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候,孙权靠什么驾驭周瑜?

大国春秋


首先,周瑜不是悍将,也不是气量狭小之辈,不要被演义误解。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程普老将军“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加上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 岁就追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辅佐孙权也是为了年少时候的梦想,也是对孙策的一种承诺。


从这些方面看周瑜是一个仁爱,侠义,有奇才的儒将,而不是需要君王用帝王之术驾驭的悍将。


小伤疤


不能说驾驭,只能算互相配合,周瑜完全有能力拥立孙策之子上位,但他不想江东动乱,只能说孙权有个好兄长死了还留了个长城守护江东,不过如果孙策睌死几年,儿子再长大点,那周瑜守护的就不是孙权的江东了。孙权这边也一直暗中提防孙策一系的人,周瑜之子流放至死,众将求情都太晚了,孙策之子最后也给孙晧灭族了。当然早期的孙权是英明的,能屈能伸,如果是无能之辈可能周瑜一早就换人了。


ming51943045


周瑜在东吴政权的地位是比较特殊的,从孙策时期就已经加入东吴阵营,而且地位比较高。

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他是孙策创业的合伙人,而不是普通的下属。原因很简单,他是带资入股的,来的时候自己就带了一部分人马。

孙策留给孙权的班子是,他父亲孙坚时期的一部分老臣,以及他在江东创业期间招揽的文臣武将。而在孙策自己招揽的文臣武将之中,周瑜在孙策还在世的时候,地位就已经非常高了,远在其他文武臣僚之上。

孙策临死时,给孙权的遗嘱是“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不仅是因为周瑜比较有主意、能力强,也是因为周瑜实际上是孙策时期加入孙氏阵营的文武臣僚的领袖,重要将领都会唯他马首是瞻。周瑜的态度,可以影响其他将领的态度。

孙权继位时年龄还很小,没有能力独自执掌东吴内外大局,所以必须在内部事务上依赖张昭的协助,而在对外事务,尤其是军事问题上,必须得到周瑜的支持。而在这样的乱世之中,枪杆子显然比笔杆子更重要,能否掌握得了军队,会直接决定自己能否顺利继承全部权力。

托孤在三国时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刘备托孤给诸葛亮,结果是蜀国“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只是诸葛亮的儿子年龄太小,没有能力继承诸葛亮的权力。司马懿是曹丕、曹叡两代皇帝的托孤大臣,结果他发动高平陵之变,控制了曹魏政权,两代之后篡位自立。孙权死后,诸葛恪也成为执掌东吴内外事务的权臣。

这时候,孙策等于托孤给张昭和周瑜。稍微不同的是,周瑜这时候领兵在外,并没有当面托孤。孙策死后,周瑜也长期率兵在外,内政事务则由张昭协助处理。孙权则还处在实习期,才刚开始学习处理内外事务。

霍光是汉昭帝的托孤大臣,汉昭帝曾说,他对霍光是很害怕的。孙权这时候的情况与汉昭帝还不同,因为孙权割据江东,军事上要有所作为,还必须依赖周瑜。但同时,作为君主,军队不能完全由自己掌握,而必须通过别人去指挥,显然也是让他感到压力比较大的一件事。如果他和周瑜出现意见分歧,周瑜一怒之下,率军而来,他就很尴尬了。

所以,这时候孙权对周瑜的感情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是如芒刺在背,必欲取之而后快,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依赖周瑜来抵抗来自外部的军事压力,以及弹压东吴的各级将领。

到赤壁之战前,东吴君臣讨论战与降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暴露得比较清楚了。在周瑜回来之前,东吴内部存在投降与抵抗两种意见,而且主降的还是孙策托孤的另一位重臣张昭。

张昭这时候为什么主张投降呢?鲁肃说得对,孙权投降了就不能南面称孤了,而张昭、鲁肃这样的地方豪族不管跟谁混,只要想统治这个地区,都必须得依靠他们,反正他们都是当臣子,给孙权当臣子也是当,给曹操当也是当,没什么太大分别。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张昭的态度实际上反应了东吴不掌握军权的文臣们的主流态度。因为他们是文臣,不掌握军队,而在军事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他们的重要性远不如掌握军权的将领们。但是,只要进入和平时期,他们的地位会比武将上升得快很多。

