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把小学作文知识还给老师了,写的文章连小学作文都不如

作者 / 小侯


引经据典、寻章摘句来的语句读得令人陶醉;刻意堆砌生僻字词、华丽辞藻,似乎也显得颇有文采;会套用63种修辞手法里的其中几种进文中,好似也能显得字字珠玉。

仅仅能做到这几点的作者,大多数也都会沾沾自喜,洋洋得意,自以为仅仅做到了这几点就算文采出众,笔下之作必能令人拍案叫绝了。

可是,仅仅注重这些细节,写出来的就是好文章了吗?未必!

文章的细节固然重要,却不是最重要的,毕竟写作是以内容为主,修饰为辅,岂可本末倒置呢(当然,细节上也有特别重要的地方,例如去口语化,大多数体裁都是必须的)?而内容上又有结构的问题,尤为重要。有不少人写文都是只注重细节,主次不分,以致文章空洞无物。

很多人都把小学作文知识还给老师了,写的文章连小学作文都不如

现今有太多太多的人皆是如此,读书越往高处读,就把小学的知识忘记得越干净,几乎全都还给小学老师了。

在小学的时候,小学的语文老师就教过我们写作文的大致结构。

小学的语文老师不会强调文章体裁的问题,只会要求写什么题材和类型。例如要求写想象作文、真实故事,写人、写物、写景等。但无论是写什么题材、类型的作文,小学的语文老师都会要求有一个统一的结构,那就是,作文必须得有开篇,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结尾。

虽然不排除有部分小学的语文老师根本就分不清体裁的问题的可能,但是,国家教育部的方案总不会错吧?由教育部给小学语文老师定制的辅助教材上都是这么要求的,都要求写作文必须按照这个结构写。这足以说明了无论是什么体裁的文章,都少不了这个结构,否则就是不合格的文章。这也是但凡上过小学的人都应该懂的知识。

很多人都把小学作文知识还给老师了,写的文章连小学作文都不如

无论在什么体裁的合格文章里,都能见到这个结构的“身影”。

例如报纸上的说明文体裁,同样会有开篇引起下文。虽然报纸上的资讯文章通常不会加入主观观点去评判是非对错,但依然会显得善恶分明。因此,中心思想也是存在的。此外,结尾也都会有总结。

诗、词这两种体裁里也少不了这个结构。诗、词都要讲究起、承、转、合,起句就是文章的开篇,承、转句就是主要内容,合句就是结尾。整首诗、词也贯穿着中心思想,和其它体裁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就连篇幅最短的对联,都是有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的,也存在这个结构的影子。

其余故事、散文、随笔、论文、论述文、议论文、记叙文、应用文等等体裁的合格作品,都少不了这个结构。

篇幅最长的长篇小说也少不了这个结构。以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为例,开篇刘、关、张结识,中心思想为尊刘贬曹,主要内容为三大战役,结尾一首长诗作总结,在结构上和小学作文也是一回事。

很多人都把小学作文知识还给老师了,写的文章连小学作文都不如

这个大家在小学学写作文的时候就学过的文章结构,却偏偏成了大多数成年人都弄不懂的问题。尤其在一些只为了写作而写作的自媒体作者里(这里指普通个人号自媒体作者,企业号或名人认证号则另当别论),此现象十分严重,每打开10篇自媒体文章,至少会看到9篇犯这种结构错误的(多嘴说一句,剩下的那1篇多半也是逻辑混乱,亦或是整篇口语的。如果幸运,半年,甚至一年内会有幸见到1篇合格的……)

很多人都把小学作文知识还给老师了,写的文章连小学作文都不如

记得有个自媒体作者写过一篇关于三国话题的文章,由于那结构实在令人作呕,使我印象深刻,也算是很典型的例子。

他的标题大概是《诸葛亮死后,杨仪为什么要杀魏延?》(标题大概是这样吧,原标题记不清了)。既是写杨仪为什么要杀魏延的问题,开头却不提二人矛盾起因,也不提魏延被杀之事。而且还根本就没有开篇,直接开始闲扯魏延的出身、从军经历、地位。用了很大篇幅闲扯了魏延的身世之后,又继续闲扯杨仪的身世、地位。仅魏延、杨仪两人的身世、地位问题就一直闲扯到了文末。到了最后,只用了两三句话说了杨仪要杀魏延的原因,然后突然结束,毫无结尾总结。这种写法难道不是连小学作文都不如吗?

很多人都把小学作文知识还给老师了,写的文章连小学作文都不如

像这位写三国话题的自媒体作者这样,犯这种结构错误的作者,其实非常常见。不只是自媒体作者,其它领域也有不少文章作者或多或少都会犯此错误,只是有些没有如此严重,不容易被读者注意到而已。

很多人都把小学作文知识还给老师了,写的文章连小学作文都不如

我衷心的希望这些已将小学作文知识还给了老师的文章作者们,能各自“扫描”一下记忆,将学过的知识重新拾回来,尽可能地做一位合格的文章作者。虽不能强求能达到多高的写作水平,但至少不应该犯这种低级错误。

很多人都把小学作文知识还给老师了,写的文章连小学作文都不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