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是一位明君嗎?

詩心痴語


雍正皇帝在歷史上的爭議確實很大,大家各執己見。很多人喜歡提他的黑歷史,包括野史中記載的後宮佳麗多少,臨幸這個貴人那個妃子的,民間這種傳言很多,還有不少被拍成電視劇的。然而民間最大的說話就是他篡位謀政這件事,很多人都說不清楚,包括一些史學大家也是將信將疑。在我眼裡,我們對雍正皇帝的評價始終不能離開政績和民心。

一.雍正皇帝的繼位是很艱難的,民間都知道,康熙皇帝一生兒子眾多,皇位的繼承人是個大問題,歷史上每個朝代多多少少都有奪嫡的現象。發生在康熙皇帝身上那可是慘不忍睹,九子奪嫡真是歷史上的一個大悲劇,封建王朝的弊端在“九子奪嫡”中昭然若揭。而雍正皇帝胤禛是在九個兄弟中爭奪,加上自己母妃地位不高,爭奪起來自然很困難。二阿哥胤礽廢而又立,立而又廢,八阿哥胤禩門生故吏遍佈天下,唯獨雍正勢單力薄,只有十三阿哥胤祥助他,要不然可真的是孤掌難鳴。

二.雍正通過某種手段繼位後,面對昔日與自己爭天下兄弟,任命胤禩為領侍衛內大臣,以緩和兄弟之間的嫌隙。本來這胤禩就一肚子氣,底下很對攛掇百官與雍正作對。雍正皇帝自然想除掉他,但顧及八爺黨勢力實在太大。後來雍正皇帝實行新政,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新政的目的在於減輕百姓的勞役之苦。但卻動搖了封建地主階級,士大夫階級,以及清朝八旗官兵的麵包,後來的逼宮不就說明這個問題了嗎。但從執行新政來看,雍正皇帝確實想的是百姓安居樂業,這確實是天子該乾的事。

三.雍正皇帝的廉政是有目共睹的,史書上也頗有記載。沒繼位的時候治理黃河,使老百姓免收氾濫之苦。繼位後我們看一下他的政績,平定叛亂,推行土改,包括設立軍機處,是封建政權統治達到巔峰。但是雍正時期文字獄現象嚴重,呂留良的遭遇足以說明一切。雍正皇帝實行新政,使國庫改虧為贏,不然怎麼夠乾隆皇帝“霍霍”啊。

四.據說雍正皇帝在位13年批閱奏摺達到1000萬字,寫書達500萬字,可以這樣說,雍正皇帝是清朝歷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你想想每天四個小時的睡眠,剩下的大部分時間都忙著朝政,說他勤政愛民真的不是誇張,在歷史上幾乎沒有一個皇帝在奏摺的方面攆上他。

雍正皇帝不失為以為明君,政績民心擺在那裡,往往在封建王朝中百姓的評價才最真實。






阿柴歷史筆記


當然是。

題主提到的是雍正是否是明君,而不是他的歷史作用和歷史地位,那麼就是相對於當時的百姓而言的。

對百姓而言,什麼是明君?我認為可以用三句話來講。

平時過著小康日子,天災人禍吃飽肚子,打仗徭役只是樂子。

而雍正皇帝,就讓很多百姓都做到了這三點。

那麼,他都做了些什麼呢?

首先,是攤丁入畝。

相信看過電視劇《雍正王朝》中的朋友都對攤丁入畝很熟悉,這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什麼是攤丁入畝?簡單點說,就是把人頭稅變成了土地稅,誰家的土地多,誰交的稅就多;誰家的土地少,誰交的稅就少。在清康熙年間,圈地成風,貴族豪強兼併土地已經成了家常便飯,普通百姓手裡面的土地都被搶走了,只能租地種。與此同時,傳宗接代的生物本能也讓普通百姓家的孩子都不少。所以,他們還要交不少人頭稅,這就導致了清初的百姓要承擔地租+人頭稅,能夠過得好才怪。攤丁入畝施行之後,稅收的大頭從普通百姓的人頭稅變成了貴族豪強的土地稅,你說對老百姓來說是不是好事兒?

其次,是官紳一體當差納糧。

有句老話叫“刑不上大夫”,實際上收稅、徭役也是這樣的,在古代,收稅只會收老百姓,徭役也只會找老百姓。官紳都是貴族,自然不會被收稅,也不需要去服徭役。可雍正卻改變了這項制度。他提出了官紳也要交稅,也要服徭役的制度。不想去徭役?也行,交錢!這樣,國家就又多了一筆收入,百姓被收的稅就更少了。

然後,是耗羨歸功。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更多的將這項制度成為火耗歸公。耗羨,是把碎銀加火鑄造成大銀錠時候的折耗。在明清時期,這比耗羨需要從百姓口袋裡出,是正規稅糧之外的附加稅,並且,這筆銀子是不會收歸國庫的,而是歸地方官所有。地方官員就趁著這個漏洞,大肆收取耗羨銀子,飽了自己口袋,卻讓百姓生活得水深火熱。

