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萬人搶著自宮,遊行示眾都攔不住,明朝太監到底有多吃香?


桃槐之交,百無聊賴,偶刷飯圈,適逢春意盎然,圈中灑狗糧者甚多,常一佳容女子,或對鏡貼妝,或細嗅石玫,或斟一夜光,嘆此夜漫長,所言甚多者,唯“老公”也。

2萬人搶著自宮,遊行示眾都攔不住,明朝太監到底有多吃香?


欣然起行,欲問度娘,然框中“老公”初顯,後自接“中貴人”。吾大驚,原“老公”者,貴人也!探其究,恍然大悟,此“貴人”非彼“貴人”,何解?此“貴人”,太監也。

清時,京中有妓者,住於夜樓,燈火相映,光彩照人。本侍於大人,奈何常有中貴人花心殘留,不得圓滿,只洩其欲。京中妓者惡之,私下議之曰“老公”,實屬蔑也。

既來之,則安之。吾問度娘:“中貴人平生何樣?”

度娘曰:“自己瞅。”

太監的產生

沃茲基·碩德曾言:“想要探究一個人或一個群體的形成、特點,歷史,往往是最佳的搜尋場所。”

早在原始氏族社會,就有了一種叫“宮”的處罰。到了夏朝,隨著意識形態的上升,“宮”也改名叫“宮刑”。

商朝時,他們對戰敗俘虜的處罰就是在男性身體突出部位砍一刀,也取了一個很貼切的名字,叫“凸刀”。

而《周禮·秋官·私刑》注:“宮者,丈夫割其勢,婦人閉於宮中。”有此可知,在遙遠的時候,太監不僅有男的還有女的,簡單來說就是男的砍小兄弟,女的去子宮。畢竟,後宮中,防男也要防女。

中國最早的有史有據的太監記載是在春秋,源自一個“舔狗”。

春秋時期的霸主齊桓公有三個近臣,易牙,開方和豎刁,為了討好齊桓公費盡心思,易牙給齊桓公做好吃的,為了滿足他的食慾,殺了自己的兒子做給他吃。開方是衛國國君的長子,為了齊桓公不惜拋妻棄子。

而豎刁就更有意思了,為了全天候二十四小時不間斷死皮賴臉照顧齊桓公,這傢伙給了自己的小兄弟一刀,然後住進了宮裡。

再之後就是漢朝了,這時候的太監可不一般了,準確的說,是有了質的飛躍。因為漢朝政策的緣故,死刑是可以被抵消的。

一就是交錢;二就是受宮刑,給自己小兄弟一刀。有些不小心觸怒龍顏被判死刑的高官,沒錢又因身負重任不能死,就只能選擇宮刑,詳見史學大家司馬遷。漢朝的“內侍”也就就地取材,總之長安洛陽貴人多,犯事的,也不會少。

到了唐宋,中原地帶湧現出一大批太監。唐時甚至有“良胄入侍”的制度,就是中下層官員弟子,家世清白之人割了小兄弟入宮為宦,神奇的是,這事還存在激烈的競爭。

到了明清,高潮就來了,不用多說,光是影視劇中有關太監題材的,背景多是在明清時期。

明朝是是宦官的頂峰時代,一方面是朱元璋加強中央集權,大搞特務和錦衣衛。另一方是明成祖打破了朱元璋“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的禁制,設東廠,恢復錦衣衛,廠衛合勢。

漸漸的明朝自宮成風、太監冗員,民間很多百姓就有自行自宮然後進宮找工作,因為比起苦讀儒家典籍、寫八股文並且通過層層科考的方式,這麼做反而更容易吃皇糧。

比如1474年至1475年的冬天,有54位自宮者找上禮部,要求入宮服務,於是成化帝命錦衣衛前去恢復秩序,這群人隨之被捕,遊街以示羞辱。兩年後,又有2000名自宮者進犯禮部,禁衛軍花了將近10天時間,才將他們全數圍捕。

1620年,約2萬名自宮的人湧入京城,乞求朝廷給予工作,說啥都能幹。

無奈被拒後,這些求職者賴在京城不走,變成一群四處搗亂的暴民。

禮部與兵部的管事者擔心出亂子,開始採取措施防範暴亂,結果這些人被趕回家鄉。

最後,因為沒找到工作,他們中有些人覺得無顏見家鄉父老,便自殺了結。

到了清朝這樣的風氣也沒有改變,還有民間的淨身所因閹割手藝高超被授予六品頂戴。

隨著歷史的進展,社會風氣的延續,太監這一階層漸漸壯大,不再是一個兩個容易解決的問題了,可以說,他們已然是一職業鏈。

工資與養老

既然是職業了,那麼職業最關的問題自然也會有,那就是工資與養老,工資的事太監們不怎麼關心,畢竟吃喝都在宮裡,又不能出宮,有錢也沒處花,只能存著,存著幹嘛?充當“退休金”,讓自己自自然然死亡,為什麼這樣說。

太監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悲慘的一個工種了,還沒開工就先受了工傷,還是不能挽回的那種,在宮裡,絕大多數都是做奴才的,捱罵捱打。當他們老去了就更悲劇了。

