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近日,一檔國產綜藝又雙叒叕被嘲抄襲——

抄襲了去年韓國最高口碑的音樂節目,《超級樂隊》。

模式很相似:

找來不同的樂手,通過節目組隊出道。

被網友錘爆的,是開頭選手自白這段高度相似的文案:

都強調玩音樂的孤獨感,都說自己來的時候是一個人,走的時候要找到一群夥伴。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上為國內節目,下為韓國《超級樂隊》

作為一個樂隊迷+吃瓜小王子,肉叔當然第一時間跑去圍觀。

看完節目之後,我笑了。

你們怎麼可以只因為一句話,就冤枉這節目抄襲呢!

(冷靜,二營長你先把炮收回去)

為了客觀公平,肉叔特地等它播了三期才下結論。

這節目真沒抄襲。

如果它抄了優等生的答案,又怎麼會交出這份不及格的答卷——

我們的樂隊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先科普下《超級樂隊》(下文簡稱《超樂》)的地位。

2019年口碑最好的音樂節目,1.6萬人打出豆瓣9.6分。

一個沒有流量明星,沒有八卦沒炒作沒撕X,純搞音樂的節目。

能有這麼高的關注度和口碑,絕對是同類型綜藝裡的爆款。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相對來看,國內這檔《我們的樂隊》(下文簡稱《我樂》)就沒那麼純粹了。

三位導師:謝霆鋒、蕭敬騰、王俊凱都自帶流量,其中一個還是頂流。

隨便打開一集,彈幕90%都在誇導師。

各個平臺相關評論區也被粉絲控評,對節目、選手、音樂的討論基本看不到。

由此可見,這個10萬人打出的6.4分,水份很高。

去除明星粉絲的大量刷分的話,該節目很可能連及格線都不到。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明明兩者同打出一種節目理念:樂隊養成。

為什麼成績差了這麼遠?

咱們一個個元素掰開來對比。

是參賽人員不夠好嗎?

我國人才濟濟,來參賽的不少都是名校學霸:

有國內中央音樂學院的,有國外伯克利音樂學院的,隨便一個都是各種國際比賽獎項加身。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特別是這位人稱“鋼琴天才”的葉子,簡歷比24K純金還刺眼。

出生於音樂世家,曾祖父是《百鳥朝鳳》原作者劉鳳鳴。

2歲開始學鋼琴,少年時期就橫掃各大鋼琴比賽冠軍,12歲受邀到外國名校本碩連讀。

14歲就獲得了“埃特林根”第一名,之前拿過這個獎的中國人只有郎朗。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除了這些學院派,還有不少野路子的高手在節目裡臥虎藏龍。

有曾在其他節目大殺四方的實力型選手,也有些已經出道、小有名氣的圈內人。

例如《中國好聲音》季軍劉珺格,《超級女聲》冠軍圈九,《中國新說唱》人氣選手王以太、派克特,出道十幾年的肆伍樂隊鼓手郭翰龍等。

都是觀眾的老熟人了。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由此可見,國內參賽的選手絕對不缺牛人。

韓國《超樂》的學員構成差不多也是這樣,差別不大。

那麼,是導師不行嗎?

謝霆鋒出道時,就是個動不動就在臺上砸吉他的搖滾青年。

蕭敬騰更不用說了,本身就是搞樂隊的,在個人成名後依然迴歸初心組建了獅子樂團。

王俊凱雖然年紀小,但樂隊知識也很豐富,每次都點評到位。

一個個都樂器技術過硬,場上示範什麼的,說來就來。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既然導師和學員都沒毛病,那問題到底出在哪?

經過肉叔的認真對比。

發現這兩個看似差不多的節目,其實有著本質的區別。

第一個區別,是選手可發揮的空間不同。

儘管兩個節目都是由導師選出一批核心人員,以此為隊長,各自去選人組隊。

但組隊的過程,模式開始出現差異:

《超樂》不會去定型每個樂隊的流派。

《我樂》則恰恰相反,每個樂隊都有著非常明確的流派風格: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乍一看,這種明確樂隊風格的做法,好像沒毛病。

舉兩個例子對比,你就知道差別在哪了。

《我樂》為了支持每個樂隊想要的風格,準備了供大於求的候選樂手,基本每個Ace都能選到自己想要的樂器配置。

最後還會剩下一大批餘下的樂手,直接離開節目。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而《超樂》的領隊就難度大增了:

能選的樂器是有限的,最後也不會有樂手剩下。

因此,越排得後的領隊,剩餘的樂器選擇就越少,甚至根本沒得選。

這麼一看,彷彿《我樂》的創作自由度要比《超樂》大?

