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本三八式步槍帶的刺刀有個鉤子,是做什麼用的?

太熟悉的旋律82785738


日本刺刀的這個鉤子叫做護手鉤,顧名思義就是保護手部的,在用手拿著刺刀同敵人搏鬥時,有時候可能因為手上有泥巴,或者有汗水,導致手比較滑,再加上用力過猛如果沒有這個東西就有可能傷著自己,安裝在槍械上時,想的是還可以用這玩意勾住對方的槍械或者刺刀,然而這個功能想想就好,在實際的中意義不大,誰站在那讓你鉤著玩啊。雖說最初設計的作用都沒太用上,但是還別說這玩意真讓日本人給派上用場了,用的最多的就是在上面掛搶奪中國老百姓的東西。



當時由於日本海軍的地位比陸軍高,日本的軍費相對的向日本海軍傾斜,武器裝備可能還看不出什麼,畢竟作戰模式不一樣,但是在吃的方面可是有相當大的差距,日本本來資源就少,在戰爭前期偶爾還可以吃點牛肉罐頭,用的也是正兒八經的牛肉,但是隨著戰爭的進行,日本那個小島內的資源,就不太夠了,又先供給給海軍,這個時候在中國的日本陸軍日子不太不好過,十天半個月的吃不上個罐頭,就算吃上了也都是牛血和粗糧的混合物,有的時候甚至只有米飯再給點鹽,這個時候掃蕩成了日本人最喜歡乾的事,因為搶奪中國老百姓養的雞、鴨、鵝等家禽他們就可以美美的改善一頓,比吃那糊弄人的罐頭不知道好了多少倍。搶來以後怎麼拿呢?

日本人就發現了這個好地方,掛上面正合適,所以說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在抗日劇中,日本人搶了老百姓的東西以後,掛在槍上,把嘴都扯到耳朵根上了,掛的地方就是這個護手鉤。


除此之外,日本士兵在休息的時候還可以把槍放到一塊互相鉤著方便拿取,在戰爭時也可以作撬棍使用,用於撬開彈藥箱,我想當時的意大利要是有這個玩意,也不至於因為沒拿撬棍打不開彈藥箱而投降了。


軍武小咖


這個東西的名字叫做護手鉤,不光三八大蓋有,其他步槍的刺刀也有,只不過很多人看到的都是三八大蓋。早起的刺刀,護手鉤可以說是必不可少,而現在步槍刺刀的護手鉤全部取消了,因為用處不大了。

刺刀這個東西,是可以安裝在步槍上使用的,拼刺時使用,但是也可以作為匕首,三八大蓋的30年式刺刀長度較長,可以刺,也可以砍。對於刺刀來說,這把刀設計的是比較成功的,尤其在拼刺方面,長度佔盡優勢。

手持刺刀進行格鬥的時候,如果用力過猛,可能會傷到手,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刺刀上多設計了護手鉤,而護手鉤這個東西其實是在19世紀後期就有了的,當時很多步槍都是使用過的。

這個鉤子形狀的其實是有用途的,我們都知道,槍支上的每個零件的形狀都是精心設計的,而不是沒用的。拼刺的時候,這個護手鉤是可以卡住對方刺刀進行防守的,雖說情況不多見吧,但當時設計就有這個考慮。而正是因為這種情況不多,後來都取消了這種設計。

護手鉤的另外的作用就是可以作為簡單的撬棍使用,開啟彈藥箱的時候,可以使用護手鉤撬開。刺刀最初的設計僅僅是作為殺敵的武器,而士兵使用的時候,往往會將其多功能化,也就是當做一些工具使用,比如撬東西,通常會損壞刺刀。後來才在刺刀上加上了圓鉤。

這個鉤子還有一個作用,架槍的時候方便,很多時候,士兵休息的時候會把槍放在一起,護手鉤可以很好地將槍穩穩地架住,提高了槍支取用的方便。

後來人們發現這個鉤子幾乎沒什麼用,都將這個設計取消了,而且,日本人後來也是取消了的,現在的刺刀更看不見這類設計了。本身,軍刀在設計的時候就考慮護手的問題了,而且現在的軍刀都是多功能化了。


軍武文齋


每一個牛X的東西的誕生,他都經歷過不為人知的故事,三八大蓋兒的誕生,也有如此經歷,那個鉤更神秘哦!

