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甫《怀伊川赋》鉴赏

一、原文

怀伊川赋

李吉甫

龙门南岳尽伊原,草树人烟目所存。

正是北州梨枣熟,梦魂秋日到郊园。

二、鉴赏

《怀伊川赋》 是唐朝唐朝著名宰相、文学家李吉甫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该诗中他深情赞美了伊川的大好河山。

“ 龙门南岳尽伊原”。大意是:伊原应为伊川的境内的小平原。因龙门以南伊川西部山岭连绵不断,古来有“南岳”之称。位于鸣皋村的南岳庙,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至今已经一千四百多年。她北依衡桃山,南临顺阳河,景色秀丽,巍峨壮观。这句诗的大意是龙门山以西南岳庙以东熊耳山以北都是小平原。

“草树人烟目所存”。大意是:每当旭日东升,整个山庄披上了金色霞衣,满眼看到的都是碧草如毯、绿树成荫,炊烟袅袅,一派田园风光令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正是北州梨枣熟”。我认为北州指的是赵州(赵郡),古时北州生产雪花梨,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在汉代,赵州祖先们就开始种植梨树,南北朝时期成为“宫廷贡品”。史书上有“赵贡梨,洁白如雪”的记载。魏文帝下诏赞赵州御梨“大如拳,甘如蜜,脆如菱”,形象地概括了赵州梨的特征,品质和医疗保健价值。李吉甫是赵州赞皇县人。因此,这句诗的大意是:正是北州梨果瓜枣成熟的时候,这是李吉甫思念故乡之情的充分流露。

“梦魂秋日到郊园”。大意是:在秋阳高照中,诗人的梦魂好像又回到了故园。秋日午后的阳光是极纯净的,落尽了所有的凡俗,舍弃了一切虚伪的修饰。“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于厌倦官场的李吉甫来说,梦回故园或者找一处让灵魂可以安歇的地方是最大的闲适、安逸和归属。

三、李吉甫的基本情况

李吉甫(758年-814年),字弘宪,唐代政治家、地理学家,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御史大夫李栖筠之子。李吉甫出身于赵郡李氏西祖房,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左司御率府仓曹参军、太常博士、屯田员外郎、明州长史、忠州刺史、柳州刺史、考功郎中、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年间,李吉甫两次被拜为宰相,期间一度出掌淮南藩镇,爵封赵国公。他策划讨平西川、镇海,削弱藩镇势力,还裁汰冗官、巩固边防,辅佐宪宗开创元和中兴。元和九年(814年),李吉甫去世,追赠司空,谥号忠懿。


李吉甫《怀伊川赋》鉴赏

李吉甫著有《元和郡县图志》,叙述全国政区的建置沿革、山川险易、人口物产,以备唐宪宗制驭各方藩镇之用。《元和郡县图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地理总志,书成于元和八年(813年),次年又作补充。全书首起京兆府,末尽陇右道,共四十七镇,每镇篇首有图。


李吉甫《怀伊川赋》鉴赏

《元和郡县图志》继承和发展了汉魏以来地理志、图记、图经的优良体例传统,对各项地理内容作了翔实的记载,又在府洲下增加府境、州境、八到、贡赋等项内容,这是以往地理志、地理总志所没有的,是李吉甫的独创,这个创新为后来的地理志、地理总志所效法。

李吉甫具有很浓厚的思乡情结,故乡的一梨一枣,一草一木,都常常出现在他的梦中。中唐的李吉甫与其子李德裕都被称为名相,先后辅助了唐武宗等几代皇帝,平藩镇,抑党争,出仕四海,穷心尽力。由李吉甫开始,李家就有在河南地安居的打算,但是父亲李吉甫没有完成的心愿,其子李德裕终于完成。李德裕在伊川城关镇梁村沟处修建成了“平泉山居”(或平泉山庄),圆了其父子的在洛阳的山居梦。“平泉朝游”成为洛阳的“八大景”之一。

李吉甫《怀伊川赋》鉴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