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楼兰终不还”,小毛奇修正后,施利芬计划为何仍失败收尾?

引言

钮先钟曾说过:

“施利芬计划一开始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在十九世纪末,欧洲大陆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德国崛起,法、俄衰弱。在过去,德国总是联合其他国家,进攻法国。现在德国成了大家的矛头所向,在法俄结盟后,德国面临东西两线作战的危险。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制定了施利芬计划。

施利芬计划的目的是同时打败法国与俄国,其构思十分巧妙。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来临时,这一计划却没有成功,德国在马恩河战役中遭遇重大损失,最终成了战败国。

“不破楼兰终不还”,小毛奇修正后,施利芬计划为何仍失败收尾?

施利芬计划本身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动员工作的不足以及没有合理安排后勤事务,再加上抵抗比利时的意志力尚还缺乏,对英国参战的影响没有进行合理的预估,都导致施利芬计划受到重创

施利芬被称为“战略天才”,他在1891年到1906年,担任了德军总参谋长。他制定了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作战计划。计划的目的在于避免在东线与西线同时陷入战争,为此,要西线集中绝大多数的兵力,以速决战的方式首先解决法国;再将兵力调到东线,击败动作缓慢的俄国。

“不破楼兰终不还”,小毛奇修正后,施利芬计划为何仍失败收尾?

在西线中,又把兵力分为左右翼两部,左翼的位置在洛林一逞,其兵力较少,目的是作一块“铁砧”,引诱法国主力来攻击;右翼的位置在梅斯至韦泽尔地区,集中主要兵力,其作用是做成一把“铁锤”,绕到法军的侧后方,再将其击碎在“铁砧”上。

在计划中,德军总兵力约为90个师,东线与西线的兵力对比是1:8,而西线上,左翼与右翼的兵力对比是1:7。——“铁锤”集中了全军的主力,目的是给法军致命一击。

但是,施利芬计划因为本身的不足、继任者的修改以及战时执行的偏差,不仅没有实现,反而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 对俄国的动员能力估计不足

在施利芬担任德军总参谋长期间,正是俄国最为衰弱的时期。俄国刚刚在日俄战争了战败,国内又掀起了革命。所以施利芬认为,俄国无法在短期内形成作战能力;在战争打响之后,俄国还需要有六周的时间进行动员。事实上,当战争真的爆发时,俄国只用了两周的时间就完成了动员。

  • 对比利时的抵抗意志估计不足

德军西线的右翼,即“铁锤”,必须通过中立国比利时,才能绕到法军后方。对于比利时这样的小国家,施利芬完全没有放在心上。他甚至说:“比利时不会武装抵抗,而只会抗议。”在实战中,比利时通过列日要塞、安特卫普要塞进行顽强抵抗,拖延了德军的行动,打击了德军的士气。

  • 对英国参战的影响力估计不足

由于施利芬计划将侵犯中立国,英国就不可避免地参战。施利芬对于英国参战的可能有所预料,而且也算出英军远征部队约为10万人。这一预测数字与英军首批远征军的数量基本一致,但是,施利芬认为这点兵力与法德的百万兵力不值一提。在实战中,英军参战的影响力很大,远远超过10万人这一数字。

“不破楼兰终不还”,小毛奇修正后,施利芬计划为何仍失败收尾?

  • 对后勤的安排没有涉及

施利芬计划是一份作战计划,关心是行动的步骤、军队的展开。这方面它的安排丝丝入扣,非常严谨,堪称艺术品。但是后勤统筹却没有提到,对弹药、粮食、马匹、道路等问题的描述一片空白。计划对某支队伍在某时到达某地,有详细的安排,要求严格的执行,但忽视了战场形势的复杂变化。

小毛奇继任后,对于施利芬计划进行修正,不过由于小毛奇个人的军事业务水平不够,却缺乏经验,多半保持中立态度。小毛奇希望借助左翼兵力的增强来包围法军,但是在实际战场上对法军并没有形成威胁

小毛奇是施利芬的继任者,于1906年上任,主持施利芬计划的实行。小毛奇身上有两个特点,一是非科班出身,本是德皇的侍从武官,没有指挥作战的经验;二是性格胆小软弱。这两个特点,导致他没有足够的智力看清形势,也没有足够的胆量执行“大胆”的施利芬计划。

首先就是大大低估俄、英、比等国的作战能力,是施利芬犯下的错误,但这一错误小毛奇没能纠正。这是他的智识决定的。小毛奇认为俄国缺乏战争动员的能力;认为英国不会冒着失去海上霸权的危险参加战争,很可能会保持中立;认为比利时容易击败,所以没有给前锋部队配备攻城用的大炮。

削弱了“铁锤”,增强了“铁砧”,小毛奇对施利芬计划作了修改,将西线中的右翼,即用来绕后攻击的“铁锤”的兵力减少了;而将本来用以诱敌的左翼,即“铁砧”的兵力增加了。原来,“铁锤”与“铁砧”的比例是7:1,经小毛奇的修改,变成了3:1。小毛奇这样做,是为了在加强战线上兵力部署的“严密性”,但是付出的代价却是攻击力下降。

“不破楼兰终不还”,小毛奇修正后,施利芬计划为何仍失败收尾?

