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禰衡,為何敢鄙視曹操?

禰衡罵曹,是《三國演義》中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有兩個問題值得思考。其一,禰衡為什麼看不起曹操;其二,禰衡是被誰殺死的?本文先談談第一個問題。

禰衡為什麼看不起曹操,貌似這本不是一個問題。從魏晉以來,禰衡已經成為蔑視權貴,堅守臣節的一個代名詞。為什麼看不起曹操?當然是因為曹操“託名漢相,其實漢賊”。在禰衡這類所謂忠臣義士看來,曹操挾制漢帝,已經超越了千古人臣的道德底線。

小小禰衡,為何敢鄙視曹操?

曹操雖然沒有像董卓一樣廢帝自立,也沒有像李傕、郭汜一樣虐待君王大臣,但是卻擁兵自重,設立官署,假託獻帝命令,大肆擴張。董卓之流的可惡,人人皆可見;可是曹操的偽善,卻讓很多不明真相的人心存希望。於是,才有許多漢臣,也投入到曹操的懷抱,比如說曹操手下的第一重臣荀彧。

在裸衣罵曹的情節中,禰衡極盡嘲弄之能事,諷刺曹操心懷篡逆,圖謀不軌。

小小禰衡,為何敢鄙視曹操?

孔融本來推薦禰衡擔任使者出使劉表,也希望漢獻帝能夠重用禰衡,使其擔任公卿,發揮所長,成為保衛漢帝的一股力量。可是曹操卻任命禰衡為卑微的鼓吏,這本身就是對禰衡的一種侮辱。曹操本以為禰衡會一口回絕,沒想到禰衡竟然答應,並且準時準點前來報到。為了戲弄禰衡,曹操特意召集百官。曹操身邊隨從看到禰衡還是穿的尋常衣服,大聲呵斥,要求禰衡換穿鼓吏的制服,以此侮辱禰衡。禰衡雖然出身布衣,但其目的是擔任公卿,而非卑微的小吏。可禰衡聽後沒有反對,從容換上新制服。本來禰衡可以到更衣室換衣服,可禰衡沒有。在百官眾目睽睽之下,禰衡公然脫光,全裸而立,脫衣、穿衣,沒有一點不自然。

小小禰衡,為何敢鄙視曹操?

看到眼前這一幕,文武百官全都愕然。左右本是想打壓禰衡,為曹操出氣,沒想到禰衡如此坦然,反倒讓觀看的百官很是沒臉。當人家希望你哭的時候,笑就是最好的武器。曹操斥責禰衡當眾脫衣服,實在無禮。可禰衡卻認為,欺君罔上,才是無禮。自己顯露的乃是父母給與的形體,是清白之身,又有什麼無禮的呢?

其實,禰衡的回答不合邏輯,他在用為人臣子的大義來偷換傷風敗俗的指責。但是,禰衡這一招很管用,在場官員也好,後世文人也好,大都很欣賞禰衡的這番高論。

小小禰衡,為何敢鄙視曹操?

在場的曹操自然不忿,一旦失去理智,曹操又說了一句傻話:既然你禰衡覺得自己是清白的,那誰是汙濁的呢?

禰衡一聽曹操踏入陷阱,得意的說,你曹操好壞不分,就是眼睛瞎;不讀詩書,就是嘴巴臭;不聽從建議,就是耳朵背;不瞭解古今,就是身體髒;不被諸侯相容,心懷篡逆,就是壞心腸。把當朝第一權臣曹操罵了個狗血淋頭。這一罵,讓後世哪些擁劉貶曹者大感快意。

小小禰衡,為何敢鄙視曹操?

其實,仔細分析就明白,禰衡其實又在胡攪蠻纏。曹操是一個好壞不分,賢愚不明的人嗎?不是。曹操下達“唯才是舉”命令,打破千百年來的官員世襲制。手下人才眾多,堪為三國第一。並且曹操能夠聽從手下建議,雖說確有奸詐行為,但多是針對敵對勢力。跟敵人講禮義廉恥有用嗎?就如漢末時期黃巾橫行,有官員認為,是因為亂民不懂得孝義才會如此。於是讓士兵在陣前大聲朗讀《孝經》,以為可以感召敵人,棄械投降,結果一會功夫就給亂民殺死了。有時候,鐵血手腕勝過所謂仁義道德。

小小禰衡,為何敢鄙視曹操?