這裡跟大家分享一個有趣的故事,就是關於中國引進轟炸機的故事,建國後,國家為了大力發展空軍,增強國家的空軍的軍事實力,在前期發展的過程中準備引進一批蘇聯的轟炸機,經過和蘇聯磋商之後,同意賣給中國一批較為先進的轟炸機。


根據國家之間武器交易的規則,蘇聯將飛機原有的部分武器進行了拆解,出於飛機安全性考慮,蘇聯方面就給原來安裝航炮的位置,打了一個補丁,也沒有給中國人講為什麼。

由於中國的航空工業正在發展起步階段,科研能力相對較弱,在接到這個飛機後,就全面開始學習該飛機的技術性能,研究完所有的部位之後,發現了這個補丁,但一直沒有搞明白這個補丁都是用來幹什麼的,還專門成立了專題攻關組,深入研究該的功能和作用。


最後一無所獲,中國專家認為,蘇聯的這個設計可能有其他的功能和作用,中國專家為了確保飛機的安全性,這個部位就按照蘇聯的方式,也打一個補丁。在後來生產該型號戰鬥機的時候,也像蘇聯人一樣,按蘇聯的模式和規格在這個地方打了一個一模一樣的補丁。

直到後來蘇聯航空設計專家,來中國參觀航空展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問中國專家,為什麼還要用這種方式,當時中國專家一頭霧水,年的航空設計專家,給他講了,為什麼當時蘇聯在這個地方打個補丁的原因之後,中國專家才恍然大悟,原來蘇聯為了簡化手續,把航炮拆掉之後,簡單的打了一個補丁而已!鬧瞭如此大的一個笑話。

有了中國航空史這個故事作為鋪墊,我們就不難理解,38大蓋上佩刀這個鉤是怎麼來的?是幹什麼的!


38大蓋的前身,是法制的M1874步槍,是日本陸軍少將村田經芳,改進以後的產品。 村田經芳一輩子愛好研製步槍,在研製三八大蓋的過程中,也發現了配刀上所使用的這個鉤,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他也沒有研究明白為什麼,以為法國人有更高明的設計理念在裡面,村田經芳在研製38大蓋的時候,對其他的部位都進行了改進,最後設計定型,唯獨配刀的上這個鉤沒有進行改進。


原來佩刀上的這個鉤,是源自於法國貴族使用佩刀,當年法國在設計定型M1874的時候,由於時間緊,任務重,設計局初步定型了槍的性能之後,法國軍方又提出了近戰的要求,設計局,苦於交貨時間,就隨便的使用了一把佩刀,直接裝在了槍上,來應付當時軍方的需求,M1874定型生產之後,就是現在這個樣子。


下面我再看一看這個鉤是怎麼來的?

騎兵是法國最引以為傲的兵種,也是在17 、18世紀時馳騁歐洲戰場的最主要兵種,立下了汗馬功勞,騎兵是法國人的一種榮耀,因此法國騎兵的配備要求比較苛刻和嚴格,尤其騎兵的主戰武器佩刀,更是要求嚴格,配刀的形成也是經過了實戰的檢驗。

原來法國的騎兵配備的配刀和我們東方的配刀是一樣的,都沒有這樣一個鉤,為什麼後來有這樣一個鉤呢?這個鉤的設計是防止佩刀上的護手扎到馬,造成馬混亂失措,防止人員傷亡用的。