雍正皇帝施行火耗歸公後,地方官員撈不到好處了,耗羨銀自然也就漸漸歸於正常,百姓少了一份苛捐雜稅,自然是過得更好了。

而這三種措施除了減輕了百姓的賦稅負擔之外,還有什麼好處呢?自然是讓國庫充實了。國庫充實了,在出現天災人禍之時,國家才能夠拿出足夠的錢糧支援百姓。而幸運的是,雍正年間的天災較少,仗也沒打幾場,雍正皇帝也是個勤儉的人,沒怎麼在園林上費工夫,百姓自然就少了很多徭役和天災的痛苦。

最後,我們還不得不說的一點,就是廢除賤籍。

清初時期,存在著大量在明朝時期被貶為賤民的人,比如紹興地區因反對朱元璋被貶為賤民的人,還有在建文帝時期因支持朱棣而被貶為賤民的山陝地區的部分民眾。雍正皇帝大筆一揮,將這群人的賤籍廢除,讓他們成為普通百姓。對雍正來說這些人可能是微不足道,但對這些百姓來說,可是天恩啊!從此以後,他們終於可以過上正常人的生活了。


我是伏生說歷史,如果你喜歡我的答案,歡迎點個贊或關注我。


伏生說歷史


評價一個皇帝是不是明君,主要看他在位時候的所做所為,為後世所做貢獻以及當朝時候有沒有殘害百姓忠良等等。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1678—1735),清朝的第五位皇帝,康熙的第四子。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為雍親王。在二廢太子胤礽之後,胤禛積極經營爭奪儲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他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清世宗實錄》記載,雍正帝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病故。在雍正在位的十幾年中,他整頓財政,火耗歸公,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當差納糧,重農輕商,文化專制,大興文字獄,廢除賤籍,改土歸流,海禁政策等等,雖然在位只有短短的十三年,卻是一個很勤勉的皇帝,鞠躬盡瘁也算的上了。他的那些政策,有些有利於社會發展,有的對後世發展很不利,也不能就一而論,封建社會的封建思想本身就有侷限這也不是他能所突破的。較勁影響就是為接下來的乾隆盛世奠定了基礎,也為後來清朝的沒落買下了伏筆。

結合雍正所處的時代,他當得起一代明君的稱號,即使民間流傳他的種種,也不能磨滅他為後世的貢獻。






遙遠的故鄉夢


雍正是一位明君,雍正從其繼位到最後駕崩,一直都是老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雖然他繼位的合法性一直飽受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其在繼位之後一直都是勤政的君王,而且其性格也屬於暖男的類型。據說雍正皇帝繼位後,臺灣有一位官員上了一本奏摺,說自己要避諱,修改自己的名字。因為這位官員的名字裡有一個“珍”字,和皇帝的名字碰在一起了。雍正皇帝看到奏摺後,馬上拿起御筆,留下朱跡:“你不用修改了,你是一位有功之人,曾為臺灣的統一做出過貢獻。”那位大臣一看到聖旨,馬上下跪磕頭,痛哭流涕,表示感謝。同清朝中後期皇帝相比,屬於明事理的君主。第二,雍正皇帝比較體恤臣子,有一位大學士,有一年他當了主考官。家裡有老母,年事已高,近來天天生病。到了考試之後,這位大學士時時犯愁,時刻擔心家裡的母親。雍正皇帝知道後,馬上下旨,讓官府的人要時刻留意過往的書信,只要是這位大學士家裡的書信,馬上給這位大學士送進去。當時,考場有考場的紀律,皇帝是不能隨意破壞的。於是雍正為了這位大學士能接到家裡的書信,想到了一個法子,那就是將書信夾在聖旨裡面,這樣主考官就不會遭到懲罰了。結果有一天,大學士家裡真的來了書信,於是雍正馬上下聖旨給大學士,其中書信就夾在聖旨裡,大學士接到書信後,很是高興,同時對雍正皇帝也是感激涕零。大學士看了書信後,心裡很是踏實,因為信中說到了母親的身體狀況已經慢慢康復了。從中我們可以知道,雍正皇帝對臣子的體恤之情。第三,雍正為乾隆盛世的開創奠定基礎,繼位之初,大清王朝的各樣矛盾比較尖銳,一方面他加強對貪官汙吏的打擊力度。要求文官不貪墨,武官不克扣軍餉,同時成立會考府,對財政進行設計,極大改變了康熙末年國庫空虛,貪汙叢生的虛假繁榮局面。第四,雍正勤政,雍正在位12年8個月,其做出的改革比康熙皇帝還要多,同時,他一年僅在生日那天休息,僅僅數萬的奏摺中批閱的字就有1000多萬字,在位12年時間裡。他不曾出過皇宮,同乾隆相比,屬於比較勤務政事的皇帝了。


