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衡:自我為中心的炒作走向自取滅亡

彌衡:自我為中心的炒作走向
自取滅亡

  可能是楊修有一個當大官的父親,加上他本人也是曹操曾經非常寵幸的近臣,所以他那點諸如拆字解字之類的陳穀子爛芝麻便廣為人知,其實在《三國演義》中,比楊修更為典型的例子是禰衡。二十四歲的禰衡可謂血氣方剛,他以一種自取滅亡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處女秀,並十分悲壯地走向了他人生的終點。

  禰衡的恃才傲物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朗朗乾坤,人才濟濟,但能入禰衡之眼的不過一兩人而已,曹操引以為自豪的一班文臣武將被禰衡貶得一錢不值,當時在場的張遼當即要殺禰衡以出惡氣,曹操還算有點愛才之心,不忍殺他,讓他作了鼓手——當然,此舉意在羞辱禰衡一番,也剎剎他囂張的氣焰。禰衡倒好,竟然在曹操大宴賓客這種莊重的場合表演了一場脫衣秀,光著身子大罵曹操——注意,禰衡是須眉男兒,可不是所謂的粉紅女郎。

彌衡:自我為中心的炒作走向自取滅亡

  以我的理解來看,禰衡此舉不過是他推銷自己的一種方式,一種危險的卻有可能是最成功的方式。要想在臥虎藏龍的曹操身邊脫穎而出,沒有非常之功顯然是痴人說夢。因此,禰衡就像關羽溫酒斬華雄一樣,一定要把自己的處女秀搞得隆重而熱烈,禰衡不會打仗,他只能憑藉其三寸不爛之舌以求達到“不鳴則以,一鳴驚人”的理想效果。

  究其心理,禰衡是非常渴望得到曹操賞識的,在他的怒罵背後,掩藏著一顆脆弱的歸屬的心。禰衡和許多知識分子一樣,是一個矛盾的混合體,一方面希望得到賞識,一方面卻極力掩蓋這種企盼。因此,往往劍走偏鋒,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舉動。

   曹操畢竟是人,是一個有弱點的人,他的身上殘留著國人喜歡聽好話而不喜歡聽惡語的劣根性,因此,禰衡的表演便註定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慘敗,一踏胡塗的慘敗。每一個時代都有像禰衡這種特立獨行的人,但很少有結局完美的。

   如果說禰衡這種極端矛盾的心理,使他的處女秀落入了一種非正常的俗套,那麼,他性格中的固執因素,卻將他一步步推向死亡,說他是自取滅亡一點也不為過。

   在《三國演義》關於禰衡的不多的文字中,透出一個信息,禰衡好像是一個恪盡職守的職業罵家,從出場到死去都在罵人,走向刑場時還兀自大罵不止。他那種固執已經有失正常,按現在的話說就是變態。有一位朋友說,現在不能寫新聞時評,既不可能寫出真正好的作品,同時還會把自己的口味寫壞,看什麼都不順眼。禰衡就是一個被壞了口味的人,他對誰都不滿意,最終的結果只能是誰也不滿意他,這不是自絕於人民嗎?

   當在曹操那裡碰壁之後,禰衡沒有絲毫悔改,之後又在劉表那裡受挫,禰衡還是不從自身尋找原因,如果他不是想找死,那麼就說明他認為自己是一顆金子,總有一天會在自己的罵聲中閃閃發光。禰衡沒有遵守入世的潛規則,他不是主動去適應那個社會,而是書生意氣地寄希望於社會來適應他,他那種執著與堅守也許難能可貴,卻是致命的悲劇的。

彌衡:自我為中心的炒作走向自取滅亡

   禰衡不違良心的怒罵,換來了黃祖暴跳如雷的一刀,禰衡結束了他驚鴻般短暫的一生。

    一個天文地理無所不知的飽學之士,天地之闊卻找不到用武甚至容身之地,以至於被迫淪為一個罵街潑婦,最後在罵聲中走向死亡,這不能不說是那個時代的悲哀。禰衡的存在是那個社會的一道傷疤,也是對當時甚至今世的一種諷剌。

   然而,對於禰衡來說,死亡或許是最好的解脫方式。與其在那個汙濁的世上憤世嫉俗而百般痛苦地活著,不如干乾淨淨地死去。黃祖在客觀上拯救了禰衡,讓他獲得了一種靈魂上的自由,當然,這種自由是以生命作為代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