在民間一個有趣的故事,法國的路易十四是一個特別喜歡嘚瑟的人, 有一次在群臣大會上表演馬術,揮舞著佩刀,不小心用佩刀的護手扎到了馬屁股,被馬摔了一個狗吃屎,引起軒然大波,路易十四非常惱火,把馬殺了。

但還是沒有解決實際問題,一個聰明的鐵匠,發現了這個問題,對所有軍隊的配套進行了改裝,就設計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掙了很大一筆錢。

各位看官,有收穫嗎?有請給個贊或者下方留言。


剛日讀史


二戰日本三大大蓋刺刀上的那個前彎鉤,最主要的作用有兩個:其一起到“別擋”的作用;其二是為了保護使用者手部的作用;其三是起到“撬槓”的作用;其四是為了保護槍口的作用。下面詳細來說明。

三八大蓋刺刀“別擋”的作用。

我們都知道二戰短兵相接進行白刃戰是經常發生的殘酷的格鬥,雙方士兵依靠刺刀進行刺殺也是最後的生死或者說勝敗的一搏。此時刺刀有這個前向的彎鉤就可以在對手刺刀滑下的時候將刺刀阻攔在彎鉤處,這個時候只需將槍支45度或者更大角度的扭轉就可以令對手無法快速拔出自己的槍支,在戰場上這個短暫的時間往往就是生與死的瞬間。



三八大蓋刺刀彎鉤為了保護使用者的手部。

進行白刃戰,刺刀在槍口上也好,還是徒手使用刺刀進行拼殺,那個刺刀前置彎鉤都可以阻攔對手刺刀的下滑之力從而保護己方的手部。這在戰場上的確是一個看似簡單但的確有效地設計,只不過真的能用上的幾率貌似不多。


三八大蓋刺刀前彎鉤起到“撬槓”的作用。

二戰時期,彈藥、物資等裝備一般使用密封的用鐵釘加固的木質箱子進行輸送,但是處於戰爭等原因,並沒有配發開啟物資箱的工具。此時士兵往往會使用刺刀進行“撬”的處理方式,但是日軍三八大蓋刺刀又設計的較長,這種拆啟方式會影響刺刀的使用,完成不必要的損害,刺刀前置的彎鉤設計也就發揮出了其又一個功能。細想用來開啤酒瓶貌似也可以。

三八大蓋刺刀彎鉤可以保護槍口。

我們可以仔細的觀察,三八大蓋刺刀的彎鉤設計在安裝到槍上後,彎鉤基本與槍口平行並略前出一點,在拼殺或者刺進其他目標、比如土堆時,那個彎鉤可以起到阻止槍口一併進入的作用,這也就起到了不至於使槍口堵塞而影響快速使用的效果。

其實一個看似簡單的設計,在槍械的身上都會有許多的作用,只不過這個作用還需要經過實戰的檢驗,事實上來看,這個彎鉤設計同時也暴露了一些問題,比如在山地或者叢林作戰時其彎鉤也很容易勾住其他物體,從而影響快捷使用,在者彎鉤在快速從刺刀套內取出時,也容易掛住衣物而影響緊急使用,所以其原本的作用並未發現有很大的展現,但弊端確有出現,最終還是被取消了這個設計。


冰雹藍天


刺刀,作為掛在火槍前方的拼殺武器,最早的雛形可以追溯到我國的明朝時期,當時明朝士兵把它裝在鐵銃上方便於刺殺,隨著火器從中國傳入歐洲,歐洲人對刺刀進行了改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刺刀,基本都是仿造歐洲人的刺刀而改良的。

刺刀在一戰至二戰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整個二戰當中,其實刺刀的作用隨著武器的進化威力越來越小,當時也只有中國和日本在戰場上經常爆發大規模的刺刀拼殺,在歐洲戰場已經很少見了。

(日軍三十式刺刀)

喜歡軍事的朋友知道,刺刀現在仍然裝備於解放軍部隊之中,閱兵的分列式也經常會有劈刀方隊。其實主要一點就是訓練士兵的集體意識和殺氣,就如同正步一樣,它永遠不會被淘汰。

而我們看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日軍的刺刀下面會有一個鉤子,這又是起到什麼作用?

