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甫《懷伊川賦》鑑賞

一、原文

懷伊川賦

李吉甫

龍門南嶽盡伊原,草樹人煙目所存。

正是北州梨棗熟,夢魂秋日到郊園。

二、鑑賞

《懷伊川賦》 是唐朝唐朝著名宰相、文學家李吉甫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該詩中他深情讚美了伊川的大好河山。

“ 龍門南嶽盡伊原”。大意是:伊原應為伊川的境內的小平原。因龍門以南伊川西部山嶺連綿不斷,古來有“南嶽”之稱。位於鳴皋村的南嶽廟,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至今已經一千四百多年。她北依衡桃山,南臨順陽河,景色秀麗,巍峨壯觀。這句詩的大意是龍門山以西南嶽廟以東熊耳山以北都是小平原。

“草樹人煙目所存”。大意是:每當旭日東昇,整個山莊披上了金色霞衣,滿眼看到的都是碧草如毯、綠樹成蔭,炊煙裊裊,一派田園風光令人流連忘返、心曠神怡。

“正是北州梨棗熟”。我認為北州指的是趙州(趙郡),古時北州生產雪花梨,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在漢代,趙州祖先們就開始種植梨樹,南北朝時期成為“宮廷貢品”。史書上有“趙貢梨,潔白如雪”的記載。魏文帝下詔贊趙州御梨“大如拳,甘如蜜,脆如菱”,形象地概括了趙州梨的特徵,品質和醫療保健價值。李吉甫是趙州贊皇縣人。因此,這句詩的大意是:正是北州梨果瓜棗成熟的時候,這是李吉甫思念故鄉之情的充分流露。

“夢魂秋日到郊園”。大意是:在秋陽高照中,詩人的夢魂好像又回到了故園。秋日午後的陽光是極純淨的,落盡了所有的凡俗,捨棄了一切虛偽的修飾。“每逢佳節倍思親”,對於厭倦官場的李吉甫來說,夢迴故園或者找一處讓靈魂可以安歇的地方是最大的閒適、安逸和歸屬。

三、李吉甫的基本情況

李吉甫(758年-814年),字弘憲,唐代政治家、地理學家,趙郡贊皇(今河北贊皇)人,御史大夫李棲筠之子。李吉甫出身於趙郡李氏西祖房,早年以門蔭入仕,歷任左司御率府倉曹參軍、太常博士、屯田員外郎、明州長史、忠州刺史、柳州刺史、考功郎中、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年間,李吉甫兩次被拜為宰相,期間一度出掌淮南藩鎮,爵封趙國公。他策劃討平西川、鎮海,削弱藩鎮勢力,還裁汰冗官、鞏固邊防,輔佐憲宗開創元和中興。元和九年(814年),李吉甫去世,追贈司空,諡號忠懿。


李吉甫《懷伊川賦》鑑賞

李吉甫著有《元和郡縣圖志》,敘述全國政區的建置沿革、山川險易、人口物產,以備唐憲宗制馭各方藩鎮之用。《元和郡縣圖志》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地理總志,書成於元和八年(813年),次年又作補充。全書首起京兆府,末盡隴右道,共四十七鎮,每鎮篇首有圖。


李吉甫《懷伊川賦》鑑賞

《元和郡縣圖志》繼承和發展了漢魏以來地理志、圖記、圖經的優良體例傳統,對各項地理內容作了翔實的記載,又在府洲下增加府境、州境、八到、貢賦等項內容,這是以往地理志、地理總志所沒有的,是李吉甫的獨創,這個創新為後來的地理志、地理總志所效法。

李吉甫具有很濃厚的思鄉情結,故鄉的一梨一棗,一草一木,都常常出現在他的夢中。中唐的李吉甫與其子李德裕都被稱為名相,先後輔助了唐武宗等幾代皇帝,平藩鎮,抑黨爭,出仕四海,窮心盡力。由李吉甫開始,李家就有在河南地安居的打算,但是父親李吉甫沒有完成的心願,其子李德裕終於完成。李德裕在伊川城關鎮梁村溝處修建成了“平泉山居”(或平泉山莊),圓了其父子的在洛陽的山居夢。“平泉朝遊”成為洛陽的“八大景”之一。

李吉甫《懷伊川賦》鑑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