东吴一旦决定与曹操正面开战,那么东吴的所有资源都必须服从于军事需要,而这个战争必然会交给周瑜指挥,那么张昭的地位自然而然得会下降。

所以,张昭选择了劝孙权投降。

更有意思的是,这时候孙权其实已经打定主意要抗曹了,鲁肃说的道理他自己早就懂了。但在鲁肃说出来之后,他马上表示同意,却仍然不是最后决定,而是要等待周瑜回来之后再做最后决定。

周瑜回来之后,文官劝降,武将主战,各不相下。可以想象一下,这时候孙权内心的阴影面积有多大。名义上孙权是东吴之主,但在如此重大的事情上,自己的文臣武将却要等周瑜来拿主意,那么,东吴到底是谁说了算,是孙权还是周瑜?

但同时,孙权也很清楚,无论是战是降,周瑜的决定都是决定性的。即便孙权自己已经打定主意要战,也必须争取到周瑜的支持,才有可能付诸实施。

周瑜的选择自然是非常正常的,主战。但他在见到孙权之前,装作非常淡定的样子,虚怀若谷,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并没有明确表态到底是主战还是主降。见到孙权之后,才终于明确表态,他本人是主战的。这是符合周瑜的利益,也符合孙权利益的选择。

赤壁之战后,周瑜在东吴的声望和地位更加水涨船高,但周瑜此时毕竟年龄不大,只有 36 岁,仍然可以从容地为东吴的整体利益服务。而孙权则在此期间,逐步调整和培养他能够控制的将领,来掌握军队。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周瑜没有早死,而是孙权早死,东吴出现一个幼年即位的主公,而周瑜别说像司马懿那样长寿,哪怕只是活到五六十岁,他的儿子都已长大成人,吴国是否还能继续姓孙,就很成问题了。

孙权运气好的地方就在于,他的健康状况不错,很长寿,而周瑜却短命,才 36 岁就去世了。周瑜去世之后,孙权才终于完全掌握了东吴的内外权力,他自己提拔起来的吕蒙等将领也已经在军中崭露头角,他本人也通过几次抗曹和围攻合肥,积累了更多的政治和军事经验,已经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君主。

周瑜死后,孙权一度给周瑜很高的评价,给予各种丰厚待遇。但是,在对待周瑜的孩子的问题上,孙权就暴露出了他内心对周瑜的另一面,周瑜的两个儿子,长子周循早亡,次子周胤因罪被贬,还是诸葛瑾等人后来求情,才准备启用,结果周胤死了。

周瑜的侄儿周峻也因为周瑜的原因,被拜为偏将军。周峻死后,全琮推荐周峻的儿子周护为将,孙权表示很生气,直接说:“昔走曹操,拓有荆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初闻峻亡,仍欲用护,闻护性行危险,用之適为作祸,故便止之。孤念公瑾,岂有已乎?”

就是说,这时候孙权不同意用周护为将,但又要向全琮等人表态,不是不念周瑜的功勋了,而是因为周护“性行危险”。但这样的辩解显然很无力,恰好说明孙权当时已经很清楚的知道,文武臣僚中间有不少人认为,孙权对周瑜过于刻薄寡恩,不念周瑜的功勋了


玉润万古


在那个混乱的三国时期孙权比曹操以及刘备都小20多岁,而孙权既没有曹操汉相的权位,也没有刘备刘氏后代的血统,那么孙权是如何而能吸引一大批的人才,并且向曹操刘备那般,在团队的建设和人才的识用上如此成功。跟孙权单纯明净的人格魅力是分不开的。当然孙权人生中也有失误。孙权仅有的败笔就是因庞统貌丑而弃用。但不管怎么说,孙权在很多方面都很优秀。孙权为什么能够吸引这么多人才的

知人善用

在孙策逝世后,可以说内部斗争以及外部敌人窥视。可以说是危机重重,即使是这样也没有难得倒孙权,这时候的孙权内用张昭外用周瑜等人,很快稳定住局面,都来有提拔很多人才。如后来在蜀汉伐吴战争中极其突出的陆逊等人,因此东吴才能够在乱世中脱颖而出。

