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是一位明君吗?

诗心痴语


雍正皇帝在历史上的争议确实很大,大家各执己见。很多人喜欢提他的黑历史,包括野史中记载的后宫佳丽多少,临幸这个贵人那个妃子的,民间这种传言很多,还有不少被拍成电视剧的。然而民间最大的说话就是他篡位谋政这件事,很多人都说不清楚,包括一些史学大家也是将信将疑。在我眼里,我们对雍正皇帝的评价始终不能离开政绩和民心。

一.雍正皇帝的继位是很艰难的,民间都知道,康熙皇帝一生儿子众多,皇位的继承人是个大问题,历史上每个朝代多多少少都有夺嫡的现象。发生在康熙皇帝身上那可是惨不忍睹,九子夺嫡真是历史上的一个大悲剧,封建王朝的弊端在“九子夺嫡”中昭然若揭。而雍正皇帝胤禛是在九个兄弟中争夺,加上自己母妃地位不高,争夺起来自然很困难。二阿哥胤礽废而又立,立而又废,八阿哥胤禩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唯独雍正势单力薄,只有十三阿哥胤祥助他,要不然可真的是孤掌难鸣。

二.雍正通过某种手段继位后,面对昔日与自己争天下兄弟,任命胤禩为领侍卫内大臣,以缓和兄弟之间的嫌隙。本来这胤禩就一肚子气,底下很对撺掇百官与雍正作对。雍正皇帝自然想除掉他,但顾及八爷党势力实在太大。后来雍正皇帝实行新政,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新政的目的在于减轻百姓的劳役之苦。但却动摇了封建地主阶级,士大夫阶级,以及清朝八旗官兵的面包,后来的逼宫不就说明这个问题了吗。但从执行新政来看,雍正皇帝确实想的是百姓安居乐业,这确实是天子该干的事。

三.雍正皇帝的廉政是有目共睹的,史书上也颇有记载。没继位的时候治理黄河,使老百姓免收泛滥之苦。继位后我们看一下他的政绩,平定叛乱,推行土改,包括设立军机处,是封建政权统治达到巅峰。但是雍正时期文字狱现象严重,吕留良的遭遇足以说明一切。雍正皇帝实行新政,使国库改亏为赢,不然怎么够乾隆皇帝“霍霍”啊。

四.据说雍正皇帝在位13年批阅奏折达到1000万字,写书达500万字,可以这样说,雍正皇帝是清朝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你想想每天四个小时的睡眠,剩下的大部分时间都忙着朝政,说他勤政爱民真的不是夸张,在历史上几乎没有一个皇帝在奏折的方面撵上他。

雍正皇帝不失为以为明君,政绩民心摆在那里,往往在封建王朝中百姓的评价才最真实。






阿柴历史笔记


当然是。

题主提到的是雍正是否是明君,而不是他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那么就是相对于当时的百姓而言的。

对百姓而言,什么是明君?我认为可以用三句话来讲。

平时过着小康日子,天灾人祸吃饱肚子,打仗徭役只是乐子。

而雍正皇帝,就让很多百姓都做到了这三点。

那么,他都做了些什么呢?

首先,是摊丁入亩。

相信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朋友都对摊丁入亩很熟悉,这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什么是摊丁入亩?简单点说,就是把人头税变成了土地税,谁家的土地多,谁交的税就多;谁家的土地少,谁交的税就少。在清康熙年间,圈地成风,贵族豪强兼并土地已经成了家常便饭,普通百姓手里面的土地都被抢走了,只能租地种。与此同时,传宗接代的生物本能也让普通百姓家的孩子都不少。所以,他们还要交不少人头税,这就导致了清初的百姓要承担地租+人头税,能够过得好才怪。摊丁入亩施行之后,税收的大头从普通百姓的人头税变成了贵族豪强的土地税,你说对老百姓来说是不是好事儿?

