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防控模式——在疫情大考中凸顯無錫網格化社會治理“硬核”

無錫經濟發達,人口密度大,面對這樣的人口流量和經濟規模,疫情防控能夠穩得住,復工復產能夠跑出加速度,“清零”背後是怎樣的“硬核”抗疫?

疫情防控這個特殊時期,防控點多面廣線長、基層工作人員少,這既是對無錫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驗,更是對無錫創新網格化社會治理機制的一次檢驗。在這關鍵時刻,市委政法委全面落實網格化疫情防控管理,發揮“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精細化社會治理優勢,在各級疫情防控指揮部統一指揮調度下,基層綜治中心(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加強聯動指揮,統籌協調全市網格員和平安志願者積極投入到防控戰“疫”中,迅速鋪開網格化管理地毯式排查,匯聚起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強大合力。

市委副書記徐劼指出,網格化管理是社會治理的基礎工程,是體制創新的系統工程,是為民服務的民心工程,必須用心用力、抓實抓好,努力為無錫創建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合格城市打下堅實基礎。

靠前指揮 統籌協調

把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防線織得更密更實

面對疫情,市委政法委領導幹部靠前指揮,臨戰再部署,發揮統一指揮、統一帶動、一體防控的社會群防群控網格治理機制優勢,做細做實聯防聯控群防群控舉措,毫不放鬆抓好疫情防控各項工作,把網格化社會治理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為應對好這場疫情大考奠定堅實“底基”。

1月26日零時,無錫實施一級響應防控措施,而此時,全市8846個網格里的2.8萬名專兼網格員已經在入門入室入家庭排查階段,為整個疫情防控工作贏得了主動。2月3日,市委政法委在全省率先下發《關於進一步發揮網格化社會治理機制優勢推動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全面啟動網格化疫情防控機制。

讓我們來看這幾組數據:截至3月25日,全市2.8萬名專兼職網格員、30萬名平安志願者從小年夜開始入門入戶、走街串巷,排查走訪居民217.95萬戶、550.62萬人,核查上級交辦信息5.03萬餘條,發放防疫宣傳手冊307.46萬冊,排查疫情高風險地區返錫人員2.7萬人,為居家隔離人員提供送餐送生活用品上門服務126.45萬次,上報疫情防控線索3.81萬餘條,排查化解疫情相關矛盾糾紛6722起。

緊緊依靠人民群眾開展群防群治,打一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構築人民防線銅牆鐵壁,是贏得戰績的“硬核”關鍵。

從源頭卡住 從網格抓起

推動網格化社會治理覆蓋朝神經末梢延伸

构建“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防控模式——在疫情大考中凸显无锡网格化社会治理“硬核”

宜城街道網格員宣傳防疫知識

把疫情防控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延伸至最基層,實現“全要素入格”,防止疫情在社區傳播,牢牢守住疫情防控底線。

疫情發生以來,全市網格員迅速沉入網格中,發揮信息觸角優勢,當好“守門員”“宣傳員”“安全員”“防護員”“服務員”,成為疫情防控期間社會平安穩定的一支不可替代的中堅力量。一枚黨徽、一件紅馬甲、一個紅袖標、一隻小喇叭、一沓宣傳單,成了網格員最美身份的標誌,共同為防控戰“疫”畫出同心圓。

“腳底板”踩得越實,越能早發現問題端倪。1月21日,旺莊街道春潮花園第四社區網格員陳雲在走訪排查中,將在武漢經商鄒某一家的信息記錄在網格工作底冊,提交給警格長,經大數據研判掌握鄒某從武漢返錫的動態軌跡,1月22日,鄒某一家返錫到達卡口時即被管控,後經醫學核查,鄒家先後有6人感染,社區通過排查發現,及時有效地阻止了這起輸入型感染病例擴散。市網格化工作專班負責人介紹,網格員除了開展人員排查、社區防控、矛盾化解、居家服務、復工復產、涉外防控等工作,還通過電話微信、數據管理等方式,實時瞭解居民情況和意見需求,第一時間掌握網格內治安隱患和問題苗頭,及時化解處置矛盾糾紛和問題。

在這次抗擊疫情的戰鬥中,還有相當一部分“90後”“95後”成為“網格抗疫”主力軍,他們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全省“最美網格員”——新安花苑“90後”網格員陳玥自制科普微視頻,向社區居民宣傳防疫知識;梁溪社區“95後”網格員冀文琦,義務為一名居家觀察的英籍租戶上門送餐,幫助他解決吃飯、交流等生活難題。

正是有了這些“鐵腳板”,才為社區居民丈量出一張防控“安全網”,為精準數據抗疫彙集了源頭活水。

“大數據+網格化”“網格+警格”雙融合

構築疫情防控網格化社會治理“戰疫金盾”

构建“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防控模式——在疫情大考中凸显无锡网格化社会治理“硬核”

經開區“涉外服務戰隊”登記、核查涉外人員情況

市委政法委依託市級網格化大數據中心,推出“大數據+網格化”的“戰疫金盾”模式,織密智能化、動態化、實時化“網格防控網”。市網格化工作專班在全省較早建立大數據共享和信息研判機制,高效迅速開展大數據分析,為基層網格戰“疫”摸底排查、靶向核查提供精準數據支撐,最大限度地消除疫情防控中影響社會穩定的“盲點”和“死角”。

腳底活管用,新技術如虎添翼。“太湖花園一社區171號某室,1月10日後用水量由零突增,可能有居民入住。”1月29日晚上,太湖花園網格員張濤接到“網格E通”手持終端通知,立即做好個人防護趕往目的地,經上門核實,該住戶於1月10日全家外出旅行返錫,但未向社區報告,隨後,張濤迅速通過手機終端將核查情況向區網格中心報告。這是市網格化社會治理大數據中心與相關部門聯合建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網格化協作機制”的成果顯現。同時,市委政法委和市公安局共同推動“一標三實”數據共享,全市292.1萬條標準地址和634.52萬條實有人口信息全部入格,並形成網格員發現提交、警格員核實入庫的信息實時更新機制。這些鮮活的數據為網格員、社區民警快速甄別、排查、核查新增人員和返錫人員提供了可靠依據。

隨著企業復工潮到來,各地發揮“大數據+微網格”優勢,為網格防控注入新動能,助力企業復工復產。江陰市將“疫情排查”嵌入網格化管理平臺,實時對接“錫康碼”數據信息,實現排查工作快速、高效、精準;宜興市周鐵鎮將社會治安等信息整合進“周鐵鎮網格化E平臺”APP,建立“全科網格”,在鎮網格管理綜合指揮大屏上以可視化形式呈現上報、研判、籤閱、結案閉合迴路,提升了鄉村防控治理效能;惠山區自主研發“居家觀察”管理平臺,返錫居民掃碼自主填寫電子信息“秒處理”;錫山區用無人機進行全天候、全覆蓋隔空喊話宣傳;經開區以“信息化+網格化”社會治理的生動實踐,確保“零確診、人平安”;梁溪區運用物聯網技術,為返錫居家隔離人員家門貼上“電子封條”,隔離戶一開門,網格員立馬就知道,有效守住疫情防控“最後一公里”。

陌上山花無數開,沒有一個寒冬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