再加上左翼作战思路的改变,在施利芬原来的计划中,左翼是用来吸引法军的。但小毛奇将其兵力加强,扩大到原来的两倍。这样的兵力就有能力反起反击。因此,小毛奇希望左右两翼能够同时发挥进攻能力,对法军进行包围。实战中,法军攻击左翼受挫后,很快就撤退到堡垒之中,左翼增强的兵力毫无用处。

施利芬计划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出现差错,经过小毛奇的修正后,“铁锤”部队的实力得到大大削弱。德军内部的矛盾不断激化,除了战术上的局限之外,落后的通讯技术也阻碍了德军发展,内部涣散缺乏合作精神

再完美的计划,离开了执行,就是一张白纸。施利芬计划在实施中,由于德国方面出现了大量的战略与战术的失误,加上德军军官的无能以及法军的良好表现,而最终归于失败。

将“战术性”胜利视为“战略性”胜利,施利芬计划的核心在于“一战定天下”。通过集中最大量的兵力,攻取法国首都巴黎,迫使其投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德军的“铁锤”部队,要在通过比利时后,一直向西南作扇形攻击,扫荡法国沿海,绕到巴黎侧后方。

“不破楼兰终不还”,小毛奇修正后,施利芬计划为何仍失败收尾?

但是,德军在初期成功突破后,在接近巴黎时,认为胜利成果巨大,法军已被击败,就不再向巴黎的侧后方迂回,而是把前进方向由西南改成了正南,直接冲向了巴黎。而且,右翼队伍中第一与第二集团军本来是并列前进的,现在改成了第二集团军在前,第一集团军在后方负责后卫。

“最困难的日子,是我们离胜利最近的时候。”

德军的过早转向,让很多法军成为漏网之鱼,他们对德军的侧后方发起了攻击,使其不得不停止向巴黎的进军。究其原因,是德军把“战术性”胜利,当成了“战略性”胜利。

  • “铁锤”的不断削弱

小毛奇对于施利芬计划的修正,使西线左右翼兵力的对比由原来的1:7变成了1:3。在战争开始时的边境作战中,右翼中也分出大量兵力,充当“中轴”,而担任“铁锤”任命的极右翼的兵力进一步减少,其数量不至对阵英法联军的两倍。

同时,原来只是做一个“铁砧”、作防守任务的左翼,却认为“最好的防守是进攻”,向法军发起了进攻。而小毛奇也同意这样的做法,并从右翼的“铁锤”部队中调了三个师的兵力过去。

“不破楼兰终不还”,小毛奇修正后,施利芬计划为何仍失败收尾?

此外,战争一开始,俄军就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调整了四十万军队发起了攻击。这完全出乎小毛奇的意料。在惊慌之余,小毛奇从“铁锤”部队中调走了四个师,去支援东线。

  • 德军犯下了一系列战术失误

在施利芬最初计划中,德军会经过荷兰、比利时等中立国。这样的话,德军的通道就十分宽敞。但是,战争开始后,小毛奇不愿意侵犯荷兰的中立,于是全军只能从比利时通过。这一通道十分狭窄,比利时又修建了多个要塞,导致德军进军不畅。

此外,德军没有去控制英吉利海峡,这让英国远征军毫无压力地登陆。还有,“铁锤”部队中,第一与第二集团军本来各有战斗任务,但在实战中,小毛奇不断要求第一集团军为第二集团军提供支援,使前者失去几次重要的战机。

  • 德军的通讯技术落后

德军各支队伍之间是通过电报机联络了,但这种电报机的通讯路程只有三百公里。这一技术在德军还在国内时,不会带来不良影响;但到了法国后方,各支队伍之间及与总部之间的距离变得很大,相互联络就十分困难。电报的传达需要经过数个中转站,这让情报与军令的延误成为家常便饭。

  • 德军军官之间缺乏配合精神

德军军官中,普遍存在邀功请赏的心态。有功就抢,有过就推。而小毛奇因为其个人原因,无法镇住这些军官。举个例子,右翼“铁锤”部队中,第一与第二集团军处于同一层级。

“不破楼兰终不还”,小毛奇修正后,施利芬计划为何仍失败收尾?

当第二集团军的侧后受到法军的攻击时,小毛奇下令第一集团军为第二集团军作支援配合,暂时听从后者的指挥。第一集团军的指挥员却认为这是个耻辱,拒不听令。这导致了后来德军在马恩河大败。

施利芬计划是一份富有“胆识”的计划,但是由于自身的缺陷,加上被不合理地“修正”,以及执行时的种种失误,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参考历史文献:

《西洋世界军事史》

《剑桥战争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