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負重:去年營收再破千億美元 雲升級成第四極

《科創板日報》(上海,記者 周源)訊,3月31日下午,華為在深圳總部發布2019年全年財報,其營收連續第二年突破千億美元關口。

財報首次在年報中披露了業務板塊第四極——Cloud & AI BG,以及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成立7個月以來的業務進展。

華為是不是要造車?

去年業績如此靚麗,為何華為還說2020年是最艱難一年?

重壓之下營收再破千億美元

報告顯示,華為2019年實現全球銷售收入8588億元(以下如無特別註釋,均指人民幣),同比增長19.1%;淨利潤627億元,同比增長5.6%;經營活動現金流914億元,同比增長22.4%。

現金流方面,去年出現改善。從2018年的同比下降22.5%,轉而在2019年增幅達到22.4%。

市場極為關注華為研發投入,在去年,此項費用繼續保持高位。

2019年華為研發費用1317億元,佔全年銷售收入的15.3%;2018年此項費用為1015億元,佔總營收的14.1%。過去10年,華為投入研發費用總額超過6000億元。

如此鉅額投入,也體現在技術人員的人數方面。2019年,華為研發人員總數達到9.6萬多人,約佔公司總人數的49%。

從營收情況看,2019年華為在眾所周知的重壓之下,營收沒有受到顯著影響,去年增幅與2018年基本持平,收入再度突破千億美元達到1200億美元。2018年,華為實現營收7212億元,同比增長19.5%。

分業務看,華為運營商業務收入2967億元,同比增長3.8%,扭轉了2018年的下滑態勢(2018年此項業務人民幣口徑營收同比下跌1.3%,美元口徑微增0.2%);企業業務收入897億元,同比增長8.6%;消費者業務收入4673億元,同比增長34%。

華為消費者業務營業收入,在繼2018年首次超越運營商營業收入之後,在去年,兩者營收差距更為擴大。

就上述業務結構看,運營商業務對華為總營收的貢獻佔比為34.5%,環比下降6.3%;企業業務佔比10.4%,環比基本持平,消費者業務佔比54.4%,環比提升6個百分點。

儘管如此,華為仍認為運營商業務很重要,“ICT(信息與通信)基礎設施業務是華為最核心的業務之一,業務範圍包括聯接和雲計算產業,主要為運營商客戶和政企客戶服務。”

《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在運營商業務中,華為首次提出AI使能自動駕駛網絡(ADN,Autonomous Driving Network)解決方案。

華為要造車?

“軟化”汽車達成智能化

3月31日,有消息稱,華為計劃大力推進自動駕駛技術開發,欲在2025年成國內行業龍頭。

據《科創板日報》記者瞭解,華為在車聯網業務方面確有“野心”,業務佈局已較為深入並已有完整戰略。

在自動駕駛領域,華為的技術主張在於推動“車+網”的協同發展。

實際上在去年,華為曾聯合TMF、GSMA及運營商聯合發佈網絡自動駕駛白皮書和案例報告,對ADN的目標、框架及L1-L5智能分級曾達成產業共識。

截至2019年底,華為ADN iMaster智能運維解決方案已在全球多家運營商成功試點與商用,實現了5G基站的快速部署、能效提升與智能排障等應用,提升了網絡的自動化水平。

華為在自動駕駛領域結的這張智能通信網,被納入了“引領智能IP網絡”戰略。據《科創板日報》記者瞭解,這項戰略將從三個層面(設備、網絡、雲端)引入AI,加速實現自動駕駛網絡,推動面向5G和雲時代的IP網絡演進方向。

加持智能通信網的汽車,即成“智能網聯電動汽車”。

華為認為,未來的智能網聯電動汽車將成為一臺移動超級計算機和持續創造價值平臺,其影響範圍將遠遠超出這兩個行業本身,成為人類社會新的革命性發展引擎。

華為如此高看智能汽車,那麼華為會不會造車?

華為表示,“華為不造車。聚焦ICT技術,與車企一起‘造好’車,造‘好車’”,這是華為的定位。為此,華為已於2019年5月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業務單元或稱業務線)。眼下,華為已與18家主流車企和集成商在自動駕駛等領域有合作關係。

如果華為在智能汽車領域的技術主張和角色定位漸次落地,在華為參與通信智能網聯技術主導的背景下,汽車將漸漸“變軟”。

未來汽車硬件大概率不再是決定價格的主要因素,在汽車的生命週期內,軟件升級提升消費者實際體驗,將成為重要利潤來源。

華為將此種變化稱為:“實現軟件定義汽車以持續創造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已經定義自動駕駛網絡L0-L5標準及技術實現路徑。

Cloud & AI BG和端雲的重任

2019年,華為在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和消費者業務之外,成立了第四極業務板塊——Cloud & AI BG。

這塊業務整合了存儲、計算及雲服務相關的組織,目的是發揮雲、AI和5G的協同優勢,賦能應用、使能數據,做智能世界的“黑土地”,構建數字世界的底座,最終實現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

這是華為首次在年報中完整披露新的業務板塊定位和目標。

報告稱,Cloud & AI BG的組織目標是對華為雲與計算產業的競爭力和商業成功負責,承擔雲與計算產業的研發、Marketing、生態、技術銷售、諮詢與集成使能服務的責任,圍繞鯤鵬、昇騰及華為雲構建生態,踐行“鯤鵬+昇騰”計算戰略。

沃土計劃是Cloud & AI BG構建戰略生態的地基,目前版本2.0,計劃五年內與社區和高校共同培養500萬開發者,並投入15億美元推動計算產業發展。

華為雲隸屬這個新成立的商業業務部門。

截至去年年底,華為雲已上線200多個雲服務以及190多個解決方案,300多萬企業和開發者基於華為雲進行雲端開發。

據2020年2月IDC發佈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19Q3跟蹤》報告,華為雲2019年Q1-Q3在IaaS+PaaS市場連續三個季度的增長超過300%,華為雲IaaS+PaaS和IaaS市場份額都超過7%,排名均上升到第四。

截至2020年3月,華為已經聯合社區和高校累計培養160萬華為雲開發者,全球通過華為認證人數已超過26萬,其中HCIE專家級認證約1.1萬人。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消費者BG在去年發佈的“端雲”HMS(Huawei Mobile Services:華為移動服務),將在今年為“華為最艱難一年”承擔重任。

华为负重:去年营收再破千亿美元 云升级成第四极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今日表示,“面對美國對華為的禁令,2020年將是華為最艱難的一年,因為全年都處於實體清單下。產業界預測華為的儲備也快用完了。這是全面檢驗華為供應連續性能否發揮作用的關鍵一年。”

徐直軍說,“今年華為力爭活下來,明年還能繼續發財報。至於華為5G手機,我們期待華為在海外銷售更多5G手機,但最終情況如何,這取決於HMS生態建設速度。”

2019年,消費者業務BG手機出貨量達到2.4億臺,同比增長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