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调剂的4大误区,一定要避开

受疫情的影响,考研国家分数线至今迟迟未公布,但是有一些院校已经在录取发布接受调剂的信息,想要走调剂的同学可以多关注相关的信息。


考研调剂的4大误区,一定要避开

但今天想给大家讲的,是考研调剂的四大误区,同学们要看仔细了,千万绕过这些误区。

误区一:调剂肯定没有好学校

首先,调剂会出现大小年的情况。即上一年度的复试分数线较(低),就会造成下一年度报考人数的变化,从而使下一年度复试分数线降低(提高)。有很多比较好的学校,可能今年(2020)的复试分数线会比较低。

其次,考生可以将注意力放在西部院校或往年调剂名额较多的院校上。因为西部也有很多好院校,由于报考的人数较少,所以被调剂成功的可能性相对较大。比如兰大,几乎每年都会有调剂名额存在。

最后,一些比较好的学校,几乎每年都会有专业出现首次招生的情况,这些专业调剂成功的可能性也较大。

误区二:分低希望渺茫

初试成绩是否是一票否决呢?初试成绩低就没有机会了吗?并不尽然。1978年,国家建构了“初试和复试并举”的研究生入学考试选拔制度,复试成绩一般会占总成绩的30%-50%,因此在复试中极有可能出现高分落榜、低分逆袭的情况。有些同学因为初试成绩低直接放弃机会,是很可惜的。至少,要争取见到导师的机会。也许在复试中,一念之间,导师就给了你机会。

考研调剂的4大误区,一定要避开

误区三:分高不用调剂

主要体现在两种情况:

1、还不知道当年院校的复试分数线与往年的分数线相比较高。

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慎重。虽然与往年的复试分数线或录取线相比较高,但是有可能当年报考该院校的学生成绩普遍较高,那么在招生人数一定的情况下,录取分数线也会相应提高。因此即使分数高也不可盲目乐观。

2、已知目标院校当年的复试分数线,相比之下,成绩排名较高。

高分未必意味着最终的胜利。初试成绩越好的考试,复试中考试对这类考生的期望越高。导师希望通过面试,筛选出高分低能的考生淘汰掉。所以即使初试成绩很好,但如果在面试中呈现出的个人素质与初试成绩存在落差,那么复试成绩很可能直接导致被淘汰。而且说白了,面试时导师和你的眼缘很重要。

所以在复试环节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不要盲目高兴。相反,要更多的做好准备,保持和扩大自己的优势。高分只代表有进入下一场角逐的资格,仅此而已。在等待复试和调剂的过程中,大家要时刻关注招生动向。

误区四:不重视面试

在复试过程中,大部分院校会安排笔试和面试环节。有些考生认为只要笔试过了,面试就不会有太大问题,因此对面试的重视不够。

从初试到复试,面试是考生与导师面对面交流的一个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导师可以更直观的对考生有个了解,无论是学识、性格还是言谈举止。因此考生可以通过充分的面试准备,将更好的一面展现给导师。面试从一定意义来说可能决定着考生是否能成功被录取。所以,童鞋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主动出击,为自己争取最终上岸的机会!

总之,调剂是门技术活儿。操作得当的话,逆天改命都不在话下的!童鞋们且行且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