這種鉤子叫做“護手鉤”,裝備在日軍三八大蓋三十式刺刀上。它最開始的初衷是為了與敵人拼殺時能別住對方的刺刀,使對方刺刀卡住,但後來的實戰中發現,這種用途作用並不大,幾乎就是擺設。

(日軍三十式刺刀)

後來日寇士兵就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在不斷的摸索中,日軍把護手鉤的作用發揮的淋漓盡致。

首先,在休息房中,護手鉤可以使槍支安穩的掛在架子上,使槍能夠整齊的排列在一起。其次,在作戰中,可以把刺刀拿下來當撬棍用,用來開啟裝在木箱中的彈藥。最後,日軍每次掃蕩,都會搶老百姓的糧食和家禽,這個護手鉤正好派上用場,把戰利品掛在鉤子上揚長而去。


(現代刺刀)

後來在和平年代,因為護手鉤與設計的初衷相差甚遠,於是各國的刺刀中也就慢慢將護手鉤給去掉了,現在日本軍隊的刺刀上也沒有這種護手鉤了。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討論留言,關注亮仔學史,共同探討歷史的那些事兒!


亮仔學史


日本三八式步槍帶的刺刀有個鉤子,這個鉤子是保護手的,相當於刀劍的護手,學名稱為刀格;刺刀除了裝在步槍上使用外,還可以取下來單獨使用,這時刺刀上的鉤子就起作用了。不僅日寇的刺刀有鉤子,中國軍隊的刺刀上也有鉤子;畢竟刺刀可以當刀用,在近身搏鬥時將刺刀當刀用,就可以保護使用者的手了。除了保護手外,刺刀上的鉤子還可以用來懸掛軍旗、吊其它小件物品等。現代的刺刀已經進化成多功能刺刀了,因此鐵鉤式的護手被改裝成了正式的護手。

日本的三八式步槍是亞洲戰場上常用的步槍,中國軍隊繳獲了日寇的裝備後,都喜歡用日本的三八步槍,因為三八式步槍射程遠,威力大,白刃格鬥還佔長度優勢。三八式步槍在中國一向俗稱為三八大蓋,由於其槍機上有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以及機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樣而得名。三八式步槍的原型是三十年式步槍和三五式海軍步槍,三十年式步槍仿造自德國毛瑟步槍,從1905年到1945年日本單兵都列裝了該槍,中國軍隊也採購或者繳獲了部分三八式步槍。三八式步槍重3.73千克,加上30年式刺刀為4.1千克;槍身全長127.6釐米,再加上30式單刃刺刀後就可達166.3釐米,在二戰中屬於長步槍中的佼佼者。

明治三十年式刺刀是日軍二戰期間使用的主要兵器之一,由刀體、刀鞘兩大部分組成,刀長51.2公分,鍔厚0.8公分,刀身由模製機械加工製作。該刺刀刀身截面形狀呈尖銳的倒三角形;刀身兩側銑有血槽,作用是刺入人體後使血液迅速沿槽流出,方便拔刀,同時減輕刀體質量和加強刀身剛度。三十式刺刀長度達半米,除了裝在步槍上使用外,在近距離也可以單獨當刀使用,殺傷力驚人。不要小看這刺刀,當時中國的生產工藝還無法大規模生產這刺刀,造出來的刺刀質量也遠不及日寇的;因此中國軍隊不得不採用工藝成熟而更簡單的大刀長矛來武裝部隊。

