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人抢着自宫,游行示众都拦不住,明朝太监到底有多吃香?


桃槐之交,百无聊赖,偶刷饭圈,适逢春意盎然,圈中洒狗粮者甚多,常一佳容女子,或对镜贴妆,或细嗅石玫,或斟一夜光,叹此夜漫长,所言甚多者,唯“老公”也。

2万人抢着自宫,游行示众都拦不住,明朝太监到底有多吃香?


欣然起行,欲问度娘,然框中“老公”初显,后自接“中贵人”。吾大惊,原“老公”者,贵人也!探其究,恍然大悟,此“贵人”非彼“贵人”,何解?此“贵人”,太监也。

清时,京中有妓者,住于夜楼,灯火相映,光彩照人。本侍于大人,奈何常有中贵人花心残留,不得圆满,只泄其欲。京中妓者恶之,私下议之曰“老公”,实属蔑也。

既来之,则安之。吾问度娘:“中贵人平生何样?”

度娘曰:“自己瞅。”

太监的产生

沃兹基·硕德曾言:“想要探究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形成、特点,历史,往往是最佳的搜寻场所。”

早在原始氏族社会,就有了一种叫“宫”的处罚。到了夏朝,随着意识形态的上升,“宫”也改名叫“宫刑”。

商朝时,他们对战败俘虏的处罚就是在男性身体突出部位砍一刀,也取了一个很贴切的名字,叫“凸刀”。

而《周礼·秋官·私刑》注:“宫者,丈夫割其势,妇人闭于宫中。”有此可知,在遥远的时候,太监不仅有男的还有女的,简单来说就是男的砍小兄弟,女的去子宫。毕竟,后宫中,防男也要防女。

中国最早的有史有据的太监记载是在春秋,源自一个“舔狗”。

春秋时期的霸主齐桓公有三个近臣,易牙,开方和竖刁,为了讨好齐桓公费尽心思,易牙给齐桓公做好吃的,为了满足他的食欲,杀了自己的儿子做给他吃。开方是卫国国君的长子,为了齐桓公不惜抛妻弃子。

而竖刁就更有意思了,为了全天候二十四小时不间断死皮赖脸照顾齐桓公,这家伙给了自己的小兄弟一刀,然后住进了宫里。

再之后就是汉朝了,这时候的太监可不一般了,准确的说,是有了质的飞跃。因为汉朝政策的缘故,死刑是可以被抵消的。

一就是交钱;二就是受宫刑,给自己小兄弟一刀。有些不小心触怒龙颜被判死刑的高官,没钱又因身负重任不能死,就只能选择宫刑,详见史学大家司马迁。汉朝的“内侍”也就就地取材,总之长安洛阳贵人多,犯事的,也不会少。

到了唐宋,中原地带涌现出一大批太监。唐时甚至有“良胄入侍”的制度,就是中下层官员弟子,家世清白之人割了小兄弟入宫为宦,神奇的是,这事还存在激烈的竞争。

到了明清,高潮就来了,不用多说,光是影视剧中有关太监题材的,背景多是在明清时期。

明朝是是宦官的顶峰时代,一方面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大搞特务和锦衣卫。另一方是明成祖打破了朱元璋“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的禁制,设东厂,恢复锦衣卫,厂卫合势。

渐渐的明朝自宫成风、太监冗员,民间很多百姓就有自行自宫然后进宫找工作,因为比起苦读儒家典籍、写八股文并且通过层层科考的方式,这么做反而更容易吃皇粮。

比如1474年至1475年的冬天,有54位自宫者找上礼部,要求入宫服务,于是成化帝命锦衣卫前去恢复秩序,这群人随之被捕,游街以示羞辱。两年后,又有2000名自宫者进犯礼部,禁卫军花了将近10天时间,才将他们全数围捕。

1620年,约2万名自宫的人涌入京城,乞求朝廷给予工作,说啥都能干。

无奈被拒后,这些求职者赖在京城不走,变成一群四处捣乱的暴民。

礼部与兵部的管事者担心出乱子,开始采取措施防范暴乱,结果这些人被赶回家乡。

最后,因为没找到工作,他们中有些人觉得无颜见家乡父老,便自杀了结。

到了清朝这样的风气也没有改变,还有民间的净身所因阉割手艺高超被授予六品顶戴。

随着历史的进展,社会风气的延续,太监这一阶层渐渐壮大,不再是一个两个容易解决的问题了,可以说,他们已然是一职业链。

工资与养老

既然是职业了,那么职业最关的问题自然也会有,那就是工资与养老,工资的事太监们不怎么关心,毕竟吃喝都在宫里,又不能出宫,有钱也没处花,只能存着,存着干嘛?充当“退休金”,让自己自自然然死亡,为什么这样说。

太监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悲惨的一个工种了,还没开工就先受了工伤,还是不能挽回的那种,在宫里,绝大多数都是做奴才的,挨骂挨打。当他们老去了就更悲剧了。

