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中的纰漏丨持湖北健康“绿码”到甘肃却被确诊

2020年3月29日,甘肃省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认,一名从湖北咸宁市前往甘肃的复工人员,虽然持有湖北健康码,经核酸检测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

据事后调查推测,湖北健康码是以个人健康为基础,由居民自主通过《湖北健康码登记系统》网上申报,结合湖北市新冠肺炎疫情相关数据进行大数据比对核验,生成个人专属动态(实时)二维码。

而由于这湖北咸宁市是低风险区,全市新冠肺炎患者已清零。目前全市都推行了健康码登记与发放。领取健康码不需要进行核酸检测以及其他检测,湖北健康码是以个人健康数据为基础,由个人申报、后台比对,生成个人专属二维码。

大数据中的纰漏丨持湖北健康“绿码”到甘肃却被确诊

大数据中的纰漏丨持湖北健康“绿码”到甘肃却被确诊

即只要在咸宁没有任何确诊、疑似、发热等记录,从后台申请后自然发放绿码。而据相关工作人员称,他是不是在咸宁感染的目前不清楚,他也有可能是复工路上被传染,这也不好说。

健康码本质是人和信息的紧密结合

从杭州市委副书记在接受白岩松在《新闻1+1》 中的采访时,对健康码的评判来看,健康码来源于三个维度,一个维度是空间,根据疫情风险程度,杭州市的大数据公司按照有关数据已经可以精确到乡镇(街道);第二个维度是时间,某人去过疫区的次数以及时间的长短,这个与传染路径有关联;第三个是人际关系维度,与密切接人员接触状态等个人有效信息,量化赋分后最终生成相应的三色码。

当下依托大数据打造的各种码,已经成为疫情期间辅助城市管理的重要工具。而在实际应用中,其也确实展现出了具体的价值。依托各种各样的码,人们对城市的管理变得更加高效、精准和有效,不管是成本还是收益方面,都要远胜以往。

而健康码在应用时的各种反馈,也充分说明了现在很多信息只有互相连接起来时,才是完整的或是有用的。本次持湖北健康码“绿码”人员,到甘肃却被确诊的事故,本质上还是数据链的断裂所致。

尤其是当下处于智慧城市建设初级阶段,由于技术能力、标准框架、顶层设计不成熟,大多数城市重建设而轻应用,散落在街头巷尾和部门、企业服务器的海量数据,汇集到城市大数据中心,也只是换了个“睡觉”的地方,“聚而不通、通而不用”的情况比比皆是。一旦出现错漏,这类“数据的孤岛”往往是“爆雷”区。

弥补可能出现的错漏,需要为健康码做这些

首先便是数据互通问题,数据是未来城市管理的基础,只有对数据掌握的越多,利用起来才更加能发挥价值。目前各部门、各地区、各省市直接数据之间的互不相通,就像盲人摸象,大家各自只能利用自己掌握的数据摸出局部信息,却始终形不成一个整体。

虽然当前我国数据隔阂正在被打破,但有不少省份出现湖北持绿码复工人员仍被隔离、观察的情况。但随着互通互认工作的推进,部分省份政策相应调整。

但调整的过程中切勿好大喜功,数据的互通才是一切的基础,像本次案例中这位持湖北健康“绿码”到甘肃却被确诊复工人员,其根本原因还是在“打破隔阂”的过程中忽略掉了些什么。

其次需要注意的则是隐私问题,抛开本次这种特殊案例来看,当下普遍存在的现象便是填取健康码后,短时间莫名的接到了多个电话。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的前提是对用户个人信息的采集,而一旦人们的信息数据交付出去,就难免会遭遇安全问题。不管是黑客入侵还是管理方主动泄露,隐私安全问题的出现都会给人们带来不小的危害与损失。

疫情当前,相关疫情的数据安全应与常规的信息泄漏相区分,要从国家安全战略高度,认识到相关数据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要绷紧数据安全这根弦。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侵犯数据隐私行为的打击力度,防止政府、医院、科研机构及工作人员非法泄露、恶意传播数据隐私,必要时可通过大数据手段进行后续追责与清查,以“数”治“数”也亦是不错的选择。

结语

甘肃3月26日发布《关于调整湖北来甘返甘人员相关管控措施的通知》,称对从湖北省低风险区零散来甘返甘人员,各地社区、乡村和用人单位要核验健康码为“绿码”的,无需进行隔离,加强对其健康监测管理和随访观察。

随后因为这名持绿码确诊的病例而改变了现行甘肃防控政策,对于自驾返甘、来甘人员,需要提前与居住社区报备,社区工作人员会联系当地联防联控工作小组,第一时间对其进行核酸检测,核酸检测呈阴性,社区将对其进行随访观察。观察7天后需进行第二次核酸检测,两次检测阴性者才可正常复工、出行。

这就意味着各地对于湖北健康码复工人员互通互认工作的推行必将受阻,进而可能导致多地多企业多个体无法及时复工,对于本就饱受疫情摧残的经济来说更是一次雪上加霜的打击。而这一切,却源自于数据链某一环的缺失......

健康码这一被忽视的奇点事件,背后所包含的红利是惊人的,但若想享受到科技红利下的收益,目前看来仍有相当的一段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