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後,為什麼我們還對張國榮念念不忘?


17年後,為什麼我們還對張國榮念念不忘?

中國互聯網電視系【頭條理娛君】特約作者,看娛樂熱點深度解讀,認準理娛君!


浮生如夢,人生幾何。

17年前,傍晚6點41分,張國榮從香港中環的文華東方酒店24樓輕輕一躍,投身於天地之間。

17年後,他的靈魂依舊鮮活,彷彿從未離開。

17年後,為什麼我們還對張國榮念念不忘?

2003年4月6日,也就是張國榮出殯前兩天,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如期舉行。司儀曾志偉的開場詞是:“美伊戰爭、非典型肺炎、哥哥去世……接二連三的事件讓人覺得這世界好灰。”

因此,站在2020年這個歷史節點,紀念張國榮似乎更加的意味悠長。他的演出一直沒有落幕,他的名字一直被人提及,他的故事還在打動我們。

17年後,為什麼我們還對張國榮念念不忘?

其實紀念他,也是在慢慢地紀念我們自己。

01

自他之後,其餘程蝶衣都是贗品


誰人不知霸王別姬的故事,又有誰人不知張國榮的《霸王別姬》。他的風華絕代,他的悲天憫人,都濃縮在171分鐘的電影裡。

陳凱歌說,沒有張國榮,就沒有《霸王別姬》。自他之後,那些複製粘貼程蝶衣身姿的,一眼瞧去便是贗品。

17年後,為什麼我們還對張國榮念念不忘?

為紀念張國榮去世17週年,韓國將重映經典影片《霸王別姬》高清修復版

陳凱歌第一次給張國榮講劇本時,還有些擔心的:“我講得很急,生怕我們會有語言障礙,因為我講的是普通話,而他是一位說粵語的演員,我怕我講的打動不了他。”

可演員與角色間的緣分,有時就是這麼莫名其妙。

陳凱歌講著講著,張國榮的手就有些抖。

講畢,張國榮起身握住陳凱歌的手:“謝謝你為我講的故事,我就是程蝶衣。”

陳凱歌后來回憶,那是個“令人汗毛直立的瞬間”。

《霸王別姬》遇到了最好的程蝶衣。張國榮也在最好的時候遇到他的人生作品。

為了飾演好程蝶衣這一角色,張國榮不僅仔細看過梅宅佈置,還買下《梅蘭芳舞臺生活四十年》一書認真研究,對京劇表演的程式術語細加鑽研。

17年後,為什麼我們還對張國榮念念不忘?

除此之外,他還跟隨三位京劇老師張曼玲、刁麗、史燕生學習京劇的身段做手。程派、梅派,皆在學習範圍內,為的就是打磨更精湛的演技。那段日子,他上午在北京電影學院練功四小時,下午與陳凱歌交流對戲。晚上還要對照京劇錄影帶,加以悉心揣摩,以達到心領神會的境界。

他所經歷的辛苦,卻遠遠不止學習身段那麼簡單。

17年後,為什麼我們還對張國榮念念不忘?

京劇貼片子,是把一綹綹假髮粘貼在額頭上方和兩鬢處,貼好後,演員就不能再吃飯。京劇的勒頭,也非常難受,不僅僅是皮膚不舒服,更重要的是,被勒上的頭部、腦部血液流通不暢,嚴重的甚至會嘔吐不止。

張國榮用意志力堅持一個月後,終於適應了勒頭的辛苦。戲中,程蝶衣要扮楊貴妃,張國榮戴上了足有十幾斤重的鳳冠,戲拍了一天,他就在一整天裡頂著那鳳冠,走路、吃飯、交談。

17年後,為什麼我們還對張國榮念念不忘?

他不需要專業替身,京劇名伶臺上臺下的每個動作,都親自完成,風華絕代,驚豔世人。

17年後,為什麼我們還對張國榮念念不忘?

這種曠世經典的煉成,後來被定義為“不瘋魔,不成活”六個字。

02

他無邪、動情、傷神


1993年7月,《霸王別姬》上海首映,主持人曹可凡採訪張國榮。

被問到程蝶衣最為難演的地方,張國榮說,程蝶衣是一個從小生活在京劇班子裡的人物,而且還要被師傅從小培養成一個女人的感覺。張國榮之前演的,大多都是比較陽剛的電影。

而張國榮把這最難的一點演成了什麼樣呢?

“一笑萬古春,一啼萬古愁。此境非你莫屬,此貌非你莫有。”說的是程蝶衣,也是張國榮。

17年後,為什麼我們還對張國榮念念不忘?