日寇將刺刀裝在步槍上面,長度達1.66米,有一人長,看起來十分嚇人,用起來威力也十分驚人。日軍的伍長一般由作戰經驗老道的老兵擔任,伍長的步槍上會掛上“武運長久”旗或者國旗,這時旗幟的一端掛在刺刀的護手上,另一端掛在槍身上,可以保證旗幟的掛在槍上不落下來。作戰時槍上有旗的老兵會帶著士兵們前進衝鋒,這個旗幟就成了標誌,日寇會跟著旗幟行動。中國軍隊裝備的中正式步槍從設計質量上看,性能比三八式步槍好,但是由於生產工藝的問題,導致中正步槍的實際效果不如三八步槍。八路軍、新四軍由於裝備得不到步補,就從日寇手中搶,一把好的三八步槍可是大家十分喜歡的。


大秦鐵鷹劍士


軍刺帶鉤,也即護手鉤,最早出現在19世紀末列強裝備的幾乎所有步槍上,作用無非幾點,作戰中有別於他國軍隊的刺刀;作槍刺時有固定的功能;必要時將軍刺握在手中,實施刺殺和近距離格鬥,有戴鉤的刺刀,能防止用力過猛,手脫離了刀柄而劃傷自己,當然,也能防止對手的軍刺劃到自己手上。

但在實戰中,許多國家的軍隊,發現軍刺上的鉤子,此功能基本上沒什麼鳥用,所以一戰以後基本上放棄了軍刺上這一附件,但日本軍隊的金鉤步槍和三八式步槍,卻依然保留了帶鉤的軍刺。

日本人打進中國時,常會到抗日根據地掃蕩,對老百姓來不及轉移的豬羊雞鴨等牲畜特別感興趣,如同女人都是“花姑娘的呦西”,看到了絕對不會放過。

國內以前拍攝的抗戰題材老電影中,日本鬼子揹著的三八式步槍上,常掛著搶來的雞鴨,因此,日本三八式步槍軍刺上的鉤子,其一大功能是可以用來掛東西。

當然,三八式步槍軍刺設計成鉤形,其主要作用是用於開啟彈藥木箱,類似羊角錘的起子作用,能借助力點,撬開木製彈藥箱。

此外,宿營時帶鉤的軍刺,非常方便地將幾支步槍架靠在一起,畢竟將槍放在地上容易讓塵埃進入槍膛和機匣,遇到有突發情況可以迅速拿槍,所以,刺刀帶鉤有方便架槍的作用。

日本人當初設計的帶鉤的軍刺,可能考慮到了在拼刺時,卡住對方的軍刺,但很快在實戰中發現,此功能幾乎就是擺設。

早期三八式步槍上的30軍刺帶鉤,但後來的軍刺,改成直的了,取掉了彎鉤。


國平軍史


二戰時期,刺刀作為冷兵器,它的作用已經很小了。但是,刺刀對於日軍來說,用來對付缺乏武器的中國抗日軍隊和淪陷區的普通百姓,還是非常實用的。也是因此,日本兵給我們的印象就是:頭戴鋼盔,手持上了刺刀的“三八大蓋”,愛拿刺刀捅人玩的矮個子野獸!

下面,我來簡單介紹下日軍刺刀的事。

日軍裝備的第一款刺刀是村田式刺刀:分為13式和22式。1880年,由村田経芳設計的村田13式步槍開始裝備日軍,其所配的刺刀就是村田式刺刀。無論是刺刀還是槍,都是日本人根據歐洲步槍和刺刀設計(抄襲)出來的。

(村田13式刺刀)

(村田22式刺刀)

當時,歐洲國家步槍上適用的刺刀,都是帶著護手鉤子(對,這個鉤子就是護手鉤)。這把刺刀雖然在1897年宣佈退役,但是一直到二戰時期,日軍依然在使用。

(村田22式刺刀)

1897年,日軍開始裝備友坂三十年式步槍,刺刀也換成了三十年式刺刀。刀身兩側銑有血槽,早期生產的也有護手鉤。後來覺得沒用了,就改成了直形。

(上圖為早期生產的,有護手鉤。下圖為後來生產的,去掉了護手鉤。)