錯了。

正是因為《我樂》的樂隊定死了一種風格,Ace做的所有創作,都在一個預設的框架內:

選既定的樂手,做既定的效果,一切都按計劃的樣子進行著,沒有考驗。

因此,最後呈現出來的舞臺毫無驚喜。

不是說不好聽,而是你這個二次元,他這個電子樂、爵士風,都太常規了。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就算樂手演奏得再完美,也無法脫離市場上已有的風格,都是聽眾見過類似的、能想象到的樣子。

就如蕭敬騰這一針見血的點評:

迴歸到主題《我們的樂隊》的話

我覺得剛才這段不太像是一個樂隊

我比較覺得像是樂手在幫兩位主唱伴奏

感覺好像在酒吧這樣的地方

看過類似的表演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相反,不限流派的《超樂》,每次組隊都給人驚喜連連。

先選的領隊,明明可選的樂器範圍很大,偏偏不按套路出牌。

一位叫元尚的貝斯手領隊,他沒有選齊所有類型的樂器,而是任性地一下子選了3個吉他手,組了一個全是絃樂器的隊伍。

沒鼓沒主唱的樂隊,能做出什麼作品?

人家硬是用這種反常規的配置,呈現出堪稱整個節目最驚豔的舞臺。

因為把這首《Adventure of a Lifetime》改編得太優秀,連遠在英國的原唱,Coldplay本尊都評論轉發點贊三連了。

反觀《我樂》的隊伍,明明有齊全的人員和樂器配置,卻無法打動人。

不反思自己的作品哪裡不好,歸咎於出場的順序:

我覺得不是我們的原因

沒有什麼關係

所有第一個上場的都是炮灰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第一個出場就肯定低分?

別忘了,上面《超樂》那個視頻裡震撼全場的舞臺,也是第一個組出場呀。

《我樂》的選手還不止一次埋怨,低分是因為觀眾聽不懂裡面的技術含量:

很多老百姓

他們不會像我們去分析(技術)

拜託,你們是不是忘記了:

音樂本身是用來享受的,不是用來分析的?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比起《我樂》處處找藉口、固步自封的選手,把一手好牌打爛。

《超樂》那些處於逆境的的選手,反而竭盡全力用一手爛牌打勝仗——

最典型的,是一位叫Zairo的小哥。

每次都很倒黴地排在最後選人,前面的領隊把各種樂手都搶走了,他根本沒得選。

最絕望的情況,不是缺了一兩種樂器,而是——

剩下4個人全是主唱。

還怎麼玩樂隊?

肉叔不劇透,總之人家就是有辦法用有限的配置搞出新驚喜,還能每次都在PK中打敗其他配置完整的隊伍。

用有限的配置展現超出預期的舞臺,這才是超級樂隊啊。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你看,《超樂》沒有規定流派,沒有用傳統的樂隊配置,選手天馬行空地進行創作表達,每次都叫人猜不到。

而限定風格的《我樂》,就算歌曲演奏得很完美,出來的效果也毫無驚喜,都是你能想象到的樣子。

每個Ace(《我樂》對樂隊核心人員的叫法)上臺,導師們一定會問:

你要做什麼形式/類型/風格的樂隊?

說得好聽叫有方向,說得不好聽,這其實是一種創作自由的限制。

這個節目其實從最早已經本末倒置:

在組隊和創作的思維上框死了這些人,走不出已有的流派。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創作思維受限,即使提供到足夠多類型、足夠強的樂手,也無濟於事。

就像這一組吧,明明搶到了最稀缺的鼓手,卻不好好利用。

因為Ace要做電音樂隊,自己已經用製作器錄好了大部分的樂器效果,找來的隊友全都是做做樣子而已。

一個人就能演了,這還叫什麼樂隊?

不如節目改名叫《我們的樂手》或者《我們的伴奏》就好啦。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歸根到底,這個音樂節目考驗的,不是你會不會彈這個樂器。

而是你會不會用樂器去表達你的思想,同時讓每一個樂手都得到平均的表達機會,而不是給主唱伴奏。

不會“玩”音樂,只會“演”音樂的話,演奏技能滿級也沒用啊。

這兩個綜藝還有第二個根本區別:

養成的方式不同。

儘管都是不斷組隊、打散、重組的循環過程。

但《超樂》是個性優先,以導師選擇為主。

全面多輪組隊PK都是由導師去評比,最後決賽那兩場才進行了公演,把節目打造的6支成熟樂隊交給市場驗證。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我樂》是市場優先,以觀眾選擇為主。

從第一次組隊開始就進行公演了,往後依然每次都交由觀眾投票選擇。

樂隊自己都還沒有磨合好,就過早地讓市場介入,扼殺掉個性和創新的可能性。

以公演為磨練形式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沒錯,樂隊也要生存,也要考慮市場。

但只以大眾為主,那必定會無限趨近於最常見的流行風格,失去特色。

既然這樣的產物在市場上已經飽和,那這個選秀節目也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如果只要迎合觀眾的愛豆就夠了,那何必要辛辛苦苦搞樂隊呢?

