,支持建設養殖專業村和規模養殖場,帶動吳忠市肉牛新增3萬頭。實施利通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五里坡生態養殖園區四期等項目。緊扣打造200億奶產業發展聚集區目標,抓緊出臺發展規劃和奶業振興方案。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作為現代農業的重要形式,設施農業正逐步成為我市農民“看得見、摸得著”的富民產業。利通區點點紅草莓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白宗英說:“建起了的蔬菜大棚,自產自銷,掙錢有來路,大傢伙的日子更紅火。”

從“黃土地”到“金土地”——我市農業譜寫高質量發展篇章

我市堅持質量興農、科教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推進我市農產品優質化、特色化、綠色化、品牌化發展,由增產轉向提質導向,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提高農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施特色優勢農產品品牌培育工程,依託“中國灘羊之鄉”“中國甘草之鄉”優勢,打響“寧夏大米”“鹽池灘羊”等區域公用品牌。充分發揮全國35個優質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外銷作用,積極組織經營主體參加各類展會,持續開展宣傳推介,進一步提升了我市區域公用品牌、農業企業品牌和農產品品牌的知名度,增強了市場競爭力。

因地制宜 一批典型村舊貌換新顏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這是陶淵明筆下如夢如幻的桃花源。如此美景,在我市實施美麗村莊項目建設的村莊裡,得到了生動印證。

3月27日,在鹽池縣高沙窩鎮二步坑村興武營明長城腳下,新建設的農民新居顯得別具特色。水泥硬化的鄉間小道,整齊美觀的農家小院,錯落有致的圍欄果園,成為鄉村一道別致的景觀。

51歲的孫金花正在打掃自家小院,院裡院外被拾掇得乾淨整潔,白牆灰瓦、古色古香的房屋在正午陽光照射下分外奪目。她說:“村裡環境好了,越來越多的城裡人也願意來我們這裡玩。收入高了,日子也越過越好。”幾年來,由於誠信經營,孫金花家的農家樂開得越來越紅火,一家人的日子也是越過越充實。

從“黃土地”到“金土地”——我市農業譜寫高質量發展篇章

廁所改造是城鄉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我市以廁所改造為“小切口”,做好民生改善“大文章”,並根據各縣(市、區)實際情況,合理選擇廁所改造模式,推動全市廁所糞汙有效治理,把小廁所這件民生大事辦實辦好。今年,我市將全面推進農村“廁所革命”,開展農村常住人口及需改廁戶數摸底調查,加大對各縣(市、區)的督查指導,確保利通區、青銅峽市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5%以上,山區“衛生廁所”普及率明顯提高。

記憶中的鄉村,鄉愁中的田園,正在經吳忠人民的巧手,編織成美麗幸福的家園。天藍、地綠、水清、路暢、城美、人旺、業興的美麗吳忠已然呈現。

多種模式 高質量推進農村脫貧

隨著脫貧工作的深入,農村扶貧工作關鍵在於增強內生動力。

秉承上述理念,我市強化實施一批扶貧項目,因地制宜培植特色產業,全力推動“輸血”扶貧向“造血”扶貧轉變。

近日,來到紅寺堡區鵬勝臻麓酒莊,一陣葡萄酒的香味撲鼻而來。該酒莊經理呂樂樂和工人正在討論葡萄酒的釀造情況。該酒莊自有葡萄種植基地1000畝,認定和流轉農民土地3000畝。葡萄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每畝的用工量在10人次,這給當地老百姓就近就業帶來了幫助。呂樂樂算了一筆賬:“我們每年支出的勞務費有400萬元,再加上土地流轉費用,總計支付600萬元。這些收益可以助力當地的脫貧攻堅。”

從“黃土地”到“金土地”——我市農業譜寫高質量發展篇章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變物資“輸血”為自我“造血”。近年來,我市脫貧攻堅再發力,深入實施產業引領脫貧致富行動,因地制宜發展增收帶動作用明顯的種植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特色手工業、休閒農業、鄉村旅遊和特色產業基地、農產品加工服務基地,增強貧困農戶“造血”功能作為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讓更多貧困戶從過去的“等靠要”到現在積極主動找活幹,使產業扶貧在脫貧攻堅中挑大樑,確保貧困戶脫貧不返貧。同時,我市全面推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在清產核資的基礎上,積極開展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界定、章程制定、機構設置、股權量化等工作,落實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對集體股份的佔有權、收益權。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馬長貴說,今年,我市將培育主體促帶動,實施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工程,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規範提升,新增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0個、家庭農場1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5個。發揮奶業、黃花菜等產業聯盟、協會和產業聯合體作用,推進利益聯結、抱團取暖,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健康穩定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