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土地”到“金土地”——我市农业谱写高质量发展篇章

吴忠网记者 丁宝萍

大河流润,沃野千里。

黄河九曲回肠,天下闻名。黄河在这里顺势而为,秦、汉、唐时“引黄灌溉”的黄河灌区,千年来为吴忠人民带来了富庶和美好。

春日的吴忠大地上,一条条平整笔直的“村村通”公路、一片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一个个不断崛起的农业特色产业,让人真真切切感受到农村经济发展给这片土地带来的勃勃生机。去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3.9亿元,同比增长3.8%,增速位居全区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37.3元,同比增长10.7%,增速位居全区第二。

推进“五优”蔬菜基地建设,加快蔬菜外销市场建设,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不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今年,我市农业农村工作重点围绕做好调、转、增、融“四篇文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确保顺利完成全年农业农村工作各项目标任务。

农业兴则根底强,农业福则地方盛。从“传统农业”到“设施农业”,从“单打独斗”到“知天而作”,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单一生产”到“多元发展”,吴忠正沿着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品牌化经营的路子,开启现代农业新征程……时下,吴忠农业产业正以崭新的姿态、源源的活力,回馈着这方土地。

从“黄土地”到“金土地”——我市农业谱写高质量发展篇章

品牌助推 土里长出“金疙瘩”

农产品的“金”字招牌是一个地方现代农业的闪亮名片。利通区千方百计加强绿色农业品牌建设,着力补齐农产品品种多、品牌少、名牌缺的短板,促进由“农产品小区”向“农产品品牌大区”转变。

春日的吴忠,万物生长。在利通区郭家桥乡山水沟村特色产业示范园的温室大棚内却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一颗颗泛红的草莓从叶蔓中探出头来,让人垂涎欲滴。一个个红彤彤的西红柿躲藏在绿色的叶子里,像是害羞的小姑娘的脸庞,让人喜爱。

以丰富居民“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为重点,我市着力打造精准高效、休闲观光农业,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了新动能。多年来的持续发展,我市形成了以吴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蔬菜产业高新技术引领示范,利通区和青铜峡市为重点的设施蔬菜发展区域,红寺堡区、盐池县、同心县为重点的露地蔬菜、黄花菜发展格局,以日光温室、大小拱棚为主的设施农业和露地瓜果蔬菜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循环生产模式,产业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有效推进了设施农业的发展,温室大棚的种植率和利用率大大提高。

从“黄土地”到“金土地”——我市农业谱写高质量发展篇章

今年,我市种植业将抓好“三稳一减一增”,畜牧业抓好“三增一恢复”。因地制宜优化种植结构,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20万亩,改种青贮玉米、苜蓿等饲草。鼓励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突出发展小杂粮、中药材等富民乡村产业,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鼓励“出户入园”,支持建设养殖专业村和规模养殖场,带动吴忠市肉牛新增3万头。实施利通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五里坡生态养殖园区四期等项目。紧扣打造200亿奶产业发展聚集区目标,抓紧出台发展规划和奶业振兴方案。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形式,设施农业正逐步成为我市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富民产业。利通区点点红草莓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白宗英说:“建起了的蔬菜大棚,自产自销,挣钱有来路,大家伙的日子更红火。”

从“黄土地”到“金土地”——我市农业谱写高质量发展篇章

我市坚持质量兴农、科教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推进我市农产品优质化、特色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由增产转向提质导向,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培育工程,依托“中国滩羊之乡”“中国甘草之乡”优势,打响“宁夏大米”“盐池滩羊”等区域公用品牌。充分发挥全国35个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外销作用,积极组织经营主体参加各类展会,持续开展宣传推介,进一步提升了我市区域公用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因地制宜 一批典型村旧貌换新颜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是陶渊明笔下如梦如幻的桃花源。如此美景,在我市实施美丽村庄项目建设的村庄里,得到了生动印证。

3月27日,在盐池县高沙窝镇二步坑村兴武营明长城脚下,新建设的农民新居显得别具特色。水泥硬化的乡间小道,整齐美观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的围栏果园,成为乡村一道别致的景观。

51岁的孙金花正在打扫自家小院,院里院外被拾掇得干净整洁,白墙灰瓦、古色古香的房屋在正午阳光照射下分外夺目。她说:“村里环境好了,越来越多的城里人也愿意来我们这里玩。收入高了,日子也越过越好。”几年来,由于诚信经营,孙金花家的农家乐开得越来越红火,一家人的日子也是越过越充实。

从“黄土地”到“金土地”——我市农业谱写高质量发展篇章

厕所改造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我市以厕所改造为“小切口”,做好民生改善“大文章”,并根据各县(市、区)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厕所改造模式,推动全市厕所粪污有效治理,把小厕所这件民生大事办实办好。今年,我市将全面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开展农村常住人口及需改厕户数摸底调查,加大对各县(市、区)的督查指导,确保利通区、青铜峡市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山区“卫生厕所”普及率明显提高。

记忆中的乡村,乡愁中的田园,正在经吴忠人民的巧手,编织成美丽幸福的家园。天蓝、地绿、水清、路畅、城美、人旺、业兴的美丽吴忠已然呈现。

多种模式 高质量推进农村脱贫

随着脱贫工作的深入,农村扶贫工作关键在于增强内生动力。

秉承上述理念,我市强化实施一批扶贫项目,因地制宜培植特色产业,全力推动“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

近日,来到红寺堡区鹏胜臻麓酒庄,一阵葡萄酒的香味扑鼻而来。该酒庄经理吕乐乐和工人正在讨论葡萄酒的酿造情况。该酒庄自有葡萄种植基地1000亩,认定和流转农民土地3000亩。葡萄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每亩的用工量在10人次,这给当地老百姓就近就业带来了帮助。吕乐乐算了一笔账:“我们每年支出的劳务费有400万元,再加上土地流转费用,总计支付600万元。这些收益可以助力当地的脱贫攻坚。”

从“黄土地”到“金土地”——我市农业谱写高质量发展篇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变物资“输血”为自我“造血”。近年来,我市脱贫攻坚再发力,深入实施产业引领脱贫致富行动,因地制宜发展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手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基地、农产品加工服务基地,增强贫困农户“造血”功能作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让更多贫困户从过去的“等靠要”到现在积极主动找活干,使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挑大梁,确保贫困户脱贫不返贫。同时,我市全面推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章程制定、机构设置、股权量化等工作,落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集体股份的占有权、收益权。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马长贵说,今年,我市将培育主体促带动,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个、家庭农场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5个。发挥奶业、黄花菜等产业联盟、协会和产业联合体作用,推进利益联结、抱团取暖,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