王俊凱有一句話說得沒錯:

找到個性和大眾的共情點。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很可惜的是,目前看來,《我樂》只有100%的市場傾斜。

節目從一開始就透著一股功利的味道:

把節目稱為一個“公司”,幾位導師的稱謂是“總裁”,選手是“應聘員工”。

終極目標很明確,是要打造“最具市場潛力的樂隊”。

甚至把這種商業化模式做到極致:

在公演中除了用投票排名,還加入了一個叫停機制。

當現場600位觀眾按下“不喜歡”的人超過100時,就會馬上終止表演。

肉叔認為,這樣的機制,已經突破了音樂節目的底線。

是對音樂、對舞臺、對樂手的極大不尊重。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放棄了音樂的追求,只想著怎麼迎合大眾的口味。

說白了,這跟男團女團那些愛豆養成模式有什麼區別?

除了全程採用觀眾投票的大眾養成機制,節目剪輯上也很少展示音樂和樂隊的藝術層面,全是大家熟悉的那套“搞事情”剪輯手法:

節目80分鐘,一半都在講樂手之間的關係。

不是在場上互相看不順眼,就是在排練期間鬧矛盾撕X。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這火上澆油的濾鏡

總是刻意地製造各個選手之間的火藥味,什麼音樂鄙視鏈、性別歧視都出來了。

學院派和選手出身的互相看不起,然後不同流派又互相鄙視。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明明比起只限男生參與的《超樂》,不限制學院性別的《我樂》性別顯得更包容,但剪輯出來的效果呢?

男性選手公然說樂隊有女孩子不方便、寧願自己用變聲器唱女生。

全是煽動男女矛盾。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好不容易搞完那些選手周邊八卦。

終於到了舞臺表演了,又一半鏡頭都給了導師和觀眾。

彷彿表演的不是臺上的樂手,而是臺下的人。

終於,難得鏡頭拍一下表演的人,卻根本看不清他怎麼演奏樂器。

節目不是懟到樂手的臉上直拍陶醉的表情,就是給你花裡胡哨地加一大堆特效。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選手還特別會找鏡頭耍帥,油膩感up

要知道啊,樂隊的魅力,就在於現場的感染力。

難道沒有特效濾鏡和燈光加成,就不能讓觀眾嗨了嗎?

再對比《超樂》。

100%地呈現作品、呈現演奏過程、呈現選手舞臺。

只有最簡單的燈光,但樂手們華麗的彈奏手法、奏出那些奇妙的音色,就已經足夠吸引觀眾了。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我樂》還好意思說自己這檔節目是為了給大眾科普樂隊知識。

除了第一期做了個小動畫介紹貝斯和吉他的區別,之後三期都沒有出現過這些介紹了。

只做做樣子,科普上面這種大部分人都知道的簡單知識。

到了樂手們表演時使用的技法,則只偷懶地標註學名,卻不給詳細介紹,觀眾看完還是不懂。

這忽高忽低的科普標準……

請問,你們科普的對象到底是入門的大眾人士,還是有知識基礎的小眾樂迷?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甚至,還做一些多餘的後期特效,導致反效果:

例如這MIDI遠程控制的聲音效果,本來隔空彈出科幻的電子音效,就已經充滿未來感了,偏偏要再加上琴絃被拉伸的特效。

導致屏幕外的觀眾全都懵逼了:

根本分不清聽覺和視覺上,到底哪個是樂器本身的效果,哪個是節目組畫蛇添足的效果?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就連Ella後來上去試玩,節目組依然要加特效。

彈幕大軍也全部吵成一片:

這個到底是真的還是特效?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老實說,看了三集,這個節目依然沒有任何水花。

作為音樂節目,卻本末倒置沒有輸出高質量的音樂內容。

要說是娛樂節目呢,又端著假裝自己是樂隊科普的專業節目。

當作科普節目來看呢,卻又沒什麼乾貨,反而被不專業的解說搞得更迷惑了。

總體來說,這個綜藝非常雞肋。

最後,作為樂隊迷的肉叔還想說幾句。

樂隊是一個有思想的音樂團體,它是“活”的。

能讓臺上臺下的人,產生雙向交流一起玩的形式。

而不是樂手照著樂譜對觀眾演奏樂器,那種死氣沉沉的單向表演。

每一個樂隊成員都有自己的存在感,而不是可有可無的BGM伴奏。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說到底,這種過度商業化的運作模式,對於追求自我表達的樂隊並不適用。

流量就等於大眾化,一旦妥協就必須抹掉個性。

不要企圖把每朵獨一無二的花,做成千篇一律的人工種植商品,販賣給大眾。

對於那些野蠻生長的奇葩來說。

溫室,反而是一種扼殺。

因為每個真正熱愛做樂隊的人……

“其實心裡並不是向那邊走的。”

都說這檔國產綜藝抄襲?我不同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