勇敢果毅,胆略过人

孙权喜欢与猛兽搏斗,快四十岁时还用双戟刺死老虎。赤壁之战后五年,魏吴两军在濡须激战,孙权乘坐大船刺探曹营,曹操下令放箭,大船一边因着箭太多而倾斜,孙权命调转船头,待另一边也射满箭船平衡后才从容返回。当然这一故事是在三国演义中被挪用在孔明身上,也就是孔明草船借箭。而曹操也通过此事不禁慨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勇敢果毅,胆略过人

孙权喜欢与猛兽搏斗,快四十岁时还用双戟刺死老虎。赤壁之战后五年,魏吴两军在濡须激战,孙权乘坐大船刺探曹营,曹操下令放箭,大船一边因着箭太多而倾斜,孙权命调转船头,待另一边也射满箭船平衡后才从容返回。当然这一故事是在三国演义中被挪用在孔明身上,也就是孔明草船借箭。而曹操也通过此事不禁慨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的团队管理,具有宗族性和不规范性,同时又具备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应变激烈竞争的能力。当然,任何一种机制也都有弱点,孙权最大的弱点就是对功臣后代的待遇过分优越,结果制造了不少纨绔子弟,周瑜、甘宁、凌统等人的儿子都给他们父辈丢尽了脸。但不论如何,孙权都当得起赵咨的评价: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阵列,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魏,是其略也。他的人格魅力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想源泉和启发




锋在起时


三国时期,经赤壁之战,三分之势已成,曹操退守北方以图再战,这三国在几年时间内成了孙权和刘备角逐的舞台,而相对来说,孙权的实力要强于刘备,周瑜就曾计划取蜀夺天下,大致为攻占蜀地,吞并张鲁,夹击刘备,联合马超,对曹操形成合围之势,以图天下,可是就在孙权同意了周瑜的计划,周瑜却英年早逝,这多少给人种阴谋论的感觉,也就是孙权“害”死了周瑜。

有人认为,周瑜让孙权软禁刘备,却让关张随自己略地,可以想象他如果谋蜀成功,其名望权势将膨胀到何种地步,荆、益集团为了自身利益也必然推戴周瑜为主,这之后,周瑜或者为桓温、或者为刘裕,欲为孙氏纯臣,那是不可能了。至于北伐一统,衡当时南北形势,周瑜很难办到。对周瑜来说,最坏的结果无非取蜀不成,其他还能有何损失?可对孙权来说,就算周瑜取蜀不成,也很可能因为名望受损,而废君以重威权,桓温北伐失败后就是这么干的。孙权非庸懦之主,别无选择,也无可厚非。但事后孙权不厚抚周瑜后裔部属,确实算得刻薄寡恩,气量狭小了。

三国三位君主皆雄猜之主,这个我觉得没什么疑问,周瑜挟取蜀之势无论成败,权牟人主,这完全不是没可能的。周瑜和孙策关系是很好,可是并不代表他能待孙权如主上,这里不是指礼节上,周瑜率先对孙权执臣子礼,但并不代表他认可孙权的才能,当然,他最大的可能不是篡位,而是变成诸葛亮一般的人物!

不过,这种阴谋论还是站不住脚,因为周瑜伐蜀的计划,或者说至少是孙权同意周瑜伐蜀计划的真正意图,并非取蜀,而是借伐蜀削弱刘备。这从《三国志·先主传》里相关的资料就能看出来。孙权不是傻子,并非不知道要提防刘备这个盟友,防止他坐大反客为主。

孙权自幼就被孙策带在身边,并且指着众将对孙权说“此诸君,汝之将也”,临终前还说“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还能让曹操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自然不会是什么没气量没魅力的人。

而且周瑜在当时还没到狡兔死走狗烹的时候,毕竟孙权其实内政都没搞好,和吴郡大豪族的关系也还未得到根本改变。曹操还在北方虎视,刘备容易变生肘腋,这个时候自戮大将实在称不上明智。


小智戏说


他们的老婆本来就是亲姐妹,妹夫肯定会帮姐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