一般来讲,太监是不能死在宫里的。眼见不能干活了,太监要么自动告老,要么被安排出宫。出宫前,通常讲点人性的会发放一些遣散费。

前面的都不是问题,等这些太监出了宫门,问题来了,毕竟在皇宫内院生活了一辈子,这下突然离开了,那真是两眼一抹黑,不知道去哪里。

那些有钱有权的太监还好说,多半在外面收了养子。要是养子有点良心,会派辆马车来接一下,在宫门口执手相看泪眼,这个情景有点像接人出狱。

要是再有钱一点,像清末的小德张、李莲英,都有私宅。还有唐朝的大太监们,下班就回自己的私宅住。他们退休就简单了,回到私宅享清福就是。

也有的大太监出巨资、买地皮、建寺庙,把寺院当成投资的同时也作为以后的养老院。

明清两代,北京新建2344座寺庙,其中有330座是公公建的养老院。比如:北京的大慧寺、万寿寺、法海寺、永济寺、还有魏忠贤的碧云寺。

有钱又有权的太监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还是没钱又没权的小太监,有些因冲撞了宫中贵人就被弄死了,有些因为参与政变消失了,但总有些能苟活下来的。

退休的时间虽然到了,可早年受过工伤,导致没有子女,享受天伦之乐是不可能享受了,这辈子都不可能了。但是,也不要太灰心,社会还是有人文关怀的。

为了让这些太监安度晚年,专门行业公会出现了,它们的任务就是给太监们安排晚年生活。就有点像现在的敬老院,交钱上去,照顾吃喝,毕竟存了一辈子的钱,就现在能花了,留着连霉都不能发。

一个人若是要生活,光是物质生活肯定是不够的,还要有精神生活。太监们的物质生活是有着落了,可精神上,谁来满足?

太监们一辈子呆在宫里,过惯了单调而重复的生活,一旦恢复了自由反而不知道怎么办。大家看《肖申克的救赎》,里面有一个犯人,年轻时就被关了,到老了被假释出狱,结果无法适应社会,直接上吊了。

退休太监也有这样的问题,他们因为身体的残疾遭受社会的歧视,连逛青楼都被笑“老公”,平时也没有朋友,所以整天花钱买醉,在迷离中度过自己凄凉的晚景。

这还不算最惨的,更惨的太监也有!

年轻时受人欺负,没攒下太多银钱,这些人出了宫,哪也不去,径直向着收容机构走去。

2万人抢着自宫,游行示众都拦不住,明朝太监到底有多吃香?


一般都是政府或者是太监行会设立的太监养老处,挂的牌子多是寺庙、祠等等,比如清朝有一个褒忠护国祠,专门收留太监。生活品质是不怎么好,但好死不如赖活着,不是吗?

养老养老,养着养着就会去世,这是人生常态,自然规律,太监也不能例外。古人讲究入土为安,那么太监呢?

太监也要入土,不过入土前,需要将自己的小兄弟给赎回来,这叫“赎兰”,之后才可以入土为安。

如果有家的,就葬在家族墓地,如果没有,也有太监专属墓地,一般就在安置太监的寺庙附近。

比如前面的褒忠护国祠,它后面就有一处太监的墓地。那个地方风水好,后来在那里建成了八宝山公墓。

另一个埋葬太监的地方就是现在的中关村。以前那个地方比较荒凉。从明朝开始,有太监在这里买地,一来办太监养老院,二来修太监墓地。所以这块地被称为“中官儿”,也叫“中官坟”,是太监生前死后的聚集地。后面迈进了新世界,不好听也不吉利,就改名为中关村。

2万人抢着自宫,游行示众都拦不住,明朝太监到底有多吃香?


太监的一生

太监的生活是否像影视剧那样可以和宫女组个伴儿,没事赌赌钱实难考证,而我们所知晓的太监都是些大太监,牛一点的连皇帝都管不了,更别说什么受欺负了,可那些小太监呢?

2万人抢着自宫,游行示众都拦不住,明朝太监到底有多吃香?


也许是在某个饥荒时,为了讨口饭吃,割了小兄弟进了宫,也许是家族为了持续荣光安插进皇宫的棋子,也许是为了追求极高的权力满足欲望,也许是为了保命,有很多种可能。

他们中的确存在滥用职权,谋反,营结私党之徒,他们也曾为祸朝纲,为一己私欲让天下民不聊生,可其中依旧有着闪耀的名字即使隔着层层尘埃依旧能看清。

2万人抢着自宫,游行示众都拦不住,明朝太监到底有多吃香?


发明造纸术,造福世界人的蔡伦;恭谨勤奋,因功封王的赵默;历事六帝,忠谨本分的冯存亮;改一字救千人的张居翰,等等。

这些人的功绩,许多人一辈子都赶不上。无论是风光无限还是沉死枯井,无论是丰功伟绩还是劣迹斑斑,都离不开的是命运的无常。

当其老矣,坐于槐下,酣睡于荫,行人驻足,瞥之,笑:“此乃一老公。”其笑不语,然复问:“汝悔之?”

其亦不语,只挥手如逐蝇,行人笑曰“悔矣。”其仍不语,行人复曰:“悔矣!”

若去其疾,观其行,思其神,七情六欲皆具,与常人无异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