小眼睛的大世界


雍正皇帝到底是明君還是昏君

雍正是一位十分複雜而矛盾的歷史人物,他是勇於革新、勤於理政的傑出政治家,對康熙晚年的積弊進行改革整頓,一掃頹風,使吏治澄清、統治穩定、國庫充盈、人民負擔減輕。但他畢竟是封建皇帝,有著重大過失和種種侷限。

總體來看,雍正作為一個最高統治者,勤於政務,洞察世情,以雷厲風行的姿態進行整頓改革。雍正統治十三年是清朝統治的重要時期,承上啟下,為以後乾隆時期的繁榮盛世打下了基礎。

雍正的主要功績有

攤丁入地。這是一項重大的賦稅改革。中國自古就有人丁稅,成年男子,不論貧富,均須繳納人頭稅。雍正實行改革,將人丁稅攤入地畝,按地畝之多少,定納稅之數目。地多者多納,地少者少納,無地者不納。是謂"攤丁入地\

電影果兒


雍正皇帝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是清代統一中原之後的第三位皇帝,在位十三年。下面從幾個方面介紹一下他。

(1)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減少了民族矛盾。廢除賤籍制度,相對來說人民獲得了部分平等權。實行攤丁入畝,壓制豪強,減輕農民,貧民的負擔。

(2)實行養廉銀製度,實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減少了官員的貪汙。

(3)設立軍機處,對臣民進行監督。使君主集權達到高峰。

雍正皇帝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對於穩定當時政治國家環境起到積極的作用。對康乾盛世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江南太邑弓長氏


雍正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勤勉的皇帝,雍正整頓吏治,清查國庫虧空,實行高薪養廉制度和取締很多陋規。雍正在位期間對西南各地的土司進行了改土歸流制度。開國之初好多大臣圈地,侵佔國有土地很多,他創建了攤丁入畝,使得老百姓耕有其田。廢除賤籍,八旗改制,平定青海西藏判亂等功績。促使了國家由衰弱轉為昌盛,穩定了國家政局,加快了各民族融合!



小文聊歷史


我覺得雍正是一位明君

大家可能普遍覺得《甄嬛傳》中的胖維尼的日子就是雍正過的日子,整天都是兒女情長,最後還被甄嬛給藥死了這個樣子吧?

其實不是的,電視劇有時候看個開心就可以了,不要當真,畢竟電視劇是為了流量而存在的。

除過電視劇大家提到雍正,想到最多的就是九子奪嫡了,能夠在九子奪嫡中勝出,其頭腦智商,手段謀略自是不必說的。

要論他時不時明君,最主要還是要看他登基後的政策和功績。

公元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病逝,胤禛繼承了皇位,次年改年號為雍正。

雍正即位以後在經濟,政治,軍事各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攤丁入畝,整頓吏治,廢除賤籍各種,百度詞條一搜就可以找到。

而且雍正是非常勤勞的,他在位13年,批閱過的奏摺就有360卷,即用漢文寫的硃批奏摺就達35000餘件、滿文奏摺6600餘件,平均每天批閱奏摺約10件,有的奏摺上的批語竟多達1000餘字。

清宗室、史學家說:“憲皇在位十三載,日夜憂勤,毫無土木、聲色之娛。餘嘗聞內務府司員觀豫言,查舊案檔,雍正中惟特造風、雲、雷、雨四神祠,以備祈禱雨暘外,初無特建一離宮別館以供遊賞。故當時國帑豐盈,人民富庶,良有以也。

所以,我更傾向雍正是個明君


夏日甜瓜屋


雍正皇是一位明君嗎?雍正應該算是一位明君吧!康熙爸爸辛辛苦苦工作了60年,理順了朝野關係,平定了番王,穩定了政局,發展了經濟,給他留下了一個太平盛世。可是給他的遺產裡最缺的就是錢,不大的錢包裡只有幾十萬兩銀子了。“天下”這麼大的一口鍋,這點錢別說“買房買車炒股票”,就是打醬油也不夠呀!雍正沒辦法,45歲一把鬍子,還得和書生趕考一樣點燈熬油,埋頭苦幹,工作了13年,光批摺子平均每天要寫四、五千字。飯也顧不上吃,妃子們也沒時間去看,娘娘們都忘了他長什麼樣,阿哥們還以為他早就沒了……。(玩笑)。最後該殺的人殺了,該修的河修了,該賑的災賑了,該辦的事都辦了,還把國庫這個錢包做大了,各級衙門搜刮交上來的銀子有幾千萬兩了。他也給乾隆留了一個厚實的家底。說他不是明君,有點冤枉他了。


人心厚道


我認為雍正是一位明君,賢君尊禮安民,明君拓土強國,雍正在位時期,整頓吏治,推廣密摺制度,創立軍機處,實行攤丁入畝,火耗歸公,改土歸流,開房洋禁,廢除賤籍,在不到13年的時間裡,做了大量的改革,緩解了社會矛盾,促進了社會生產力,所以雍正皇帝是一位明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