他的戲永遠比別人要更深邃,更幽靜。鏡頭從段小樓和菊仙處轉到他時,氣氛就從人間換到了深淵。

他當然也會演喜劇,演起來鮮衣怒馬,意氣風發,但或許,他更是個最會演繹死亡、孤獨、執拗這類主題的演員,即便是一個怔愣的鏡頭,他也能夠把觀眾拉住,拉得很深很遠。

17年後,為什麼我們還對張國榮念念不忘?

朱迪·福斯特曾說,對於男演員最好的特質,是帶有一種脆弱感,透露出我能被傷害、我很敏感的氣質。這正如張國榮的演繹,他的表達中有著程蝶衣脆弱而執著的掙扎,令不知多少人動容。

可以說,他把自己活成了一個傳奇,把程蝶衣演成了傳奇,也讓《霸王別姬》成為一個永遠的傳奇。

張國榮,已然超越了一個簡單自然人的存在,成為一種符號。

17年後,為什麼我們還對張國榮念念不忘?

他不光自己是個完美主義者。在別人眼裡,他也像一塊完美而透明的寶石。香港電臺組織“愛香港的理由”評選,有一條“有張國榮”,成為眾人首選。

影評人徐皓峰說,張國榮是香港電影的精粹,其人與電影一樣:無邪、動情、傷神。

03

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1986年勁歌金曲頒獎,他和譚詠麟的“譚張之爭”勁頭正盛,那年只有一首《當年情》獲獎的張國榮,領獎時竟收穫一大片倒彩。但他提起這段往事說:

“我不是聖人,不必全世界都要和我共鳴。”

“我張國榮,站在臺上,就是表演的保證。”

17年後,為什麼我們還對張國榮念念不忘?

事實上,張國榮對自己評價一向隨心所欲,視心情而定。

一會說“媽咪,你怎麼可以生得我,這麼得意這麼可愛這麼靚仔呢”,一會又說“我並不覺得自己長的好看,只是表情比較靚。”

但其實他對自己外貌並不在意,還是內心的修煉更為重要。

17年後,為什麼我們還對張國榮念念不忘?

在影院看《英雄本色》時,張國榮自知傑仔的角色會不受歡迎,所以每見到自己出場就開心地拍手。

同行者問他為啥,他天真地說,我不先拍誰拍?我得帶動觀眾啊!

果然影院裡有觀眾不明所以,聽見掌聲便跟著一起鼓掌。

後來續集中張國榮的戲份更重了,他像中彩般開心道:“這回有人同情我了。妻子懷孕生子時我中槍身亡。看我演得多好!”

17年後,為什麼我們還對張國榮念念不忘?

有人將他比作“竹林七賢”的阮籍——隨心所欲不逾矩。

在上海工作時,一次,他途經人民廣場,工作人員指著《霸王別姬》的廣告牌驚呼。話音未落,張國榮已連聲叫停車。

沒等車完全停住,他已如彈簧似的一躍而起,迫不及待地飛身下車,瀟灑地走上了車水馬龍的廣場大道。

工作人員趕緊下車跟隨,看見他已走到廣告牌前,灑脫地點燃一支菸,滿臉春風得意等著拍照。

17年後,為什麼我們還對張國榮念念不忘?

張國榮很喜歡紮在人群裡,到處走走看看。在大陸拍戲,看見街上有人在下棋,他一定要湊個熱鬧,蹲在那裡看。

當時,八卦媒體不像如今這樣遍佈各處,路人不知道是張國榮,他也樂得自在。

17年後,為什麼我們還對張國榮念念不忘?

張國榮離去之後,還能一直被傳誦,就因為他在戲外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主角。

他的光影故事就像是一口深井,一直往下,總能舀出清澈的活水來。

17年後,為什麼我們還對張國榮念念不忘?

若干年前,他在紅磡體育館告別時,說:“你們會不會很快就不再記得我了?我不是一個貪心的人,我只是希望,當你們的朋友問起八十年代香港歌星裡面有哪些人,你們順便提起我,我就很滿足……”

17年後,為什麼我們還對張國榮念念不忘?

時光倥傯,斗轉星移……他其實一直都在。

每當星空璀璨,燈光泛黃,人語低沉,難免想起他唱的《明星》:

當你見到天上星星,可有想起我;

可有記得當年我的臉,曾為你更比星星笑得多?

當你記起當年往事,你又會如何;

可會輕聲悽然唉喟,懷念我在你心裡照耀過?

有、有、有,每個夜晚都有。

17年後,為什麼我們還對張國榮念念不忘?


《只怕不再遇上:一生摯愛張國榮》 褚漢辰著

《不如我們從頭來過:張國榮傳》 關熙潮著

《念你眉眼如初:張國榮傳》 吳玲著


本文專為“頭條理娛君”特約作者而寫,來今日頭條,看更多娛樂深度好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