當然,曹操最大的“罵點”,就是其心懷篡逆。但這也是對曹操吹毛求疵。曹操奪了漢朝天下嗎?沒有。曹魏是在曹操死後,曹丕建立的國家。曹操有言“吾為周文王”。周武王滅商,而周文王卻依然是商朝之臣。並且,曹操的天下乃是曹操一手打下來的,正因為有曹操,漢獻帝才能夠做幾十年的安穩皇帝,漢朝也才得以延續二三十年。從這個角度上說,曹操非但不是漢賊,而是漢室功臣。 

小小禰衡,為何敢鄙視曹操?

其實,仔細品味禰衡的言行,曹操本人的不臣之心只是禰衡看不起曹操的表層原因,深層原因還在於禰衡自身。

從古到今,讀書人也好,士大夫也好,大都媚上媚權。雖然說也有異類,比如說古時的許由、巢父,魏晉時期的陶淵明,元末的王冕等等,但是很少。正因為少,才很珍貴,受到史家的激賞。當然,歷史的評價和世俗的評價多不相同,比如辭讓天下的許由,史家認為其高邁,是千古道德標杆,老百姓卻只覺得許由傻,有錢不要,有官不當,不是傻是什麼?至於什麼“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多半是李白一流的文人被上級穿了小鞋,發的一點點牢騷罷了。其實心中最深處,依然是渴望討好上級,渴望得到權勢功名。

小小禰衡,為何敢鄙視曹操?

在《三國演義》中描繪了三個行為相近的文人典型,一個是楊修,一個是孔融,一個是禰衡。三個人都有才,也都有點牛脾氣,但是從道德品行上卻完全不同。在毛宗崗看來,楊修甘心輔佐曹操,品格最低;孔融在朝廷為官,雖然政見和曹操不同,但卻也為之屈膝,品格中等;唯獨禰衡,公然擺出一副絕對不合作的姿態,甚至在公眾場合羞辱曹操,品格最高。從道德上對人的品德進行高下平叛,是千百年來史家的一個傳統,一個弊端多多的傳統。

那麼,禰衡有什麼資本為什麼看不起權傾天下的曹操呢?

小小禰衡,為何敢鄙視曹操?

首先是禰衡有才,有才自然可以傲物。禰衡之才究竟如何呢?本回一開始就提到,曹操為了聯合劉表對抗袁紹,準備派遣一個名士出使荊州,謀士推薦了孔融,可孔融卻推薦了禰衡。孔融認為,禰衡不僅僅可以擔任使者,最合適的應該是在皇帝的身邊,參與國政,並且寫了一篇奏摺,高度評價禰衡的才華。具體來說,禰衡博覽經史,過目成誦,且品格高尚,對皇帝忠貞不二,堪與古時大臣相比。在孔融的口中,二十四歲的禰衡幾乎就是學界的完人。

小小禰衡,為何敢鄙視曹操?

但是,禰衡真的很厲害嗎?我們換個角度,從曹操的視角來看,結果就完全不同。作為亂世霸主,需要的是什麼人才呢?一方面是統兵作戰的大將,另一方面是出謀劃策的謀臣,當然還有安定地方,管理百姓的治民人才。前者比如徐晃張遼,中者比如荀攸、郭嘉,後者比如荀彧、鍾繇。純粹的文人在曹操這樣的軍閥看來,不過就是太平時期的一個點綴,亂世完全可以忽略。宋太祖曾經經過京城一座城門,看到匾額上四個字歪歪扭扭不認識,就問趙普,趙普說叫做“朱雀之門”。宋太祖就問,為什麼要加一個“之”字呢,完全是浪費嘛。趙普說,之乎者也,都是語氣助詞。宋太祖笑了,說,一個“之”字,能夠幫助什麼?在宋太祖看來,百無一用是書生!

小小禰衡,為何敢鄙視曹操?

可是,千百年來文人卻有其特別的價值觀。簡單來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有文才,心中自然有許多傲氣,覺得自己清高,世人低俗。其實不過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罷了。

於是,當禰衡到場,向曹操行禮之後,曹操竟然不給賜座,禰衡慨嘆,天地雖闊,何無一人也!沒有一個人知道他禰衡的高明。曹操自然不服,說,我手下有幾十個人,個個都是當世的英雄,你憑什麼說朝堂無人?禰衡就一一駁斥。

小小禰衡,為何敢鄙視曹操?

在禰衡看來,賽過蕭何陳平的荀彧、荀攸等人,不過是弔喪問病看守墳墓的小人物,萬人敵的大將張遼許褚不過適合打打鼓放放牛的俗人。而他禰衡,卻是天文地理,無一不通;三教九流,無一不曉。

可以說,正是禰衡心中有著千百年來文人的盲目自大,才會看不起曹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