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土地的農民,為何寧願成為流民都不願意開荒種糧?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土地都是一個農民賴以生存的根基,有地就有糧,有糧就可以生活。那麼在古代的時候,一部分手中沒有分到土地的百姓為何寧可成為流民也不願意開荒種糧呢?

古代沒有土地的農民,為何寧願成為流民都不願意開荒種糧?

其實,不是他們不願意,這和當時的稅收制度有關係。每一個朝代的建立,必然是經歷過一場大戰之後的,新王朝建立以後,為了徵稅,朝廷也會給百姓們提供各種的“福利”,比如說減稅、發放種子等等,以此來鼓勵百姓種地,只有百姓種地了,朝廷才能徵得到糧。

但是,一個王朝發展到後期的時候了,朝中許多官員都走向了腐敗,他們只管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國家與百姓的利益,為了徵得更多的糧,他們就會想方設法讓百姓交更多的糧食,他們不管所謂的天災或者人禍,他們只知道,只要手中分有土地的百姓就得交糧。

古代沒有土地的農民,為何寧願成為流民都不願意開荒種糧?

但是,那些所謂的朝廷官員壓根就沒有想過,一旦遇到天災,百姓很有可能顆粒無收,他們自己都吃不上飯,又哪裡來的糧交?這樣的事情明朝後期的時候就有發生過,朝廷的徵稅越來越重,百姓根本就承擔不起了,為了活命,他們只得忍痛把手中那來之不易的土地賤賣給當地的一些士紳,然後,再通過給那些士紳當傭工的方式生存。

古代沒有土地的農民,為何寧願成為流民都不願意開荒種糧?

因為明朝有規定,士紳都是不用交稅的,所以,那些士紳當然願意花小錢大量購置土地,士紳們手中的土地多了,就意味著朝廷可收稅的土地就減少了,但是朝廷的開支在那裡,那麼怎麼辦呢?朝廷就會繼續加重徵稅,如此一來,手中有土地的百姓更加承受不了了。試想一下,百姓有地種不起,他們又怎麼會再繼續開荒種糧呢?再者,一個普通的百姓是沒有權利隨便開荒的。這就是為何農民寧可成為流民都不願意開荒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