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我們覺得外國的月亮圓


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封閉了許久的國門終於打開,無數年輕人帶著對前途的尋問和企盼,匆匆地趕向遠方。


1985年,國家又提出了支持留學、鼓勵出國、來去自由的方針,一場史無前例的出國熱潮席捲全國,第二年自費留學的人數就突破了10萬人。


以當時的政治文化背景,國人稱其為"洋插隊"。


從前,我們覺得外國的月亮圓


為什麼要出國?因為我們覺得"外國的月亮圓"。

經濟水平、教育資源等因素,讓異國他鄉充滿了吸引力。

電影《大撒把》葛優那些黑色幽默的臺詞,就是對當時出國熱潮的生動描繪。


"我知道,你這一走就是肉包子打洋狗了......"

"你當咱們中國丈夫是什麼?咱中國丈夫就是出國人員培訓班。"

"外國領事要是再給你拒籤,你就拿外語教訓他們:當年你們的爺爺奶奶們跟著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時候,誰跟他們要過簽證?"


從前,我們覺得外國的月亮圓


影片中,記憶最深刻的莫過於丈夫狠心拋下不久即將生產的妻子奔向國外,這個故事類型,並不是為了劇情需要而誇大。因為在當時,的確很多人想盡辦法,削尖了腦袋也要出國。


一、跨國婚姻


一些大城市的女性通過"嫁出去"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出國夢。她們的擇婿範圍,不只侷限於美國,日本人,西班牙人,墨西哥人,阿根廷人……只要是外國人,都在其考慮之中。


"上海女婿遍天下"的說法絕不是空穴來風,調查表明,跨國婚姻以上海為最多,上海涉外婚姻統計數據顯示:97%"嫁出去",3%"娶進來"。


從前,我們覺得外國的月亮圓


二、留學


在80年代後期,出國方式主要以公派留學、出國考察以及自費留學為主。當踏上發達國家的土地,少部分人是真"學",大部分人則選擇了致富。他們有人打工,有人則做起了最初的的"代購"。


不過,只有公派留學生和訪問學者在回國時,才能夠購買免稅商品。他們將彩電、冰箱、洗衣機、手錶等國內的稀缺商品帶回國,連利潤加稅額起碼賺個幾千塊。要知道在那個年代裡,這著實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從前,我們覺得外國的月亮圓


對於當年自費出國的人,所花費用也是一筆鉅款。其中,家境殷實者算不上什麼,可是對於普通百姓人家,很多家長為了孩子出國傾其所有,甚至變賣房產。在他們心裡,彷彿出國就是一條金光大道,讓孩子的美好未來可期可待。


但,時間的車轍一直滾滾向前。


時代變遷正如齊秦的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下一句便是"外面的世界也很無奈"。於是20年之後,這場浩浩蕩蕩的出國潮,正逐漸演變成"歸國熱"。


祖國的日新月異吸引了來自全世界更多的目光,越來越多走出去的人們,在學成或完成資金積累之後,選擇回到這片生養自己的土地。

那些當年拼命考過"託福"的年輕人,在國外學習、精進、提升,懷揣著知識與能力,回來"託福"於自己的祖國和人民。

從前,我們覺得外國的月亮圓

而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更讓很多國人發現,"中國的月亮,實在是又圓、又美"。我們的祖國如此強大,我們的人民也是那樣可愛,有規有矩、深明大義,我想能讓十幾億人一起遵守國家要求宅在家裡不出門的,除中國外無出其右。


魯迅先生曾說:

唯有民族的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疫情之下,我們看到的是中華民族之魂在國人心中激盪,這魂,不是所謂的崇尚自由與民主,不是精緻的利己主義,不是盲目的無知無畏,而是識大局,是有擔當,是一線醫護工作者的捨生忘我,是普通百姓的團結同心。


最近,很多漂泊在外的國人陸續回國,很多人對他們冠之"出國的人不愛國"的評價。

我覺得,出不出國,與愛不愛國,不應該劃等號。為了生活或生存做出的出國或移民,也不應被千夫所指。我們要看他的心,是否依舊根植於祖國的沃土,是否仍舊對這裡愛得深沉。


就像在疫情之下,有已經成為外國國籍的華人慷慨捐助,也有依然是中國國籍的某女士"千里投毒"。


我們不妨冷靜地看待國人的離去與迴歸,因為所發生的的這一切,正是我們的祖國日益強大的有力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