其次,是官绅一体当差纳粮。

有句老话叫“刑不上大夫”,实际上收税、徭役也是这样的,在古代,收税只会收老百姓,徭役也只会找老百姓。官绅都是贵族,自然不会被收税,也不需要去服徭役。可雍正却改变了这项制度。他提出了官绅也要交税,也要服徭役的制度。不想去徭役?也行,交钱!这样,国家就又多了一笔收入,百姓被收的税就更少了。

然后,是耗羡归功。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更多的将这项制度成为火耗归公。耗羡,是把碎银加火铸造成大银锭时候的折耗。在明清时期,这比耗羡需要从百姓口袋里出,是正规税粮之外的附加税,并且,这笔银子是不会收归国库的,而是归地方官所有。地方官员就趁着这个漏洞,大肆收取耗羡银子,饱了自己口袋,却让百姓生活得水深火热。

雍正皇帝施行火耗归公后,地方官员捞不到好处了,耗羡银自然也就渐渐归于正常,百姓少了一份苛捐杂税,自然是过得更好了。

而这三种措施除了减轻了百姓的赋税负担之外,还有什么好处呢?自然是让国库充实了。国库充实了,在出现天灾人祸之时,国家才能够拿出足够的钱粮支援百姓。而幸运的是,雍正年间的天灾较少,仗也没打几场,雍正皇帝也是个勤俭的人,没怎么在园林上费工夫,百姓自然就少了很多徭役和天灾的痛苦。

最后,我们还不得不说的一点,就是废除贱籍。

清初时期,存在着大量在明朝时期被贬为贱民的人,比如绍兴地区因反对朱元璋被贬为贱民的人,还有在建文帝时期因支持朱棣而被贬为贱民的山陕地区的部分民众。雍正皇帝大笔一挥,将这群人的贱籍废除,让他们成为普通百姓。对雍正来说这些人可能是微不足道,但对这些百姓来说,可是天恩啊!从此以后,他们终于可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了。


我是伏生说历史,如果你喜欢我的答案,欢迎点个赞或关注我。


伏生说历史


评价一个皇帝是不是明君,主要看他在位时候的所做所为,为后世所做贡献以及当朝时候有没有残害百姓忠良等等。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清朝的第五位皇帝,康熙的第四子。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帝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病故。在雍正在位的十几年中,他整顿财政,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重农轻商,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废除贱籍,改土归流,海禁政策等等,虽然在位只有短短的十三年,却是一个很勤勉的皇帝,鞠躬尽瘁也算的上了。他的那些政策,有些有利于社会发展,有的对后世发展很不利,也不能就一而论,封建社会的封建思想本身就有局限这也不是他能所突破的。较劲影响就是为接下来的乾隆盛世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清朝的没落买下了伏笔。

结合雍正所处的时代,他当得起一代明君的称号,即使民间流传他的种种,也不能磨灭他为后世的贡献。






遥远的故乡梦


雍正是一位明君,雍正从其继位到最后驾崩,一直都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虽然他继位的合法性一直饱受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在继位之后一直都是勤政的君王,而且其性格也属于暖男的类型。据说雍正皇帝继位后,台湾有一位官员上了一本奏折,说自己要避讳,修改自己的名字。因为这位官员的名字里有一个“珍”字,和皇帝的名字碰在一起了。雍正皇帝看到奏折后,马上拿起御笔,留下朱迹:“你不用修改了,你是一位有功之人,曾为台湾的统一做出过贡献。”那位大臣一看到圣旨,马上下跪磕头,痛哭流涕,表示感谢。同清朝中后期皇帝相比,属于明事理的君主。第二,雍正皇帝比较体恤臣子,有一位大学士,有一年他当了主考官。家里有老母,年事已高,近来天天生病。到了考试之后,这位大学士时时犯愁,时刻担心家里的母亲。雍正皇帝知道后,马上下旨,让官府的人要时刻留意过往的书信,只要是这位大学士家里的书信,马上给这位大学士送进去。当时,考场有考场的纪律,皇帝是不能随意破坏的。于是雍正为了这位大学士能接到家里的书信,想到了一个法子,那就是将书信夹在圣旨里面,这样主考官就不会遭到惩罚了。结果有一天,大学士家里真的来了书信,于是雍正马上下圣旨给大学士,其中书信就夹在圣旨里,大学士接到书信后,很是高兴,同时对雍正皇帝也是感激涕零。大学士看了书信后,心里很是踏实,因为信中说到了母亲的身体状况已经慢慢康复了。从中我们可以知道,雍正皇帝对臣子的体恤之情。第三,雍正为乾隆盛世的开创奠定基础,继位之初,大清王朝的各样矛盾比较尖锐,一方面他加强对贪官污吏的打击力度。要求文官不贪墨,武官不克扣军饷,同时成立会考府,对财政进行设计,极大改变了康熙末年国库空虚,贪污丛生的虚假繁荣局面。第四,雍正勤政,雍正在位12年8个月,其做出的改革比康熙皇帝还要多,同时,他一年仅在生日那天休息,仅仅数万的奏折中批阅的字就有1000多万字,在位12年时间里。他不曾出过皇宫,同乾隆相比,属于比较勤务政事的皇帝了。


