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口碑是干群关系“润滑剂”

谢林娟

最近,镇干部小敬向笔者讲述了一件暖心事。她在解决村民纠纷陷入僵局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位大婶,一句“二弟,我相信他”很轻松地化解了这场尴尬的调解。原来,这位大婶三年前的盛夏曾搭过小敬的顺风车回村。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基层干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群众能够理解、支持工作。很多基层干部抱怨说现在的村民“不好管”,动不动就上访、举报,甚至无理取闹,把国家补偿当“赔偿”。如何搞好干群关系,一直是基层治理的一个“瓶颈”,小敬的经历似乎为我们找到了答案。

如何做群众工作?一直以来,基层干部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种,用权力指挥棒使群众“听话”。这些干部常常摆出一副官老爷的样子,说话打官腔,习惯命令式部署,甚至骂办事群众“滚出去”;另一种,思想教条,死守办事流程,工作机械,“依样画葫芦”在行,动不动就为群众想出“您先去xx”的办法,自己却在办公室坐等群众找上门,“柔性”工作不行。这两种方式,说到底还是官僚主义作风,不知不觉把自己当成了高人一等的“官”,不愿意与群众一块苦、一块儿干,那些人民情怀不深厚的干部,甚至连与群众握手都怕脏,又怎么可能让群众搭其顺风车一同行呢?两种方式,只会拉大与群众之间的嫌隙,又如何获得群众理解、支持呢?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根杠杆和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基层工作点多面广,难做不假,但难在哪里?为什么难?还不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撬开工作“瓶颈”的这样一根杠杆“。“廖俊波就像一只领头的大雁,带领我们政和的干部群众往前飞,攻坚克难、锐意进取,飞往光荣与梦想的方向。”当领头雁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头领”,这是廖俊波同志获得政和群众认可、支持的原因;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带领我们抗洪救灾,短短数年让汶川从地震时的满目疮痍成为幸福家园?深圳特区、浦东新区、雄安新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带领全国人民创造出“中国奇迹”演绎“中国速度”……一个个“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背后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身居多高的职位,都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党员领导干部形象好了,有口碑了,取信于民了,群众自然就与干部心往一起想,劲往一处使,也就容易带领群众推动基层工作上新台阶了。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70年来的辉煌成就不断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但应该清楚地看到,“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作为“毛细血管”的基层,更要凝聚群众力量,尽锐出战,以拔山兮之气去一举攻克脱贫攻坚道路上的每一个“娄山关”“腊子口”。(谢林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