一般來講,太監是不能死在宮裡的。眼見不能幹活了,太監要麼自動告老,要麼被安排出宮。出宮前,通常講點人性的會發放一些遣散費。

前面的都不是問題,等這些太監出了宮門,問題來了,畢竟在皇宮內院生活了一輩子,這下突然離開了,那真是兩眼一抹黑,不知道去哪裡。

那些有錢有權的太監還好說,多半在外面收了養子。要是養子有點良心,會派輛馬車來接一下,在宮門口執手相看淚眼,這個情景有點像接人出獄。

要是再有錢一點,像清末的小德張、李蓮英,都有私宅。還有唐朝的大太監們,下班就回自己的私宅住。他們退休就簡單了,回到私宅享清福就是。

也有的大太監出巨資、買地皮、建寺廟,把寺院當成投資的同時也作為以後的養老院。

明清兩代,北京新建2344座寺廟,其中有330座是公公建的養老院。比如:北京的大慧寺、萬壽寺、法海寺、永濟寺、還有魏忠賢的碧雲寺。

有錢又有權的太監畢竟是少數,大多數的還是沒錢又沒權的小太監,有些因衝撞了宮中貴人就被弄死了,有些因為參與政變消失了,但總有些能苟活下來的。

退休的時間雖然到了,可早年受過工傷,導致沒有子女,享受天倫之樂是不可能享受了,這輩子都不可能了。但是,也不要太灰心,社會還是有人文關懷的。

為了讓這些太監安度晚年,專門行業公會出現了,它們的任務就是給太監們安排晚年生活。就有點像現在的敬老院,交錢上去,照顧吃喝,畢竟存了一輩子的錢,就現在能花了,留著連黴都不能發。

一個人若是要生活,光是物質生活肯定是不夠的,還要有精神生活。太監們的物質生活是有著落了,可精神上,誰來滿足?

太監們一輩子呆在宮裡,過慣了單調而重複的生活,一旦恢復了自由反而不知道怎麼辦。大家看《肖申克的救贖》,裡面有一個犯人,年輕時就被關了,到老了被假釋出獄,結果無法適應社會,直接上吊了。

退休太監也有這樣的問題,他們因為身體的殘疾遭受社會的歧視,連逛青樓都被笑“老公”,平時也沒有朋友,所以整天花錢買醉,在迷離中度過自己淒涼的晚景。

這還不算最慘的,更慘的太監也有!

年輕時受人欺負,沒攢下太多銀錢,這些人出了宮,哪也不去,徑直向著收容機構走去。

2萬人搶著自宮,遊行示眾都攔不住,明朝太監到底有多吃香?


一般都是政府或者是太監行會設立的太監養老處,掛的牌子多是寺廟、祠等等,比如清朝有一個褒忠護國祠,專門收留太監。生活品質是不怎麼好,但好死不如賴活著,不是嗎?

養老養老,養著養著就會去世,這是人生常態,自然規律,太監也不能例外。古人講究入土為安,那麼太監呢?

太監也要入土,不過入土前,需要將自己的小兄弟給贖回來,這叫“贖蘭”,之後才可以入土為安。

如果有家的,就葬在家族墓地,如果沒有,也有太監專屬墓地,一般就在安置太監的寺廟附近。

比如前面的褒忠護國祠,它後面就有一處太監的墓地。那個地方風水好,後來在那裡建成了八寶山公墓。

另一個埋葬太監的地方就是現在的中關村。以前那個地方比較荒涼。從明朝開始,有太監在這裡買地,一來辦太監養老院,二來修太監墓地。所以這塊地被稱為“中官兒”,也叫“中官墳”,是太監生前死後的聚集地。後面邁進了新世界,不好聽也不吉利,就改名為中關村。

2萬人搶著自宮,遊行示眾都攔不住,明朝太監到底有多吃香?


太監的一生

太監的生活是否像影視劇那樣可以和宮女組個伴兒,沒事賭賭錢實難考證,而我們所知曉的太監都是些大太監,牛一點的連皇帝都管不了,更別說什麼受欺負了,可那些小太監呢?

2萬人搶著自宮,遊行示眾都攔不住,明朝太監到底有多吃香?


也許是在某個饑荒時,為了討口飯吃,割了小兄弟進了宮,也許是家族為了持續榮光安插進皇宮的棋子,也許是為了追求極高的權力滿足慾望,也許是為了保命,有很多種可能。

他們中的確存在濫用職權,謀反,營結私黨之徒,他們也曾為禍朝綱,為一己私慾讓天下民不聊生,可其中依舊有著閃耀的名字即使隔著層層塵埃依舊能看清。

2萬人搶著自宮,遊行示眾都攔不住,明朝太監到底有多吃香?


發明造紙術,造福世界人的蔡倫;恭謹勤奮,因功封王的趙默;歷事六帝,忠謹本分的馮存亮;改一字救千人的張居翰,等等。

這些人的功績,許多人一輩子都趕不上。無論是風光無限還是沉死枯井,無論是豐功偉績還是劣跡斑斑,都離不開的是命運的無常。

當其老矣,坐於槐下,酣睡於蔭,行人駐足,瞥之,笑:“此乃一老公。”其笑不語,然復問:“汝悔之?”

其亦不語,只揮手如逐蠅,行人笑曰“悔矣。”其仍不語,行人復曰:“悔矣!”

若去其疾,觀其行,思其神,七情六慾皆具,與常人無異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