小眼睛的大世界


雍正皇帝到底是明君还是昏君

雍正是一位十分复杂而矛盾的历史人物,他是勇于革新、勤于理政的杰出政治家,对康熙晚年的积弊进行改革整顿,一扫颓风,使吏治澄清、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但他毕竟是封建皇帝,有着重大过失和种种局限。

总体来看,雍正作为一个最高统治者,勤于政务,洞察世情,以雷厉风行的姿态进行整顿改革。雍正统治十三年是清朝统治的重要时期,承上启下,为以后乾隆时期的繁荣盛世打下了基础。

雍正的主要功绩有

摊丁入地。这是一项重大的赋税改革。中国自古就有人丁税,成年男子,不论贫富,均须缴纳人头税。雍正实行改革,将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是谓"摊丁入地\

电影果儿


雍正皇帝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是清代统一中原之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十三年。下面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下他。

(1)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减少了民族矛盾。废除贱籍制度,相对来说人民获得了部分平等权。实行摊丁入亩,压制豪强,减轻农民,贫民的负担。

(2)实行养廉银制度,实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减少了官员的贪污。

(3)设立军机处,对臣民进行监督。使君主集权达到高峰。

雍正皇帝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对于稳定当时政治国家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康乾盛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江南太邑弓长氏


雍正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勤勉的皇帝,雍正整顿吏治,清查国库亏空,实行高薪养廉制度和取缔很多陋规。雍正在位期间对西南各地的土司进行了改土归流制度。开国之初好多大臣圈地,侵占国有土地很多,他创建了摊丁入亩,使得老百姓耕有其田。废除贱籍,八旗改制,平定青海西藏判乱等功绩。促使了国家由衰弱转为昌盛,稳定了国家政局,加快了各民族融合!



小文聊历史


我觉得雍正是一位明君

大家可能普遍觉得《甄嬛传》中的胖维尼的日子就是雍正过的日子,整天都是儿女情长,最后还被甄嬛给药死了这个样子吧?

其实不是的,电视剧有时候看个开心就可以了,不要当真,毕竟电视剧是为了流量而存在的。

除过电视剧大家提到雍正,想到最多的就是九子夺嫡了,能够在九子夺嫡中胜出,其头脑智商,手段谋略自是不必说的。

要论他时不时明君,最主要还是要看他登基后的政策和功绩。

公元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病逝,胤禛继承了皇位,次年改年号为雍正。

雍正即位以后在经济,政治,军事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摊丁入亩,整顿吏治,废除贱籍各种,百度词条一搜就可以找到。

而且雍正是非常勤劳的,他在位13年,批阅过的奏折就有360卷,即用汉文写的朱批奏折就达35000余件、满文奏折6600余件,平均每天批阅奏折约10件,有的奏折上的批语竟多达1000余字。

清宗室、史学家说:“宪皇在位十三载,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色之娱。余尝闻内务府司员观豫言,查旧案档,雍正中惟特造风、云、雷、雨四神祠,以备祈祷雨旸外,初无特建一离宫别馆以供游赏。故当时国帑丰盈,人民富庶,良有以也。

所以,我更倾向雍正是个明君


夏日甜瓜屋


雍正皇是一位明君吗?雍正应该算是一位明君吧!康熙爸爸辛辛苦苦工作了60年,理顺了朝野关系,平定了番王,稳定了政局,发展了经济,给他留下了一个太平盛世。可是给他的遗产里最缺的就是钱,不大的钱包里只有几十万两银子了。“天下”这么大的一口锅,这点钱别说“买房买车炒股票”,就是打酱油也不够呀!雍正没办法,45岁一把胡子,还得和书生赶考一样点灯熬油,埋头苦干,工作了13年,光批折子平均每天要写四、五千字。饭也顾不上吃,妃子们也没时间去看,娘娘们都忘了他长什么样,阿哥们还以为他早就没了……。(玩笑)。最后该杀的人杀了,该修的河修了,该赈的灾赈了,该办的事都办了,还把国库这个钱包做大了,各级衙门搜刮交上来的银子有几千万两了。他也给乾隆留了一个厚实的家底。说他不是明君,有点冤枉他了。


人心厚道


我认为雍正是一位明君,贤君尊礼安民,明君拓土强国,雍正在位时期,整顿吏治,推广密折制度,创立军机处,实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改土归流,开房洋禁,废除贱籍,在不到13年的时间里,做了大量的改革,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所以雍正皇帝是一位明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