明治三十年式刺刀,刀長51.2cm,刃長40釐米,鍔厚0.8cm,鋼材為“陸軍刀劍鋼”,機械加工而成。刀尖改為單刃刀型,刀身開有血槽

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日軍開始換裝三八式步槍。但是,刺刀依然採用的是明治三十年式刺刀。

(四四式騎槍,上面就是摺疊式三稜槍刺,方便騎兵使用)

除了上面幾款刺刀,日本還給騎兵裝備過摺疊式三稜槍刺,使用在四四式騎槍上。

(二式刺刀,使用在衝鋒槍上。。。。給衝鋒槍裝刺刀,真是抽風了)

日軍還給百式衝鋒槍裝配過二式刺刀,全長也只有32.3釐米,刃長僅有19.6釐米。

迴歸正題,這個鉤子就是護手鉤。

護手鉤在19世紀末期很流行, 大多數刺刀都有這樣的設計。而且,護手鉤彎曲方向有向前的,也有向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各國的刺刀大都去掉這一項配置。

不過,日軍基本上保留了這個設計。主要是方便士兵懸掛“戰利品”!戰爭後期,日軍沒錢了,就取消了這個設計,還把刺刀把手改成了木板。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護手勾,顧名思義,主要是用來在拚刺時護手的。

人在拚刺時,兩槍相交架在一起,會互相沿著刺刀、槍管、槍身滑進,很容易傷到在前面握住護木的左手。有了護手勾,就會在兩槍相交時卡住對方槍刺根部(也是對方護手勾位置),槍刺就不能推進了。此時會用護手勾的,還會用力迫使對方槍身脫手。我國古代有的兵器也有類似部件,早有一些專門用法。

除此之外,它還可用來架槍,支槍,掛物品(比如雞),掛小旗子,勾挑物品等。

當匕首使用時,還可用來架或奪取對方兵刃,將刺刀臨時掛起來,或開啟罐頭、彈藥箱等用途。

誰附近還有健在的老八路或抗戰老兵,去問問他們,一定還能聽到更多的說法。


山右1


有大彎鉤的是早期3O刺刀,也叫三八大蓋。刀柄上的大彎鉤叫護手彎鉤起到防護手部的作用,後期的都改成直的了。

作為日軍二戰時期主要的單兵武器之一,30刺刀在世界輕武器歷史上是佔有一席之地的,它是日本設計最成功的刺刀之一,也是亞洲刺刀品種中的佼佼者,甚至還影響到了歐洲的刺刀設計。

提到該款刺刀,就不能不先說說我們熟悉的“三八大蓋”。三八大蓋是抗日戰爭年代我軍對日本30年式6.5mm友坂(Arisaka rifles)步槍的稱呼,原因是在其槍身刻有“三八式”字樣。有坂步槍是東京炮兵工廠廠長友坂成章大佐(Nariakia Arisaka)於1890年代後期受命開發,以取代村田步槍等早期型號而研發成功的。1897年(明治30年)該槍正式定型,1905年正式生產。同時為該槍設計了相配套的30年式刺刀用於白刃戰,也稱為友坂刺刀。該刺刀全長525mm,刀體長 400mm,質量0.69kg,取代了村田步槍配備的雙刃刺刀。後來,在1939年(日本皇紀2599年)又衍生出99式7.7mm巖下步槍,並配有99式刺刀。

作為二戰期間單兵主要武器之一,從1897年定型到1945年日本投降近50年的時間裡,30刺刀得到了廣泛使用。其總體結構主要由刀體、刀鞘兩大部分組成。刺刀刀身截面形狀呈尖銳的倒三角形;刀身兩側銑有血槽,作用是刺入人體後使血液迅速沿槽流出,方便拔刀,同時減輕刀體質量和加強刀身剛度。

總體來說當年日本狗用此刀對中國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現在很多曰本人仍不認錯。是絕對的鬼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